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2023-04-28 09:53:1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加速成熟以及成本的不断下降,新能源汽车日益火爆。
 
  作为西安首个产值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西安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为目标,通过城市产业政策、配套产业招商引资等方面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眼下,多年努力的西安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已公布2022年数据主要新能源造车城市中,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以101.55万辆的数据,成为产量第一的城市。
 
  率先突围 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并不断重塑着汽车产业格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条赛道中,区域抢位战正酣,前有传统造车大省大城在挣扎中转型,后有“黑马”造车新势力朝着新能源汽车之都奋起直追。
 
  据最新消息显示,2022年西安汽车产量达到125.55万辆,同比增长96.4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同比增长277.5%,占全国份额的14.38%。依托新能源汽车强劲支撑,西安一举跨入“百万辆阵营”。
 
  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凭借着新能源汽车惊人的增速一举完成对上海(99万辆)、柳州(65万辆)的反超,成功登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原本乘用车基础相对薄弱的西安能够率先“突出重围”,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在上海有特斯拉超级工厂,柳州有上汽通用五菱,合肥、广州坐拥风头正盛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和小鹏汽车之时,在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角逐中,西安并没有多少优势。
 
  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史就会发现,西安的落子布局并不晚。
 
  早在2013年,西安就已获批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并编制了《西安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随后,2014年《西安市示范应用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施行;2016年,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2017年,陕西明确提出300万辆产能计划,目标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在2018年,西安就曾提出要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为了这一目标,西安在新能源汽车政策、招商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多个方面不断加码,连续出台《西安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西安市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5年)》和《关于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
 
  紧接着2019年,西安又再次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依托经开区、高新区、西咸新区,打造3个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传统汽车向高端、节能方向迈进。
 
  而到2021年,西安重点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持续加快构筑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
 
  此次,西安能取代上海晋级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正是多年努力布局的回报。
 
  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虽然西安暂时完成对上海的反超,但是两者之间产量仅差几万辆,差距微乎其微。接下来一年,西安能否守住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位置仍是未知之数。
 
  西安比亚迪“超车”上海特斯拉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与上海、合肥、深圳等城市不同,凭借跟比亚迪、吉利等产业巨头深度绑定,是西安得以弯道超车的关键。
 
  其中,西安汽车产业领头企业之一的比亚迪贡献巨大。
 
  在2022年生产的101.55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生产基地生产99.5万辆,占比97.9%。换句话说,西安“超车”上海的核心原因在于西安比亚迪“超车”上海特斯拉。
 
  与此同时,在车企异常艰难的2022年,比亚迪凭借垂直的供应链体系和分散化生产基地布局,相比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受到的冲击更小。相关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以186.3万辆的成绩夺得“销冠”。这一数据也超过特斯拉全年销量,坐稳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而西安作为比亚迪最大生产基地,为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汽车产量。
 
  落地近二十年来,比亚迪“重注”西安,先后布局了汽车、电子、轨道交通和汽车金融等产业。
 
  西安与比亚迪结缘,起始于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并由此获得车辆生产牌照。
 
  当时国内外传媒、券商、基金对比亚迪从手机电池行业跨界汽车生产,均是一片看衰之声,他们认为汽车业务与比亚迪本身业务关联不大,即使比亚迪有意生产电池推动汽车制造,也可以与汽车厂商合作,而非收购造车厂。香港的基金经理们甚至威胁,若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就抛光比亚迪股票。
 
  与媒体与和资本市场不同,陕西方面却很看好比亚迪的潜力。在与秦川汽车的接触中,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反复表态自己的未来将开拓汽车电池市场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决心决意做好汽车产业,甚至许诺“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这让陕西方面看到了希望。
 
  同时,西安以此为契机,让比亚迪在西安建厂投资,作为今后比亚迪的生产基地,王传福答应了。
 
  就这样,西安与比亚迪深深地捆绑在一起,西安给予了比亚迪政策、土地与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比亚迪也不断增加投资在西安建厂。
 
  2014年9月,比亚迪西安新能源汽车基地一期项目在高新区草堂科技园实现投产;2017年,比亚迪西安新能源厂区开建纯电动客车基地;2018年,年产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二期扩产项目启动;同年,比亚迪 30GWh动力电池项目落户西安工业园;2019年,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开工。
 
