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国家生态廊道的嬗变

2024-03-12 16:36:0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它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玛曲湿地、祁连山、乌梁素海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大山大河大保护,山河焕发生机活力。这些曾经生态脆弱的重要节点,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美丽变化。
 
  黄河源,5849个湖泊如高原明珠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自西向东流经我国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其源头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
 
  三江源地区也被誉为“中华水塔”,它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黄河总水量的49%都来自这一地区。三江源具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特点,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三江源也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玛多,藏语意思为“黄河源头”,是黄河上游第一县,人口稀少,海拔4000多米,含氧量仅为17%。玛多县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所在地,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美称。
 
  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但20世纪末,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恶化令人痛心,一度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
 
  为扭转三江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2000年,青海省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2013年,国家投资75亿元,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化草地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和生态监测、人工增雨等科技支撑项目以及生态移民、人畜饮水工程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经过9年的建设和保护,取得了“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好转”的初步成效。
 
  2013~2020年,国家又持续投资160.6亿元,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围栏封育、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工程。此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取得了“五增”成效,即增水、增草、增生物多样性、增收、增发展能力。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近十年来,黄河源头湖泊数量由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综合植被盖度为55.92%。野生动物种群由原来的17目29科79种增加到21目46科106种,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当地整体生态功能从“基本稳定”转向“轻微变好”,黄河源千湖奇观再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玛曲湿地美,“黄河之肾”日益健康
 
  八月的玛曲草原,碧空万里,一望无际,宛如一块绿色的地毯。星星点点的帐篷炊烟袅袅,悠闲自得的牛马或低头饮水,或奋蹄奔跑。
 
  玛曲草原是黄河湿地。从巴颜喀拉山谷奔涌而出的母亲河,进入甘肃时,突然一个回弯,形成了秀美绝伦的“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之首曲景观。
 
  玛曲湿地保护区总面积562.5万亩,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它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玛曲湿地是名副其实的“黄河蓄水池”,泥炭储量丰富,达15.9亿立方米,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玛曲草原出现不同程度沙化退化现象,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近年来,通过实施退牧还草、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玛曲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玛曲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据2022年监测的水文数据表明,玛曲县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98.34%,2018年至2022年5年间,黄河玛曲段平均出境流量达到170.95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68.1%;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100.1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81.7%。
 
  玛曲是藏语“黄河”的意思。和玛曲相邻的碌曲县,境内有着高原神湖“尕海湖”,碌曲是藏语“洮河”的意思,洮河是黄河较大的支流之一。大夏河,藏语为“桑曲”,也是黄河的支流。夏河县,县名就直接是以流经当地的大夏河而命名……
 
  甘南,有着青藏高原面积最大、最原始和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甘南州境内,还有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及其122条支流发源或流经,州内水域面积达44.75万亩。甘南以占黄河流域4%的面积,补给了占黄河总径流11%和占黄河源区总径流58.7%的充沛水量。
 
  随着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加入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初步遏制。
 
  每年6月、7月和8月,是甘南最美丽的时节。山川清丽、林茂水清、湖美草绿的甘南,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巍巍祁连山,犹如青色屏障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
 
  仰望中国版图,祁连山是阶梯分界线,更是天然的固体水库。当北坡的雪山冰川养育了河西走廊,当南麓的雪山融水成为柴达木北缘部分城镇和绿洲的生命之源祁连山,这座伸向西北干旱区的湿岛,宛如一幅延绵不断的青色屏障。
 
  其冰雪消融,孕育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滋养黄河、青海湖,哺育戈壁绿洲河西走廊……倘若没有祁连山,西面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腾格里沙漠、南侧柴达木沙漠,将席卷连片,直逼西北,觊觎华北;干热风暴,会直扑“中华水塔”三江源。
 
  自2017年起,甘肃持续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同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通过近几年的整改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显著,动物种群逐渐增多,一些多年难觅踪影的国家一级、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时有出现,生态修复治理区草木葱茏,呈现出休养生息的良好景象。
 
  特别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甘肃就将保障生态安全放在首位,着力打造“生态保护高地”。甘肃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中国版图上,甘肃好像一块“玉如意”。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如同一条丝带,缠绕在“玉如意”腰处。甘肃沿黄城市形成流域联防联治合力,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出境水质综合评价连续7年稳定达到Ⅱ类,确保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河套平原,水清湖美百姓富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这里的“套”,指的是河套平原。
 
  黄河出甘肃进入宁夏,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宁夏的面积约为6.64万平方千米,地处黄河上游,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都处在黄河流域内。
 
  黄河从宁夏中西部流入,流经吴忠、银川等城市,接纳了清水河和苦水河等支流,在宁夏东北角流出自治区。由于宁夏深居我国西部内陆,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弱,年降水量较少,每年在400毫米以下,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因此,黄河带来的水资源,对于宁夏来说就非常重要。
 
  黄河携带的泥沙冲积而形成了银川平原,是宁夏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人们开挖了大量的沟渠,引黄河水进入平原,大力发展种植业,成为了宁夏的鱼米之乡,被誉为“塞上江南”。
 
