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项目让陕西经济“体魄”更强

2023-04-21 15:08:1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3年这个春天,陕西全面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出台《陕西省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陕西省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实施意见》……以最高标准、最大力度、最严要求,精心下好“最大一盘大棋”。
 
  这盘棋中,有3.5万亿的经济高度,有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发展布局,有为中国式现代化“破题实践”的突破,亦有秦创原散发出的“科技味”、自贸试验区散发出的“创新味”、长安号跑出的“加速味”、开发区散发出的“奋斗味”、重大项目凝聚出的“创业味”……这些在谋局中汇集而成的“陕西味道”,是吸引,是生发,更是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扬优势、补短板,让陕西的“个子”更高,“体魄”更强。
 
  一个新高度,3.5万亿不再遥远
 
  2022年,陕西迈入3万亿俱乐部,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28万亿元,位居西北第1、西部第2位,较2021年GDP增量近3000亿元,主要指标增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从全国看,2021年陕西、江西等8个省市区都处在2万亿俱乐部这一区间,而2022年也仅有陕西和江西成功晋级3万亿俱乐部,且陕西的经济增量2022年排在全国第11位,增长可以用“强劲”来形容。
 
  回看陕西万亿俱乐部的晋级历程,2010年,陕西首次突破1万亿元,直到2017年才跨过2万亿大关,从1万亿到2万亿,陕西用了七年。2022年,陕西迈入3万亿新台阶,从2万亿到3万亿,这次陕西只用了五年。这期间,陕西人均GDP突破8万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2017年增长了65%。
 
  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谈民宪看来,过往陕西人均GDP在全国位次要高于总量排名。2022年在疫情影响、预期转弱、需求收缩不利影响下,陕西经济总量突破整数关口,且增速超过全国殊为不易,这也是过去几年陕西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产业升级的结果。
 
  正如专家所言,近年来,陕西坚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双主线发展,实现了产业效率与质量双提升,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传统产业为例,陕西圆满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到2022年底,陕西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利润总额895.4亿元,同比增长36.6%;净利润651.4亿元,同比增长43.3%。陕煤集团、陕建控股、陕西交控营业收入增加额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0%。陕煤集团、陕投集团、陕西有色、陕建控股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
 
  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陕西煤业集团2022年实现营收5102亿元,利润603亿元,创成立18年来历史最好。在信心的加持下,坚持用资本探路产业,抢占光伏、锂资源、碳纤维、可降解塑料等新产业发展先机,不断向新经济新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集团目标是营业收入5500亿元,利润总额500亿元,全年计划投资总额290亿元。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企业之一的陕汽集团,2022年,陕汽有效克服市场大幅下滑、行业深度调整带来的挑战,出口订单累计超过4万辆,同比增长85.51%,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公经济占据陕西半壁江山。截至2022年底,陕西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35.86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98.19%,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69万亿元,占GDP的51.6%,民营经济在增强市场活力、增添发展动力、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传统产业之外,新兴产业表现则更为亮眼。经过多年积累,陕西以半导体、光伏及配套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陕西抢占未来赛道的主力军。
 
  正是以这种全局谋划的眼光,陕西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两年来,科创基金超百亿元,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带动全省设立秦创原创促分中心60余个,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年均增长31.7%和40.8%、39.1%,综合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指数居全国第4位。新增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20户,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近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3%,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9.8%。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达133.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2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76.2%,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14.5%,增速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
 
  此外,陕西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放大秦创原效能,截至目前,陕西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超过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增速均超过42%;全省75所高校院所实施改革试点,3.8万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实施转化,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53.5亿元,同比增长30.3%。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超过40%,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达到162家。A股上市公司达到8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4家,居西部第2位。
 
  另一方面,陕西为弥补内陆省份的短板,在临空、陆港、自贸、保税等方面齐发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如被誉为“黄金通道”的中欧班列长安号,2022年开行4639列,比上年增长20.8%,打通了跨里海、黑海贸易通道。西安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首个年度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今年1月份,长安号开行346列,较去年同期增长11.6%;运送货物总重25.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5.3%,创历史最好成绩。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陕西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型产业提速双主线发展下,让陕西真正实现了“跑起来”。
 
  2023年,陕西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工业是“压舱石”。近些年,陕西在经济战略上“回归制造业”,目的就是”强身健体“。
 
  从2022年数据来看,工业投资增速达到2020年以来最好水平,基础设施投资保持12%以上增速,占比四成的工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近50%,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
 
