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听着高亢嘹亮、自由豪放的陕北民歌长大,《东方红》《山丹丹红艳艳》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故乡陕北广袤的黄土地上经久传唱,无论何时聆听,总能听出特别的味道,是乡音,是乡情,更是故乡的温暖;慢慢长大后,故乡的年总是让人特别记忆犹新。窑洞窗户上总是在年三十贴上各种图案的窗花,美观又富有节日气氛;秧歌队总是不期而至来村子里最大的场地来拜年,裹着羊肚头巾的腰鼓队的表演总是锣鼓喧天,震彻云霄,轰动整个村庄……
如今这些记忆中抹不掉的传统民俗进行了“更新升级”,有了新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在不断创新发展中,种类日益繁多、内容异彩纷呈。
非遗是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
您瞧,欢快的锣鼓声、热闹的陕北秧歌、多人演唱的陕北说书、西秦刺绣、凤翔泥塑以及泰山皮影、潍坊风筝、河南坠子、新乡面塑等全国各地200余项非遗项目和400多名非遗传承人汇聚陕西榆林亮相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出现在“非遗大集”上,整个集市人山人海,热闹的像过年。匠心、手艺、美食、技艺齐荟萃,是一场非遗的盛会,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展现的淋淋尽致。
“我们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一个大节日,只有老百姓参与并拥有很好的获得感,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社会化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这也体现了非遗要生活化,要贴近现代生活、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就拿榆林来讲,榆林的非遗文化十分丰富,涵盖了中国非遗名录的全部门类,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66名、市级420名、县级1114名。此外,还建成了1个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2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23个非遗专题馆,94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和传承基地。
在榆林古城的六座楼,清涧道情、榆林小曲、陕北民歌、二人台等非遗项目经常连续展演,每天都有特色非遗项目给咱老百姓带来新鲜体验,让老百姓听得痛快、看得过瘾,不仅成为陕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融合利用的典范,还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如今,非遗在榆林已成为一种时尚。榆林市绥德县、横山区、神木市、榆阳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定边县被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横山区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陕北民歌之乡”,榆阳区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榆林市12个县市区中有9个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3年1月29日,文旅部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实至名归。
国家级项目陕北民谚省级传承人王建领在《从非遗看中华文明构建》的论坛演讲中说,陕北文化能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在于其中华文明中别样的典型性与多元的代表性,在于陕北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也得益于陕北人在以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集体传承和大众实践中的广泛参与。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呵护的是陕北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着力的是中华文明之文化安全。
他认为,非遗不止是技艺,也不止是文化,更是价值承载,是精神定力,是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
非遗“活”了 旅游“火”了
如今,非遗已由冷门变热门,从小众变为大众,更多的旅游景区在发展中将旅游与非遗相融合,“非遗+旅游”成为一种新的热潮。
在全国首个以秦腔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文旅融合街区之称的易俗社文化街区里,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体验基地、旅游精品线路、研学产品的推出,让非遗融入生活;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的开放式沉浸体验让更多的市民感受秦腔的更深层次魅力,穿戏服装扮、手绘脸谱创作等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的参观者驻足。
在西安的网红打卡地——永兴坊,国家级非遗社火、民俗味十足的陕西八大怪以及汇聚陕西11地市107个县百余种的非遗小吃总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八方游客参观体验,“非遗+旅游”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陕西非遗通过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风秦韵”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让海内外友人在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一次次精彩的展示中了解陕西、了解中国。
非遗“活”了 旅游“火”了,非遗与旅游相融合的例子多了起来。那么,非遗和旅游如何更好地融合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采访中谈到,非遗和旅游融合需要有抓手,不是说什么都往里头装,还得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景区的成长能力是否适合。非遗和旅游的融合要特别注意对非遗的保护,如果非遗的保护没有做好,那么在融合的过程中,就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还有,非遗项目必须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被老百姓所接受的,这样和景区才能有融合。
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梳理,遴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为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知明确,未来将设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
非遗保护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近年来,非遗像是走亲戚般来到了老百姓的身边,在带给人回忆的同时,进一步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陕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项、省级76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581人,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现在非遗保护传承虽然形势很好,但好中有忧,好中有危,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最大的忧虑和危险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对非遗生存环境的破坏。”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在论坛讲话中说,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已经形成全社会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局面。但同时也要看到,非遗领域僵化停止、孤芳自赏、远离时代,自我封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有些非遗项目还亟待通过创新来弘扬广大。还要看到,有一些非遗创新走偏了,存在名为创新,实为颠覆传统的做法,需要加以抵制。
他讲到,非遗是活态遗传,也就是靠人来传承,所以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立足于培养非遗人才,最重要的是培育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非遗的传承对于来百姓来讲,是一种福音;非遗的保护对于整个非遗事业来讲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正如雒树刚所说,“非遗保护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未来期待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非遗文化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多精彩。(文/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