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城市序列中,小县城是一个很没有存在感的序列。大众最关注的永远都是北上广深的房价,最差也是二三线城市的房价。
其实,回到老家买房的年轻人并不少。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返乡置业报告》显示,44.8%受访者有返乡置业打算,从年龄结构看,90后购房者需求强劲,成为返乡置业的中坚力量,占比达到54.4%。
在县城买房的人群当中,有的人从大学毕业开始就攒钱,就为了能够早日在县城能够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的人在县城买房是为了给长辈更好的生活;还有的人则转变思路,在全国范围能选择一个生活环境宜居的地方,为自己和父母的养老做准备。
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都认为普通县城房子投资价值不大,但房价的涨跌不是考量的首要因素,他们在意的是,有一个安身之所。特别是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房子是他们心的归属地,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无论在哪里打拼,只要还有房,他们心里就永远都有一条退路,有一个寄托。
在县城有房是谈婚论嫁的基础
李毅,汉中城固县人,2018年本科毕业后就留在西安从事IT工作。
“我家属于我们当地的乡镇地区,离县城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开车一个小时才能到。每次去县城比较麻烦,最开始我和父母对于在县城买房还是没有太多想法,更多的是想在自家的老宅上新建一座。”李毅说道:“毕竟,房子不仅仅是一个居所,更重要的是一份体面。”
但是在西安工作几年之后,面对普通商品房住宅近2万元/平米的均价,让他望而却步。如果在西安买房安家,就意味着要拿出近70-80万元的首付款。
因为家里给不了太多支持,即便凑出首付,每个月近万元的房贷,对于他来说也是巨大的压力。
不过,前年在实地考察了县城的房价之后,面对4000元-5000元/每平米的普遍均价,李毅果断购买了一套房子。
“如果在西安买房,那首付款都可以全款在县上买一套房子”,对于从事IT的李毅来说,这套房子即便首付按5成计算也仅需30万元左右,不会给李毅太大的压力。
在大城市住着格子间,躺不平又卷不动,并不快乐。回乡买房置业,不指望房子能带来上涨的财富,但这套房子,却给了他“娶老婆”的资本。“在我们老家,有房子才有老婆,并不是句空话,”李毅说道。
对此,李毅的母亲也表示:“现在来看,县城的工作机会虽然并不是那么多,教育资源也不知何时能够享受到,但当下现实的是,儿子到了谈婚的年纪,县城里是否有房是我们那边谈婚论嫁的标配,家里有房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县里有房。”
李毅坦言,他父母眼下生活在老家村里,县城这套房如果自己用不上,也可以让父母住。以后实在用不上,也可以再卖掉。为了将来可能的交易,他选房的时候特意做了功课,采光、楼层都是黄金位置,他预计应该挺好卖的。
努力赚钱在县城买房 终于让父母住的好了点
就职于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孟洁,去年年初在老家宝鸡眉县县城为父母购置了一套房子。
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大学毕业之后,孟洁就告别父母外出工作。五年时间,她辗转西安、厦门等城市,最终选择留在北京工作。
对于买房的想法,孟洁说:“小时候,家里穷,全家人住在只有四十多平米的土坯房里面。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没有暖气,在家里都得穿棉服,经常手冷到没有办法拿起笔写作业。所以,从小我就一直想让父母住到有暖气的楼房里面去。”
在大学的时候,孟洁就做兼职,发传单、做家教、到超市上班,上了四年学,做了四年兼职。工作之后,她也按月存购房的钱。去年年初,她拿出18万,家里出了8万,一共首付了26万多在县城为父母安了新家。
房子是楼盘最大的户型,4室2厅2卫,有150多个平米。父母住一屋,给她留一间,一间小房子做库房,还有一间屋子,父母会时常把爷爷、奶奶接来住几天。
孟洁表示,其实一开始她说要拿钱买房,父母是拒绝的,舍不得花钱,心疼她。但自从有了这个房子后,住在新房里全家人的幸福感变得很高。住楼里不受凉不受冻,爸爸不用再每个月去煤场买煤,妈妈也不用每天早起烧煤,方便很多。
一段时间之后,父母发现,相比在乡下,在城里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空出来。在县城生活,父亲慢慢找到许多打发时间的方式,比如在报刊栏前读报,关心县里知名人物的逸事,或每天在公园里晨练,玩几把单双杠。不仅父亲,母亲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在村里母亲说话尖声厉气,如今变得轻声细语,而且由于在楼房居住日常使用天然气,她的穿着也远比过去整洁得体。
“对于在县城买房,我并不后悔,”孟洁感慨道:“今年春节回家,有一天起床看到父母穿着单薄的衣衫,在温暖的家里,父亲躺在沙发上看报纸,母亲在充满阳光的阳台照顾着心爱的花草,我觉得辛苦工作不就是为了那一刻嘛。”
孟洁表示,也许几年以后会回来生活,虽然这里配套设施不如大城市,但住起来还是很安逸的。她在北京上班,经常失眠,凌晨两三点睡不着,回到县城,每天都能睡好,觉得很有归属感。
我在桂林山水之中的县城买了房
自从几年前去广西旅行之后,从小在陕北长大的崔军就爱上了桂林的山水,当听说一个朋友在那里买了房,她妈妈生病后就在那里休息,状态恢复得很不错。崔军就有了在那边买房的念头。
“我老家在延长县,但是基本上没想过要回老家买房,我和父母商量后决定要选一个气候好能养老的地方买房,同时也会适当的考虑当地房子未来的升值空间。”崔军说道。
后来就让爸妈也去那边看看,觉得确实适宜居住,在考察过当地的房价之后,就决定在桂林下面的阳朔买房了。
第一次去的时候,父母就看好房子,崔军到了之后就直接交了首付,同时办了房子的贷款。说起买房的经历,崔军说道:“我买房的时候,首付用了58万,每个月我要还差不多4000块钱的房贷,对我来说没什么压力。”
因为一直在深圳工作,崔军还没去新房住过,不过他父母会去那里过冬,每年十一以后就过去,三四月份再回来。
崔军说,他父母都有呼吸系统及心血管方面的慢性病,陕北冬天的干燥和寒冷刺激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到阳朔就好很多了。他父亲的鼻炎,到那里症状也会好一些。
崔军认为房子不是快消品,如果有买房的想法,就一定要考虑长期发展,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利好政策。对于在县城买房,崔军说:“如果老家的自然环境好点,也可以在选择老家买,但是如果老家环境不行,也不一定非得在老家买。在阳朔买房,我就是冲着养老去的,条件好,气候也好。住这里对父母身体好,也算是在孝顺父母。我觉得要不要买房,在哪里买房,还是要看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总的来说,崔军表示要在“舒适”和“升值”里,找一个平衡点,如果单纯只倾向一个点,后悔的概率会大。一些年轻人在一线城市工作,在县城买房,如果是为了以后养老,其实可以到处再看一看,还有很多地方适合买房,当然,前提是你不一定非要回老家。
虽然,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是大城市化、城市群,不过相关数据显示,到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由此可见,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小县城过完一生。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在健全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增进县城民生福祉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与此同时,县城也在承接更多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有学者表示,如果县城本地就业水平比较高,年轻人可以在城里面从事相关的产业,不用背井离乡去外面打工。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在何处安家这个问题上,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有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也有在外就读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再次回到县城定居生活。
可以预见,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从大都市“回流”到县城安家,转型中的中国县城正在释放全新的吸引力。(文/冉旭阳)
(文中李毅、孟洁、崔军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