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翔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围绕“1234”工作法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步伐,努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突出一个目标,聚集推动力
突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总体目标,凝聚形成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深学精神提站位,建立区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制度,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列为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全面解读,带动全区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学细悟、笃信笃行,在学习宣传贯彻中提升政治站位、增强发展定力。二是着眼全局抓统筹,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创新实施党建领航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书记项目”,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八清一改”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加强组织发动和政策支持,构建形成“4+1”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健全制度强保障,制定落实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其办公室工作细则,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完善包抓包联、干部培训、督查督导、宣传奖惩等机制,落实“月计划、季通报、半年核查、年度评估考核”常态化推进制度,以上率下、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组织推进体系高效运转。
守好两条底线,稳固基本盘
一是保持“三个稳定”,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稳定面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为带动,通过全程托管、环节托管、季节托管,以及土地流转等形式,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百亩以上粮食规模经营主体434户,千亩以上主体32户,全区夏粮种植连年稳定在65万亩。针对季节性撂荒地问题,探索建立“让利群众、双向付费”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扩大秋粮种植面积。稳定产能,聚焦农田变良田,创新“536”模式推进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深耕深翻、节水灌溉、机收减损等先进技术,2022年优质高产品种种植面积达60%以上,粮食总产突破30万吨,实现“十九连丰”。稳定投入,以区农资配送中心为龙头,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供销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组建成立农资供销联盟,实行信息共享、双向统购,年农业社会化服务达26万亩,以降低投入成本促进粮食种植增收。
二是夯实“三方责任”,守好防返贫底线。夯实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性研究谋划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工作,分管领导一线负责,所有区级领导包镇联村,定期调研督导、推动工作落实,形成了一体联动的强大合力。夯实行业责任,成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创新推行“2341”工作法,6800多名网格员“一天一户一小时”常态化入户摸排,19个区级行业部门每月比对数据、推送预警信息,对监测户落实“一户一案、一人一策”,共消除风险197户656人。夯实帮扶责任,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条措施》等,2022年全区驻村干部共引进投资8298万元的产业项目68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399件。通过加强培训招聘、开发公益岗位兜底、深化就业帮扶、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和稳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破解三大难题,筑牢硬支撑
一是“三个强化”破解动力不足难题。强化组织建设,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推进“四强四美”红旗村党组织创建,首批41个村高线达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加强。强化能力建设,深化“蹲苗育才”工程,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43名,持续开展能力提升和学历教育培训,基层干部抓党建、促振兴能力有效提升。强化阵地建设,精准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创建9个省级标准化示范村,新建改造村级阵地23个,为民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升级。
二是“四措并举”破解人才不足难题。精准“引”,出台《凤翔区人才引进培育管理办法(试行)》,常态化开展“一把手”进高校活动,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乡村振兴教授工作站,引进专家教授4名。精细“育”,注重发挥四级联动“126”乡村人才培育模式的关键作用,累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27万人次,培育乡村人才43.9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200人。精诚“留”,区委常委“一对一”联系服务11名专家人才,开展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评选、各领域优秀人才党性教育和“情暖人才、激励担当”等系列活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精心“用”,实施“百名专家人才下基层”“区管拔尖人才下基层”行动,解决15项技术难题,116名专家团队指导培育194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成4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三是“四策发力”破解投入不足难题。项目资金策动,用足用活有效衔接资金项目,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划分4个档次分别给予2至8万元的补助奖励。财政保障支持,区级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选定苹果、高粱、大葱为重点发展方向,全链条落实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金融跟进服务,探索建立“政银担”模式,采取政府担保、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为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贷款437万元,解决了产业发展启动难、运营难问题。保险兜底解忧,推广运用农业保险,落实政策性保费补贴政策,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风险,有力保证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抓实四项重点,全力促发展
一是“五个聚焦”发展特色产业。聚焦苹果产业提质效,实施“一稳二改三减四提升”工程,推动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轻简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现代果业发展新格局,2022年苹果产量达30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聚焦高粱产业扩规模,推进“高粱围城”战略,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创新成立陕西西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订单式生产经营,打造中国高粱第一镇。聚焦红薯产业树品牌,围绕5万亩红薯基地发展目标,推进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园区,通过举办红薯节、主流媒体宣传推介等,聚力做强品牌价值,“凤翔虢王红薯”被纳入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聚焦大葱产业创特色,发挥长青大葱种植引领作用,采取联合经营的方式,加强技术培训、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大葱秧盘育苗基地和大葱产业强区。聚焦劳务经济助增收,深入开展“10+N”系列就业服务活动,通过开班培训提升技能、线上招聘牵线搭桥、基地工厂吸纳接收、公益岗位兜底安置,2022年全区实现转移就业15.2万人,创收20亿元。
二是“五类模式”壮大集体经济。传统种植模式,鼓励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集中流转土地千亩以上的村达到20个。村企联姻模式,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白酒企业联合抱团发展,柳林镇亭子头村制作酒海、陈村镇庞家务村建设物流中心等配套服务白酒生产存贮,普遍实现大幅增收。农旅融合模式,支持具有资源禀赋的村创办乡村旅游实体,城关镇六营村擦亮叫响泥塑产业国家级非遗的靓丽名片,打造集文旅观光、研学体验、特色文创为一体的旅游业态,年收入达到2300万元。能人带动模式,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凌云示范带动,在陈村镇槐北村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场,在市区成立了猪肉批发零售连锁店,实现了链条延伸、循环发展、绿色农业。以强带弱模式,实施“强村带弱村”行动,以长青镇石头坡村为龙头,成立专业公司统一种植管理、统一品牌销售,带动40个村发展大葱2万亩,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四项提升”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建设规划,制定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划定“三区三线”,按照城郊融合、聚集提升、特色保护、拆迁撤并4种类型,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试点,以规划先行引领乡村建设行稳致远。提升人居环境,聚焦“八清一改”,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攻坚战,推行农户门前“四自一包”责任制,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村全覆盖。提升管护水平,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管理、区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成村级垃圾中转站141个、农村污水有效治理村77个、有效管控村83个,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提升公共服务,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行“路长制”管理机制,持续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公交、燃气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四是“三个深化”完善乡村治理。深化“三治”融合,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实现党务、村务、财务阳光运行,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乡村发展保持稳定有序。深化平安建设,积极推行“十小自治”工作法,加速构建“一引四化”治理体系,“和凤”调解室创出品牌,“一引四化”基层治理体系加速构建,“三分级三提升”治安管理工作经验在省市推广,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连续七年荣获省级平安县区。深化乡风文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巩固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成果,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52.3%。区、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7个村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分馆服务点,持续开放服务群众。(文/马少辉)
(本文作者系中共宝鸡市凤翔区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