  2021年12月5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在西安开工,该项目位于高新区草堂基地和集贤园两大区域板块。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约7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中旬,比亚迪西安三期整车工厂正式投产,又是30万辆整车的产能入场,产能提升领先比亚迪全国其它基地,标志着西安比亚迪正式参与年产量百万的角逐。
 
  2022年11月下旬,比亚迪收购陕西老牌高端车企西沃客车。转让公告显示,转让方西安高科集团设置了多项附加条件,其中一项为意向受让方需承诺按照高新区产业用地规划进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投资规模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比亚迪未来在西安高新区还会持续投资新能源汽车基地。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多方消息表示,比亚迪西安四期工厂目前正在洽谈推进当中。
 
  目前,西安已成为比亚迪的北方总部基地。比亚迪汽车产业链项目的接连布局,也将进一步推动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而汽车制造业作为西安首个产值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除了比亚迪的巨大贡献,还有陕汽、吉利等汽车制造企业的加持。
 
  陕汽2022年新能源重卡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订单与销量同比增长均超300%,增幅在国内重卡行业中居前列;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已成为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最大年产能36万台。作为“链主”企业,吉利还主动担当起全面打造西安汽车产业链建设重任,截至2022年累计引入一级配套供应商31家,二级配套供应商12家,年配套额突破40亿元……
 
  众多汽车厂商为西安汽车产业链整体产量的快速提升加分不少。依托城市优势以及头部车企的辐射带动,2022年西安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73.12亿元。
 
  坐稳头把交椅,还是风光一时?
 
  有专家表示,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来最深刻的变革,其影响的范围之宽、程度之深、可以称之为汽车革命。
 
  究其原因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兴起,将重构传统的汽车产业版图,为我国许多错过燃油汽车时代机会的城市带来新的窗口期。
 
  自2003年引入比亚迪,让西安充分享受到这个窗口期的红利。
 
  经过多年发展,西安汽车产业地图逐渐清晰,目前已形成“一南一北”两大汽车产业集聚区。
 
  其中,城南以高新区、鄠邑区为依托,比亚迪、南京金龙开沃为支撑,形成集汽车新技术研发、应用、测试为一体的高新区汽车产业集群。
 
  而城北则以经开区、泾河新城、秦汉新城、高陵区为依托,并以陕汽、吉利、宝能汽车为支撑,形成集商用、乘用车和汽车零部件为一体的渭北汽车产业集群。
 
  除了比亚迪、吉利等“明星”整车制造企业,西安还聚集了法士特、三星环新、汉德车桥、西安康明斯等众多关键零部件企业,覆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全产业链方面。
 
  在西安汽车产业成功“夺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头把交椅”西安能做多久?
 
  去年西安仅以不足3万辆的差距“险胜”上海,显然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更何况,产量并非衡量产业实力的唯一指标。
 
  2022年,受疫情或供应链危机冲击,上海特斯拉、合肥蔚来等新能源龙头车企的产能释放未及预期。随着疫情的好转,这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将进一步弱化。
 
  同时,随着龙头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正在趋于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竞争也将进一步跌宕起伏。比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表示:“(广汽)计划到2025年投资800-1000亿元建立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
 
  此外,小鹏、蔚来、长城、理想等一众车企也在通过自研、投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探索垂直整合的新模式。
 
  根据乘联会预计,在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650万辆的基础上,2023年可能突破850万辆。潜力可观的市场机会背后,区域竞争也将更趋激烈。
 
  纵观全国,面对其他众多实力强劲的“全能”选手,西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短板也显而易见。一方面,西安汽车产业规模和聚集程度低,2022年西安汽车产业产值为2173.12亿元,尚不及上海临港片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值(预计2400亿元);另一方面,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而分散,本地配套率低、体系水平不高,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在自主研发方面,除陕汽、比亚迪等大型车企外,西安多数企业能力相对薄弱。
 
  而且,由于地处西北地区,西安交通不及东南沿海便利,离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消费市场也很远,本地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不过,可以看到,面对激烈竞争,西安也拿出了努力和诚意,通过政策指引、招商引资、资本撬动等手段,持续针对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多效合力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与落地,建立新的增长引擎。
 
  未来,即使面临上海、广州、深圳、合肥等新能源汽车重镇的轮番竞争之下,西安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在政策优势、城市觉醒以及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后发优势,最终率先实现地“突破”,并非没有可能。
 
  西安城头真正插上“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王旗之日,值得期待!(文/冉旭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