  2023年,陕西力推有效投资扩大,工业投资增长预期目标为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引进内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预期目标为12%和10%左右……在这些增长目标和下大力气的落实推动下,陕西经济将有望突破一个新的高度,3.5万亿元的经济目标或可变为现实。
 
  而支撑这一目标变为现实的底气,正如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说,“2023年,陕西组织实施省市重点建设项目4452个,总投资5.46万亿元,年度投资1.56万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70%以上,这是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底气所在。”
 
  一个新布局,“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
 
  怀揣着3.5万亿的梦想高度,陕西加速一个新的发展布局。
 
  2月13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陕西省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显示,陕西全年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万亿元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占比达到70%左右。并明确,全年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00个以上、50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
 
  今年1月,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我们将注重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升级经济系统、注重以补短板扬优势增强经济动力,打造先进制造、现代能源、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陕西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一季度,陕西集中开工的79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646亿元,从北到南,形成了高质量推动陕西向前奔跑的项目“矩阵”。一台台看似笨重且轰鸣的机器,不仅唱响的是向重大项目进军的乐章,还演奏出田间地头春耕忙的“田野大合唱”。
 
  在陕北,位于榆林市榆横工业区的上海创力榆林煤机装备制造一期项目,在初春的寒风中却是一片火热景象。作为我国领先的以煤矿综合采掘机械设备研发与制造为主的高端煤矿装备供应商,上海创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该公司与榆林市成立陕西榆能创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榆林煤机装备制造项目,为榆林市在煤机装备本地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25亿元,达产后全年产能可实现销售收入50至7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地4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300多人就业。”陕西榆能创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强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助力榆林市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在关中,被誉为“光伏大脑”的隆基中央研究院总部项目在西咸新区掘土挺进,该项目占地410亩,旨在打造一个集景观生态、人文科技于一体的绿色园区。项目建成后主要从事光伏行业新技术的科技研发、中试、公共检测等。未来,该研究院还将不断引入行业顶尖人才,计划全面投入运行后的5年内,每年将取得1000项科研成果,成为千亿级光伏产业链的强力引擎。
 
  在西安高新区,总投资13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二期项目,在现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基础上,通过购置设备和优化工艺,对汽车小件焊接线、天窗、车灯、底盘件、内饰件及汽车空调、线束等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线进行技改、扩产。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能40万套/年,预计年产值900亿元,亩均产值2639万元,带动就业约1.3万人。
 
  在陕南,位于汉中市勉县金泉镇中广核勉县100兆瓦/800兆瓦时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采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为陕西省首台(套)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亩均年产值650万元,亩均年税收35万元,带动就业约150人。
 
  位于汉中航空经开区,总投资16.87亿元的航空产业融合发展基地项目,是汉中市紧紧围绕“链主”企业陕飞,以汉中航空经开区为核心承载平台,加快区域航空产业延链补链的项目之一。目前,汉中已初步具备集飞机研发、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试飞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航空制造企业从最初布局的23户发展到150余户。
 
  细细梳理今年64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推进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两链融合”项目87个,总投资141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增加46个,总投资增加838亿元;煤炭分质利用、可降解塑料、高端聚烯烃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有55个,总投资3393.65亿元……
 
  据陕西省发改委介绍,今年省级重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较去年增长41%,带动产业项目个数占项目总数的82%、项目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68%,在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迈出坚实步伐。
 
  从这些重大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仅是数字的表白,更体现出数字背后的发展活力和务实谋划。陕西正以扬科教优势,做强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集群,坚定不移走好“链长制”推进、集群式发展、数字化赋能的产业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强身健体”之路。
 
  如今,陕西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顶天立地”的重大战略和发展定位,通过“三项改革”激活“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又以“铺天盖地”的项目推动重大战略的落地和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为陕西凝聚起自内而外的涌动源泉,并以高质量发展的“裂变释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破题实践”。
 
  纵观陕西,秦创原散发出的“科技味”、自贸试验区散发出的“创新味”、长安号跑出的“加速味”、开发区散发出的“奋斗味”、重大项目凝聚出的“创业味”……汇集而成那经久不散“陕西味道”,是吸引,更是生发。陕西正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在“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中,抒写更加精彩的“陕西故事”。
 
