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流:激活西部开发“一池春水”

2023-04-28 09:57:1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曾几何时,西部人才流失,“孔雀东南飞”现象令人扼腕痛惜、忧心忡忡。即使在本世纪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初,也难以遏制西部高素质人才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
 
  而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人才新政”,掀起一波又一波“抢人”风潮,积极招才引智;西部各省市正在奋力打造千亿级、百亿级的支柱性产业,接收东部过剩产业向西部省市转移,吸纳数以百万计的人力就业,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现代制造业行列;与此同时,东西部差距日益缩小,在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并不逊色于北上广深等发达的大都市……不断升级的人才新政,日益完善的支柱性产业,持续加重的科研投入,幸福宜居的西部城市,不仅留住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也在加速西部人才回流,进一步激活西部开发的“一池春水”。
 
  看政策,各地按下揽才留才“加速键”
 
  海外人才越来越受到西部各省青睐,许多西部省市按下了揽才“加速键”。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陕西采取“校招共用”引才新模式,支持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51人,其中海外人才占比37.3%;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5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校企深度协同创新;新建57个省级引智示范基地、海外引智服务站和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支持高端外国专家768人开展合作,“三秦友谊奖”表彰10名外国专家,1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根据《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陕西将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引用计划,完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用机制,加大海外博士毕业生、青年博士后的引进力度,吸引欧美青年高层次人才来陕创新创业,建立海外人才创投基金,探索推行“引智+基金+成果+转化”模式,促进海外人才项目落地转化。
 
  重庆市也拿出实招招揽人才。2020年,重庆市出台博士后“黄金18条”政策,全方位培养用好博士后人才,实行“引育留用”并举,建立了全链条、全周期、全球化博士后培养机制。“补链成线”建立了“站前、站中、站后”全链条资助体系,即站前读博给予定向培养资助,在站享受地方财政资助全覆盖,出站留渝给予科研启动资助。近300名在读博士与设站单位签订了博士博士后连续培养协议,青年科研人才“蓄水池”逐步成型。
 
  去年5月6日,渝中区出台《“渝中人才”黄金十二条》系列人才招揽政策。同时,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至2亿元,以好政策、优厚奖金吸引天下英才落户重庆。从人才政策的主要内容来看,包括支持团队引进,以科研经费等多种方式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落地政策组合奖;对高层次人才发放购房补助、减免购房契税或者给予住房补贴;对出站后继续在区工作的全职博士后,分期资助最高30万元的科研经费;设立“引才伯乐奖”,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引进人才,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
 
  成都坚持“市场引才”理念,不断完善“引才育才”市场环境,持续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新赛道。成都现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千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德科、任仕达、万宝盛华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均在蓉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全国第7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按照“一园三区”模式建设,已集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0余家。
 
  与此同时,围绕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成都大力营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人才发展生态,成为国内外人才眼中的“机会之城”。目前成都人才总量556万人,三年来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超54万人,新职业人群增量和新经济总量指数均居全国第二位,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在西部省市,光招得人来还不够,更应该考虑如何让人才留下来。这也是西部各地面临的难题。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留住青年人才在西安就业创业。去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青年人才驿站”工作实施方案》和《“西安青年人才驿站”工作实施细则》,同步上线“西安青年人才驿站”云平台。为有意愿在西安就业创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引才企业提供政策优待服务。
 
  今年1月,西安市为吸引集聚硕博人才,又建立“西安市高层次研究生就业储备池”,设立西安硕博人才奖,硕博研究生入池后在西安实现就业或创业的,按照博士每人1万元、硕士每人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发放硕博人才求职创业生活补贴,自入池登记之日至实现就业或创业之前时段内的生活补贴,博士、硕士分别按照每人每月4000元、2000元标准计发。
 
  发放企业引进硕博人才奖励,企业每引进一名博士和急需紧缺硕士,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奖励10万元。
 
  促进校地人才双向流动,积极搭建柔性引才平台,建成一批博士后创新基地,给予10万元启动奖励……
 
  不仅仅是西安在推出新政,努力留住人才,近年来,重庆、成都等西部城市也先后掀起了多轮“抢人大战”,人才新政层出不穷、升级加码,极大地增加了城市人口,也吸纳了许多高素质人才回归西部,留驻西部工作、生活。
 
  凤还巢,博士回归制造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西部许多城市,从“一五”产业布局,到“三线”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初期,均是我国制造业重镇,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城市快速崛起,推动东部经济日益发达,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现代制造业又逐步成为西部的支柱性产业——西安、成都和重庆等西部城市都在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
 
  科研人员如何融入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博士研究的“纸上成果”如何成为“市场新宠”?
 
