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高速”变身“绿色长廊”

2024-03-12 16:13:0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很难想到有一条高速公路竟然穿越了毛乌素沙漠二十多年。作为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它的成长发展值得人们去关注。
 
  “二十多年了,这里从茫茫一片到变成了路,再到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满目苍翠,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沙。”
 
  从2000年开始参与建设的“老人手”许团江谈起这条高速有太多的感触。
 
  这条穿越毛乌素沙漠的高速公路就是榆靖高速公路,它东起榆林市榆阳区芹河乡孙家湾村,西至靖边县新农村石家湾村,全长115.918公里,于2003年8月建成通车。作为沙漠中的绿色长廊,这里已成为塞上荒漠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每年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来回往返,许团江已记不清自己走了多少趟,埋藏在内心的记忆说不尽道不完。
 
  沙漠里无处藏身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里原本是沙漠腹地,但却在无数建设者们的“苦心经营”下变成了路,在人们为之感叹之余,让我们一起聆听关于这条路的不一样故事。
 
  “最开始修路基的时候,遇到大风,前一天还可以走的路,第二天就被沙子覆盖的看不见了。”许团江说,在沙漠里修路,发生这样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
 
  他说,建设这条沙漠高速公路初期,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修路基。那个时候到建设工地全是沙路,车子无法抵达,建设者们没办法,只好扛着仪器在沙漠中艰难行走。由于沙子松软,他们经常走一步,脚就陷入其中,费力将这一只脚抬起来后,下一只脚再次深陷沙坑,真可谓“寸步难行”。
 
  有些难题自身可以克服,有一些却实属无奈。当建设者们辛辛苦苦建起来一段路基后,第二天再去现场,不想路已被沙子覆盖。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他们采取建一段路基紧接着就修一段边坡,这样就不仅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为修好这条路做好保护屏障。
 
  此外,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工程用水也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部不得不在周边找水源、打深井,才能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
 
  而谈起建设期间的难,许团江说,受气候影响,建设初期的施工期每年基本是从三四月到十一月前后。在这个过程中,相对来讲最难熬的要属夏天了。
 
  他说,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沙漠中更是酷热难耐。再加上早期工程所在地电路不畅通等原因,项目地没有空调,室内温度几乎和户外的一样高,很多工人只能就近去找有阴凉地的灌木丛底下躺一会,避暑休息。
 
  夏季过去,秋季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秋天里,榆林地区的雷阵雨比较多,刮一阵风后随时可能下雨。建设者们从住所到项目地大约有一两公里,也就是在这段沙地,一遇下雨,根本没有可躲避的地方,无处藏身的他们只能在雨中行走,到达目的时,经常浑身都被淋湿了,身上到处沾满了沙子。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常年在沙漠中行走的他们,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但即使这样,他们还依然默默坚守着,用实际行动精心打造着这个沙漠中的“勇士”。
 
  敢把沙漠变绿洲
 
  “这条路变化太大了,尤其是它成片成片的草方格沙障,就像有人在沙漠上绘制了巨型表格。”经常往返于这条公路的一名老司机感叹到。路基建设期间,沙丘治理同时开启,草方格是最好的一个体现载体。
 
  沙漠高速公路,解决流沙问题尤为重要。为解决该难题,从2000年开始建设的时候,公路建设者与陕西治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合作,将生态环境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就地取材、科研攻关,开展了《沙漠高速公路边坡防护、防风固沙及养护技术研究》,并在综合考虑绿化生长情况、组合搭配、管护成本、绿化效果的基础上,确定了“远绿近美、远高近低、远疏近密”的绿化原则和“四带一化”的生物防风固沙模式,形成了沙漠高速公路绿化美化和防风固沙融为一体的综合绿化体系。
 
  其中“四带一体”的生态防风固沙模式即:第一带是宽阔的中央分隔带,绿化以美化和防眩为主;第二带是路基两侧宽20米的平整带,美化兼防风固沙;第三带是路基平整带以外100-500米宽的防风固沙带;第四带是最外侧的500米宽保护带。
 
  此外,还引进了美国喷播绿化技术,在公路中央隔离带、两岸边坡、平整绿化带和防风固沙带内栽种了各种绿化树种和草种,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适当配以常绿针叶树进行点缀,全线种植草品近百种。
 
