西部决策网讯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句诗词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对曹操的称颂。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曹操的典故。曹操在历史上素有“雅性节俭”的美称。身为丞相的他,一心清廉为官,生活中也不怕有失身份,提倡节俭,没有皮帽的时候,他也无所顾忌的带着平民象征的缣帛便帽。曹操更是倡导清廉的家风,他在家中约束自己的妻妾和侍女随从,不得穿戴锦衣,不得佩戴饰品。就连家中的帷帐屏风破损了,他也不更换新的,找人修补一下,继续坚持使用。嫁女从简,不搞大操大办,连婚房帷帐都用平时的皁黑色而不用五彩,随嫁侍女也不过十人。因他的示范,朝廷上下兴起尚廉崇俭的风气,以至于选官用人都把是否节俭作为首要条件。
曹操一直提倡廉洁齐家,他虽然位居丞相,却从不讲究吃喝,不追求锦衣玉食。据史料记载,曹操的一件衣服足足穿了十年,上面打满了补丁。他也从来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家里的棉被更是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对于曹操来说,被褥的功能只要保暖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华丽。即便是南征北战,他所携带的箱子,里面装的日常用品也和老百姓无差别。
而我的母亲,也是勤俭节约家风的传承者。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母亲却依然坚持廉洁齐家的家训。以身作则的习惯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也让我们的下一代受益。有些物品,已经用了很多年。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从小就学会廉洁齐家、勤俭节约、以身作则的精神。他们给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现在,生活富足了,我总是想方设法的为家里改善条件,为母亲买来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母亲总是把漂亮的衣服放起来,依旧穿着自己的旧衣服。母亲总是说:“不能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就肆意的享受,丢了传统。”
如今,我已经成年,家风对我的影响却日久弥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是我儿时会背诵的第一首诗。还记得那年我刚刚四五岁的年纪,我坐在爸爸的腿上,摇晃着小脑袋咿咿呀呀的背诵着。年幼的我,对诗词中表达的意思还无法完全的理解。这个时候,爸爸就会耐心而亲切的给我讲述诗词中背后的故事。时隔多年,当我再次阅读这首古诗的时候,我的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从小就学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以身作则的精神。他们给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现在,生活富足了,身为大学教师的母亲,依然保持着清廉的本色。母亲总是说:“孩子,有一种宝贵的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无论时代是如何的变迁,都不能改变。”希望自己也能如我们父辈们一般,拥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用实际行动把这优秀家风一代一代永远传承!正是这种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家庭教育,正是这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家风继承,让我更加坚定了廉洁奉公的信念。
在我的孩子出生后,我教她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悯农》。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因为只有正当的家风,才能给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风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朱子家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家祖辈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流逝或者被我遗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光芒万丈,熠熠生辉。而我,也会继续保持优良的家风传统,家风所向,只为传承。
有句话我很赞赏:“家风并非需要写在纸上,刻在碑上,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的确,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气,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优秀家风传承下去。(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