  去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在西咸新区启幕。陕西聚集高校、院所、企业、金融、区域资源,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集全省之力打造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总源头。
 
  那天,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彦峰带着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在大会现场签约。42天后,他的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西部云谷孵化落地。
 
  张彦峰团队一直致力于纳米智能吸能材料的研究。在他的实验室,如橡皮泥般的新材料被拉扯、搓揉后,迅速产生应力反应。但是,当把“橡皮泥”放在地上用铁球撞击时,看似柔软的“橡皮泥”却格外“抗揍”。
 
  “拓锐考”成立后,一家运动品牌登门接洽,打算与“拓锐考”合作,把这种新材料运用到运动防护装备的生产中。短短几个月,这个曾经的“纸上科研”,在秦创原上实现了公司化、产品化、商品化三级跳。张彦峰博士,也回归到制造业中。
 
  目前,西安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如三星、比亚迪、中车永济、中铁装备、西门子、博世、阿尔斯通等行业知名企业,也聚集了华为、中兴、荣耀、vivo、OPPO、小米、华勤、龙旗、闻泰、锐嘉科、英华达等一批高端设计公司,吸引高科技人才云集西安、扎根制造业。
 
  2020年6月,接到成都富士康抛来的“橄榄枝”后,史喆的心中很快便有了决定:积极投身于制造业工厂。
 
  在此前的十多年中,史喆的学习、工作和科研经历都与智能制造相关,2018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完成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国内多家企业担任数据分析工程师、算法系统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岗位。史喆被智能制造的广阔前景所吸引,加入富士康后,担任首席数字官(CDO)和工业互联网办公室主任。
 
  在史喆选择加盟富士康的同时,更多的博士、博士后也在流向制造行业。
 
  沈小勇和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博士导师贾佳亚教授,2019年一起创立思谋科技。
 
  这是一家智能制造科技公司,致力于研发AI技术、软硬件一体化产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2021年6月,思谋科技完成了2亿美元B轮融资,整体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我们‘思谋科技’主要帮工厂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高度自动化节省人力,原来工厂需要3000个人,现在可能需要300人。二是解决生产安全的问题,帮企业规避风险。三是提升生产质量,既规避风险又提高效率。”沈小勇接受采访时表示,比如某汽车部件厂商生产的轴承出现了裂缝,他们可以提供轴承AI检测一体机,一次性进行23种缺陷类型的自动识别,质检效率提升了80%多,检测准确率接近10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博士后李捷,研究的“扭振主动控制技术”项目。应运到汽车生产中,采用单质量飞轮与主动控制器的减振方案,每车可降低成本约350元至700元。以5年生产该混动汽车50万辆计算,可累计节省1.75至3.5亿元。他主持的项目“以虚拟技术为引领的中国品牌汽车发动机NVH正向设计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施”,获得2020年度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像张彦峰、史喆、沈小勇、贾佳亚、李捷,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西部各地正在用现代制造业引入高端人才,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如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主任陈金山所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一大批高端人才不断聚集西部。恩智浦半导体、博士氢燃料汽车、康佳光电、峰米科技、瑞声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来到重庆,直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博士及相当层次人才超1500人。”
 
  “西”引力,人才回归乡村
 
  在陕西省千阳县,引进高层次农业人才直接推动当地苹果产业创新发展。33岁的李宁宁是当地引进的博士,她主动了解果业发展政策,积极与农业、科技部门对接争取项目支持,先后申报了多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项目涉及矮砧密植苹果标准化建园技术、果园全程机械化、果业提质增效等各方面,体现出现代果业发展的高科技高水平。”李宁宁说,“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几年时间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和管理技术还从千阳县示范推广到全国多个苹果产区。”
 
  林舒进是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名博士,2020年3月成为广西自治区博白县那卜镇石茅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后,林舒进利用后盾单位优势,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四片一带”布局,推动石茅村通村路、产业路、候车亭等设施项目落地建设,推进了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林舒进说,“我们要在全村范围内,把产业抓好,主推红江橙、养猪,还有菠萝蜜产业,再把它做成产业化、规模化,让村民能够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福利。”
 
  余俊彤,是重庆师范大学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博士后,他在去年9月参加了首批“博士后乡村振兴服务团”,赴开州区满月镇天子村开展智力帮扶活动。除了余俊彤之外,重庆市还根据天子村涉及农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乡村规划与治理4个方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遴选了对应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
 
  “这种方式针对性很强,我们每一个人的研究方向不一样,把大家集合起来,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团队的长处和优势。”余俊彤说,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为民族之崛起献智出力。
 
  西南大学出站博士后陈志友领衔创立了四川云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高校的一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用于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目前,云萃已面向全国推广柑桔新品种3.5万亩,油菜新品种100万余亩。为农民创造了一万余个就业岗位,带动2312户贫困户脱贫,总计增收1.2亿元。
 
  ……更多青年才俊进入县域,也为当地发展理念和产业模式注入新活力。
 
  从2017年国办《关于县域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问题》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出台,县域人才回流出现了两波热潮。其中有受引进政策和工作待遇吸引的外地人才,有因大城市压力较大、县域乡情和家庭羁绊的返乡人才,也有专业对口、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青年人才等。
 
  “引入人才有助于激活县域‘一池春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文硕指出,人才回流盘活了县域人力资本自我造血功能,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也能激发县域产业创新因子,推动建立内核式县域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人才的新技术和新观念有利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延展,人才加速向中西部回流。心安才是家,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城市正在成为让人才“心安”的地方。西部城市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让“蓉漂”“渝漂”“西漂”成为一种幸福的代名词。未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将选择这片热土。(文/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