  由于榆林地区缺雨干旱,风沙大,气温低,高速公路绿化区域土壤瘠薄、底层为砂砾,多数植物无法生长,公路绿化成活率低、后期养管难度大。因此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选择多种沙生植物,树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兼具耐寒、耐旱的特性,既体现沙漠公路绿化特色,又便于后期养护管理,节省投资。效果上,采用远乔木、中灌木、近花草的布置手法,大分段间隔逐步过渡,形成连续不断、动中有变的“绿色景观”。
 
  许团江介绍,榆靖高速从北到南依次跨越榆林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3个区县,每个区县都有专人负责养护,确保树木不受病虫害侵袭。除了每天查看树木有无受损、是否受旱外,夏天要严防洪水,做好防洪工作。冬天下雪后要及时清理积雪,防止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发生。如今,这条倾注着无数建设者辛劳的沙漠高速公路转变成了“绿色长廊”,实现了华丽转身,它的“功劳”也开始显现出来。
 
  榆靖高速的“大能量”
 
  “现在交通便利了,咱的羊不愁卖了!”家住靖边县黄蒿界镇五合村的养羊大户许耀宏多年前便开始从事养殖业,但受限于交通落后,养的羊销量一直不好。自从这条路开通后,买羊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家庭收入也逐年增多。
 
  据报道,许耀宏所在的黄蒿界镇抓住榆靖高速公路开通的发展机遇,依靠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为全镇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镇产业布局由过去的玉米种植、白绒山羊养殖发展为现在的畜牧、瓜菜、林果、旅游、餐饮五大特色产业。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极大地带动了镇上的经济发展。
 
  “在榆靖高速公路通车前,开车40多个小时才能到东北地区,自从榆靖高速公路以及沿线高速公路相继开通,长途运输接穗变得快速而且安全,18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
 
  在牛玉琴治沙造林基地工作的技术人员张立强曾将东北运来的红松接穗到樟子松上,来提高松树的抗病虫能力。他说,从2013年起,基地陆续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购买红松、长白松、油松等接穗嫁接到樟子松上,从而增加防沙固沙能力,而这条沙漠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他的长途运输缩短了十几个小时。
 
  “榆靖高速公路开通以来,公司产品的运输里程缩短,节省了不少运输资金。”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榆林炼油厂位于靖边县,在公司员工王晓东看来,榆靖高速公路为靖边县化工产业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助力企业更加便捷地运输燃料油、成品油等,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陕西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启动项目,榆靖高速是建设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及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是榆林连接省会西安及周边省区的重要干线,同时也是西部大通道内蒙古包头经西安、重庆至广西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榆靖高速公路,对于促进榆林经济发展,完善陕西乃至全国公路网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一条“生命线”。
 
  榆靖高速公路的建设,填补了我国沙漠高速公路建设的空白,形成了我国沙漠高速的设计、施工、实验、检测等技术规范与标准。自建成运营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来,未进行过大修工程,整体质量检测结果至今良好,是我国沙漠高速公路的典范,为沙漠高速的修筑和养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条沙漠中的“绿色长廊”,是中国荒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多条高速将“绿”延伸到沙漠深处
 
  “有这样一条高速公路,它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最长的高速公路,从北京一路向西到达新疆,横穿大半个中国。沿途可以领略草原、河流、森林、沙漠、戈壁、湖泊、冰川、高山、村庄和城市等十种风光,也可以看到草原青、戈壁灰、沙漠黄、湖泊蓝、夕阳红、胡杨金、冰川白、林海绿及幻彩湖粉九种色彩。”
 
  这段高速公路就是拥有很大的魅力的京新高速(G7)。
 
  京新高速是连接首都北京和新疆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2012年9月动工,2021年6月30日全线通车,全长2768公里。途经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五省一市,是继G30连霍高速路外,我国第二条高速公路进出新疆大通道。建成通车后,使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路程缩短了1300多公里。
 
  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京新高速成为连接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一带一路”发展和沿线地区的经济交流,大大加深了新疆与其他发达省份的联系,成为沿线群众的致富路、团结路和幸福路。
 
  此外,还有一条高速公路与新疆有关,它就是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于2021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是目前乌鲁木齐到阿勒泰地区间最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通道,实现3个半小时“高速直达”。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中通道、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沙漠高速公路通过“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为沿线农牧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此外,作为全国首条交旅深度融合的沙漠探险旅游高速公路,有力支撑了“旅游兴疆”战略,打造新疆“交通+旅游”名片,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和旅游业发展,对稳疆兴疆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绿色”正不断延伸。以前望而却步的地方,现在通过沙漠高速公路即可亲临腹地。一望无际的沙漠正通过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渐变绿,向“绿色”挺进!

  (文/本刊记者 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