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并对“北跨”做了详细的注解: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制定实施《西安市“北跨”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
2月15日,西安市推进“北跨”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全面吹响了城市“北跨”发展的“集结号”。
为何“北跨”?
西安推进“北跨”发展,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西安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一招。
早在2018年出台的《大西安2050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西安首次提出: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战略,实现跨渭河发展,打造渭河世界级滨水景观带,形成大西安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从城市规划视角来看,“北跨”既是打破西安发展空间受限的“突破口”,也是西安城市能级提升的必然选择。
西安市域面积10108平方公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面积排名并不靠后。
但是,和郑州、武汉、石家庄等平原都市相比,西安适合城市发展的平原面积只有4000余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47.78%,不到一半;以秦岭北坡和骊山为主的广大山高沟深的山地与黄土台塬面积则多达5379平方公里,占到53.22%。
向南,西安的城市边界已逐渐接近秦岭脚下;向东,有骊山与白鹿原;向西,近年来随着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西融战略也在稳步进行当中。向北跨过渭河发展,摆脱逼仄的城市发展空间限制,成为必然之选。
此外,西安市域内遍布文物古迹,外围又被大量遗址所包围,这些遗址遗迹不准开发建设,占地“不可用”,严重割裂城市交通和产业布局,极大限制了西安的城市发展空间。
从区位和资源禀赋来看,渭北区域空间广阔,基础条件优越,拥有良好的交通、土地、产业、人口条件。特别是随着“引汉济渭”工程和泾河东庄水库等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动工,根本上改变了渭北区域的水资源条件,提升了渭北区域的自然承载力,能够支撑形成新的增长极。
从产业基础来看,渭北已经形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集群,工业大走廊初具雏形。“北跨”发展能改变长期以来“南重北轻”的格局,实现均衡发展,也能加强与都市圈内铜川、渭南、富阎等经济板块的联系。
再从政策视角来看,202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的《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实施跨渭河发展战略”。《陕西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发展格局,打造七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交通便捷和生态宜居的都市圈功能组团,这七大组团全部在渭河以北和沿线区域。《西安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均提出实施“北跨”发展战略,推动形成渭河南北呼应、交通贯通成网、业态融合互补、渭河成为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构建高质量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推进到中期,系统推进“北跨”,恰逢其时,势在必行。
如何“北跨”?规划引领,交通先行
从区域来看,“北跨”战略主要涉及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等渭河北岸各板块,以及渭河以南相关区域,重点区域总面积1410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33.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27.28亿元。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说,“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持续加大推进“北跨”发展项目的谋划、落地、建设力度,以高质量项目支撑‘北跨’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北跨渭河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利与通达。
一批交通项目迅速上马:北辰大道北延伸段、西铜高速市政化改造、明光路跨渭河桥、港务大道北延伸线、兰池大道东延伸线、西阎快速干道、水流路跨灞河桥……
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建设主干路,打通渭北“微循环”,助力城市路网畅通。北辰大道北延伸段,穿越高陵、经开、未央、浐灞4区,横跨泾河、渭河。建成后将有效改变渭北片区与主城区交通联系不便的现状,将渭北片区紧密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鹿苑大道提升改造工程、纬三路(渭阳路-泾渭路)工程等项目,将不断优化区域交通布局。同时,随着北辰大道与绕城高速互联互通项目、经开区开元路-建元路通道工程等一系列路网工程的建成投用,将能有效带动项目北跨、投资北上。
轨道交通方面,连接主城区与渭北区域,轨道交通快线无疑是便捷“两河三岸”的又一绝佳选择。作为连接西安市区与渭北工业走廊西安地铁10号线,目前其一期工程全线17座车站已全部封顶,盾构区间、明挖区间、暗挖区间均已贯通,下一步将转入车站附属结构、轨道施工等工序。此外,西安加快地铁1号线三期、16号线一期、17号线、7号线、12号线等工程建设步伐,推动西安主城区与泾河新城、高陵、渭北工业园、阎良等经济板块的轨道交通连接。强调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联动发展轨道产业,着力打造轨道上的北跨区域,织密轨道交通线路,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铁路建设方面,启动建设第二货运北环及专用线,规划建设高陵北站,尽快提升渭北地区铁路货运配套能力,加强货运交通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为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处在渭北的空港新城积极开航线、扩货源,打造全省对外贸易重要通道。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东航站楼屋盖钢结构完成合龙;全货运航线数增至42条,如今,空港的空运进出口贸易货值已占陕西省总贸易额的70%以上。空港“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六大开放平台功能向发展动能的转化不断加快,初步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体系。
到2025年,渭河南北和渭北区域将形成东西向立体化、高质量交通网络,中心城区与渭北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高效率通勤体系。
总之,西安“北跨”走交通先行之路,不仅能拉大城市骨架,加快形成渭河南北呼应、交通贯通成网、业态融合互补、渭河成为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还有利于西安城市基础配套的提升从而带动产业配置优化,培育新的产业。
产业如何布局?打造万亿工业走廊
实施“北跨”战略,产业布局是关键词。
在渭河以北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西安致力于打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集群的“渭北工业走廊”。
如今,渭北工业走廊已初见雏形。
2022年,渭北区域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400多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6%左右。其中,汽车产业产值规模约为7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5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20亿元,航空产业占全市的50%以上。
今后,以西安经开区为引领,联动高陵区、泾渭新城、渭北新城、富阎新区、航空基地,将成为西安城市空间扩容的“主战场”,打造万亿级工业大走廊。
西安经开区工业总量已经占到全市三分之一,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顶梁柱”。目前,经开区已初步建立以汽车、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为支柱的“4+4+4”现代产业体系,聚集了中国石油长庆分公司、陕汽集团、陕钢集团、隆基乐叶光伏、昆仑银行等1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部和区域总部,形成了以城带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作为渭北工业大走廊核心区的高陵区,将在狠抓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方面,建集群、强支撑。高陵区围绕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力建设以陕汽重卡扩能和吉利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以西北国际中医药产业园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探索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优势新兴产业,未来五年实施一批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的项目,形成“五园联动建设、多点支撑发展”的新局面。