  流出宁夏后,黄河干流流入内蒙古。这里生态要素丰富齐全,黄河、乌梁素海、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不仅构成了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流经内蒙古有70%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大量泥沙入河威胁着黄河。黄河进入内蒙古第一站,便遇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涌进黄河。
 
  守护黄河,首要是“治沙”和“防沙”。沿河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等6个盟市联手着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带。
 
  目前,在黄河西岸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护河林带,林地面积42万亩。与乌兰布和沙漠一河之隔的工业新城乌海,建成了内蒙古最大的水利工程——当地人称“乌海湖”。现在库区已经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湖泊,进入黄河的泥沙由7%减少到2%。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原为黄河故道,现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因为它的存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东进的脚步才被阻拦于包头以西。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我国第八大淡水湖,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但是,乌梁素海曾出现8万多亩、持续近5个月的大面积黄藻。湖水“病得不轻”,问题源头直指岸上。过度开垦、矿山开采、污水排放,使流域内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近年来,受益于“中国山水工程”,乌梁素海青山绿水再现,不仅消除了大面积黄藻,使水质变净、变好,还使湖水更清,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
 
  南海湿地是黄河给包头的馈赠,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黄河湿地。如今,南海湿地面积由过去的1585公顷增加至2992公顷,鸟类由过去的77种增加到229种。
 
  为永保黄河安澜,内蒙古规划800公里长的黄河内蒙古段两岸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各地持续接力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构筑沿黄安全生态屏障,还黄河以清流。
 
  如今,乌梁素海水质转好、乌兰布和沙漠披绿、乌拉山植被恢复、森林绿地面积扩大,内蒙古黄河两岸的群众欣喜地发现,优美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白云就是幸福。
 
  晋陕大峡谷,两岸披绿裳
 
  从内蒙古河口镇,黄河折向南流动,直至山西禹门口,形成长达725公里的晋陕大峡谷。这一段,也是黄河的中游地区。黄河成为山西和陕西两省的省界,陕西省秦岭以北的中北部地区和山西省西部地区属于黄河流域。
 
  晋陕大峡谷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一度占全黄河的56%,尽管它的流域面积仅及黄河的15%。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腾蛟,浊浪排空。李白谓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大峡谷两岸具有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风力较大等特点,并且大部分面积属于较难利用的石质山地,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这对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打坝堰、修梯田,植树种草、封山禁牧……晋陕两省统筹沟坡梁峁涧综合治理,阻挡泥沙入河。
 
  针对晋陕大峡谷的恶劣条件,宜川县培训了8支专业造林队进行施工。其中,被誉为造林英雄的“悬崖造林队”,享誉全国,19年种树280万棵。在晋陕大峡谷的许多地方,造林只能采用“砌垒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大苗”的方式实施。以壶口镇椿树峁为例,多年来共栽植侧柏1.8万多株,总面积295亩,创造了悬崖上的绿色奇迹。
 
  椿树峁造林示范点只是晋陕大峡谷造林绿化的一个缩影。
 
  “悬崖造林队”在壶口景区周围及通往景区主要公路沿线营造了150万亩树林,使直观坡面得到全面绿化,晋陕峡谷俨然旧貌换新颜;也使宜川县绿化覆盖率从2012年的26%达到目前的56%,原来的黄土沙砾已披上了翠色欲流的绿衣裳,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入黄水不仅变清了,而且变净了。
 
  陕西流入黄河的支流很多,窟野河、延河、无定河、洛河、泾河、渭河……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突出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管网雨污分流,各支流注入黄河的水质更清澈、更干净。
 
  如今,黄土高原上的荒山秃梁变成层峦叠翠,绿色已成为黄河两岸的主色调,晋陕大峡谷已然变成了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堤坝安澜,生态如画
 
  黄河在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咆哮而下,出禹门口,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仅有52米,变得平和温顺,到潼关调头东去,进入河南省。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
 
  黄河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
 
  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长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近年来,国家投巨资连续实施黄河下游近期防洪、黄河下游“十三五”防洪两期防洪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堤防帮宽、加固504公里,新建和改建险工41处、控导66处。目前,下游1371公里堤段堤防标准化建设全线达标。
 
  如今,漫步在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段堤坝上,处处草木繁盛,百花争艳,飞鸟嬉戏。初步形成了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
 
  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强化系统治理,不仅筑造安澜堤坝、打造沿黄生态廊道,还防污治污,确保河水干净清冽。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黄河流域主要环境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2022年,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7年实现国控断面Ⅱ类水体比例100%,黄河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
 
  黄河入海口,百鸟流连处。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无数生灵的家园。如今,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71种,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在此安家落户。最近,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乘船出海时,偶遇一群江豚在黄河入海口嬉戏捕食。昔日“江猪翻滚跃渔船”的景象,再现黄河入海口。
 
  生态保护成为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黄河流域的山峦披绿、河流清澈、沙漠退缩、湖泊扩张、沼泽蓄水、草木繁茂……这条国家生态廊道正在发生生态嬗变,共同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文/特邀撰稿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