  一个新突破,向现代能源经济迈进
 
  能源是陕西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陕西省以智能化、数字化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向高端迈进,全省现代煤化工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以榆林为例,过去几年,GDP挺进50强俱乐部的榆林持续高光表现,2022年GDP达到6543.65亿元,晋级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成为陕西“稳经济”的关键力量。
 
  除了丰富的煤炭资源禀赋,近年来驱动榆林经济实力跃升的核心在于产业实现突破升级。过去一年,榆林增长最快的并非采矿业,而是制造业,非能源工业增速更是超过了能源工业。
 
  不仅如此,2022年榆林着眼于产业升级的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大增50.5%。据榆林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显示,近九成企业已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15.6%的企业在关键工艺流程中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55.6%的企业达到50%-80%。
 
  这些变化,无不透露着榆林秉持中长期产业布局意识,主动开启向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的成效。
 
  2022年,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建成投用,该研究院为陕西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先行示范。
 
  同一年,在榆林市定边县,位列全球风电叶片制造行业前三名、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第一的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布局了国内第9个风电叶片制造基地——中材科技(榆林)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年产300套风电叶片制造基地项目。
 
  前不久,陕煤集团榆林化学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实现全系列满负荷运行, 作为全球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的第一阶段建设工程,在过去一年,历经首台气化炉投料成功、单系列一次性开车成功并顺利产出乙二醇产品、全系列流程打通……
 
  从国能榆林化工年产5万吨PGA正式建成投产到远景风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再到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即将投入试运行……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项目逐渐完工,勾勒出榆林市不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成为榆林市努力走出一条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
 
  2023年,榆林初步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34个(含375个子项目),总投资594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55亿元。如陕煤二期、国能煤炭综合利用转化、中煤二期、国能20万吨PGA、金泰氯碱高性能树脂、榆能40万吨乙二醇等高端化产业项目将于今年上马或建成投运。
 
  高碳城市低碳化,是榆林市在转型升级中明确的发展思路。榆林以能源经济为基本盘、以高端能源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为新增长点的经济格局,推动着榆林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在延安,2020年10月,延长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双储林场”建设和林业碳汇开发利用融合发展新路径。预计到2030年,基地将新增森林面积5.08万亩,增加活立木蓄积量25.06万立方米,储存碳汇量12.53万吨,碳汇收益1253万元。
 
  此外,延安市推广光伏、风电、储氢等新能源技术应用,着力推动风光一体、风光储氢一体等新能源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和绿色氢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预计到2025年,延安市将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基本形成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雏形。
 
  如今,陕西从能化领域技术创新到林业碳汇交易不断扩大,再到“风光”无限的新能源发展,正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2023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陕北地区能源革命转型升级,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径,加快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榆林、延安高质量协同发展。
 
  此外,2023年,陕西着力优煤、稳油、扩气、增电,巩固能源产业优势地位,确保煤炭产量达到7.5亿吨,全省规划发电量2900亿千瓦时,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总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新开工煤电项目1000万千瓦以上。
 
  在高质量发展中,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坚定“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零碳转型”的发展战略,连续8年入围世界500强榜单,去年位列世界500强第209位。在陕煤小保当矿业,这里建成了集智能综采、智能快掘、智能煤流等为一体的高度智能化矿井,实现能源开发向创新高效转型。
 
  延长石油榆能化公司新研发的中高端化工原料聚烯烃,因具有独特的终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家电零部件、防水建材、抗冲击性材料等领域。
 
  通过实现碳氢资源互补、原料无害化利用,延长石油榆能化公司已累计研发聚乙烯、聚丙烯、EVA三大类聚烯烃产品牌号83个,基本实现各类终端应用领域全覆盖,让传统能源不断向全产业链高端化学品延伸。
 
  延长石油集团确定“油化并举、煤气电并重、新能源新材料并兴”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和高端石化产品供应商。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31亿元、同比增长25%。
 
  正如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指出,“我们就是要扬能源优势,做强现代能源产业集群。”他强调,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陕西重点是念好“稳、控、转”三字经。“稳”是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释放优质产能;“控”是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转”是加快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同时把传统能源挣来的“本钱”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手段,投在新能源和非能产业培育发展上。
 
  党的二十大就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多个方面作出重要部署。陕西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将紧抓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战略机遇,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
 
  如今,陕西正以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突破,强化能源工业支撑力,持续优煤稳油扩气增电,全力促进能源稳产增产,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量质并进、以量为基、以质取胜中构建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文/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