秦汉新城全力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贯穿南北的战新产业带”“横跨东西的秦创原·渭河科创带”,建设大健康、自动驾驶、文化旅游、先进制造4条产业链。
泾河新城的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今年,泾河新城落户了隆基绿能投资452亿元的,全球规模最大的100GW单晶硅切片及5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快速推进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二期)、泾河智谷二期两大项目建设,为泾河新城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按下“加速键”。
空港新城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经济规模已突破150亿元,临空经济全产业链不断壮大。
阎良区大力实施富阎新区产业带建设攻坚、招商引资攻坚,启动建设20个产业园区,加速航空产业链式发展,202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阎良航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决赛优胜集群。今后,将坚持“一城两带”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临潼区紧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打造大都市近郊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做强“粮食、蔬菜、奶畜”三大主导产业,做优“石榴、火晶柿子、番茄制种、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做大全市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沿渭设施蔬菜产业带,创建4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番茄智慧谷,支持培育“百亿银桥”。同时,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格局,与曲江新区合作,打造中华文化会客厅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构建“一体两翼”文旅发展产业格局,建设“山、宫、城、寨、站、河”六位一体的文旅核心区;共建兵马俑文旅度假区,设立秦文化研究中心,配合建设秦东陵遗址公园,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度假区。
今年,西安将锚定产业强市目标,统筹推进“北跨”发展,全面启动、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城带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优化存量、引入增量,加快形成渭河南北呼应、交通贯通成网、业态融合互补、渭河成为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
2月15日上午,2023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经开区隆重举行,正式吹响了西安北跨发展“冲锋号”。
此次推进“北跨”发展集中开工的项目150个,总投资1324.63亿元,年计划投资374.96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2个、服务业项目8个、城建及基础设施项目64个、生态环保项目5个、社会民生项目31个,总体呈现出产业占比高、科技含量足、带动能力强、基础配套全、社会效益好的特点。
未来,西安将系统构建“北跨”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开展产业链联动协作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学研用协作、上下游企业共生的产业生态格局,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西安经济发展的新中心。使“北跨”区域从工业走廊雏形,成为有效支撑西安下一个万亿级经济体量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生态如何治理?沿河美景入画来
渭河生态治理已悄然进行了很久,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2016年1月,陕西省在渭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核心区200米、城区段1000米、农村段1500米,已建成的堤防向外侧设立1164平方千米渭河生态区进行控制,对渭河进行系统的保护与利用。经过多年努力,渭河防洪安全基本得到保障、水质不断向好、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被评为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渭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初显。
如今,驱车行驶在渭河南岸河堤路上,一边是清澈的河水湖泊,一边是整齐排列的行道树木。河堤护坡,茵茵绿草一眼望不到头。蓝天、白云、碧波、绿草,犹如一幅壮丽的美锦,铺开在西安城北。
今年,渭河南岸绿带一期绿化已经启动。西起汉唐大道以南约300米,东至高陵界,全长约6.2公里,宽200米,总占地面积为114.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目前正在进行土方整理、地形塑造,计划4月底完成绿化苗木栽植,年底完成建设。
绿带建成后,呈现山林、草地、水岸等多种景观形态,极大提升河岸生态环境,形成集休闲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河岸景观公园。
未来,立足渭河区域自然生态底色,整合两岸自然、人文资源,将生态绿网与城市发展相互交融,打造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体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风景林带。
西安“北跨”发展战略号角吹响之时,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北跨”将使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文/ 张义学)
链接:
老金谈西安“北跨”
在今年西安市两会上,市长李明远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对西安市跨过渭河向北发展做出了明确阐述和具体部署,一时之间,西安北跨成了热点话题。
我曾在位于阎良区的航空产业基地工作,对渭河以北的发展之艰难,有了切肤之痛。第一难是与主城区的交通连接仅一条高速路,工作与生活往来不便,西安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辐射到渭河以北很难。第二难是产业布局难,受地域和空域局限,只能做制造业,而航空运输业、民航服务业、通用航空以及交通物流都存在先天性缺陷。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认识,我不止一次的建议与呼吁,拉开大西安骨架,制定北跨渭河,建设渭北工业区的规划。
经过多次调研,渭北工业区规划于2012年出笼,2013年开始实施。我被调往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那里度过了五年时光。渭北工业区规划面积851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区298平方公里,分为高陵、临潼、阎良三个组团,不可谓不大。但是形式大于内容,受管理体制、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多重因素影响,进展不尽人意,后来演变为概念规划上的渭北工业大走廊。
如今,城市北跨重启,交通先行,产业跟进,多措并举,系统推动,无疑是建设大西安的大手笔。至于北跨的意义,绝非克服南部有山阻挡这么简单。其一,从西安的大格局看,南高北大,东承西启,是不二选择。南部为高科技城,北部为大工业城,东部以经济发达地区做支撑,西部打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部建设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的特色城,没有比这样的功能布局更好的了。其二,只有做大西安的工业,才能做大西安的经济,才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渭南、铜川、咸阳、宝鸡以至商洛、安康、汉中、天水带动起来,加快关中城市群和关—天经济区的发展。其三,仙不求名,有山则静,龙不行地,有水则灵。城市北跨,渭河经水系治理变为城中河,西安成为山水之城,其宜业宜居和美丽程度,绝非大唐盛世可比,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金乾生,曾担任西安渭北工业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