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茶:藏地独有的“煮食”
酥油茶是西藏的第一饮品。到西藏不喝酥油茶,如同到北京不吃烤鸭,到西安不尝羊肉泡馍一样令人遗憾。所以入藏第一天晚上,我便溜达到街边的一家藏民开的“格桑花茶馆”中,品尝闻名遐迩的酥油茶。店老板扎西是位中年藏民,落座后他熟练地拎过一个磨得锃亮的铜茶壶,给我斟上一杯淡黄色的饮料,上面飘着少许油花。扎西说,这便是酥油茶。
小心翼翼地呷一口,感觉滚烫中有股浓浓的奶膻味,而且有点咸。虽然第一口喝下去有些不适,但经过舌尖味蕾的迅速“磨合”,第二口便喝得“顺溜”多了。
吃着盘中的奶酪和糌粑,喝着香喷喷的酥油茶,打量着室内的藏式装潢,心里真有些受宠若惊和美滋滋的。
酥油茶是藏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一日三餐,主食可以不吃,但酥油茶必须得喝。在一些藏民眼中,过上“槚羌白玛”(意即“茶酒交替喝”)的日子便是“小康”了,可见酥油茶在藏民眼中地位之高、之重!
制作酥油茶分两个步骤:一是熬茶,二是打茶。
熬茶就是把砖茶或沱茶放入清水中,架火,煮成茶汁,然后把浓浓的茶汁滤到茶罐里。
打茶就是从茶罐里倒出一些茶汁,添入适量的开水和少许盐,倒入专门的茶桶——“董莫”中,加入酥油,再用“甲洛”(类似内地打酱的“木扒”)上下提放,打制数十下后,待茶水与酥油融合后,倒进茶壶里,烧热煮沸,便成了酥油茶。喝时,只须从茶壶里倒入杯、碗中就可以了。
酥油,藏语俗称“玛尔”,是直接从牛奶和羊奶中提炼出来的。提炼的方法很简单却很累人:把新鲜的牛奶和羊奶倒入一个特制的大圆木桶里(藏语称为“雪董”),然后用“甲洛”一提一放上下搅拌,一般需搅拌数百次甚至上千次,才可使水乳分离。待木桶表面漂浮着淡黄色的脂肪质时,用手捞出放进清水盆中,冷却后,脂肪质就变成了硬块的酥油。用新鲜酥油做出来的酥油茶浓香扑鼻,味道醇厚,就着糕点喝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招待贵客的一种礼节。
虽然藏民家中都有一个大茶壶装着酥油茶,但这茶却不能煮沸,煮沸的酥油茶味道就打折扣了。
我在林芝的藏民家中亲眼目睹过煮酥油茶的场景,感觉一招一式都那么娴熟、优美且有条不紊,总觉得那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示,举手投足之间,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挚爱,以及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与传承。
在大昭寺附近的雪域餐厅和蒲巴仓餐厅吃饭时,我也曾多次喝过酥油茶,每次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谓回味犹香,尤其是在去纳木错的路上,途径阿拉根山口时,在狂风呼啸、空气稀薄的山口处,我们居然也喝到了路边一位藏民用暖瓶带来的酥油茶。温热的茶水入肚,那一瞬间感觉整个山口都暖了……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内地的茶叶,文成公主又“使乳变为酪,使酪变为酥油”,从此才有了酥油茶。酥油茶的出现,对藏族饮食结构的改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酥油茶富于营养,酥油脂肪含量高,在人体内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可以抵御严寒;而茶叶中的茶碱等,又具有健胃生津、消食解腻的作用,极适合高原以肉奶等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为主要食物的民族改善饮食结构的需要。因此,酥油茶才被藏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煮食”。
在西藏,喝酥油茶是有“规矩”的。在“西藏民俗第一村”做客时,我就亲眼目睹了饮酥油茶的“规矩”——
客人在客厅中的藏式方桌边坐定后,主人拿过一只木碗放到客人面前。主人提起酥油茶壶,摇几摇,然后给客人斟满茶。刚倒好的酥油茶,客人若马上喝就失礼了,必须先与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壶来到客人面前时,客人才可以端起木碗,先在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水表面的油花吹开吹散,然后才可以呷上一口,并要大加赞美:“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都分不开!”呷一口,便要把茶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客人再呷。如此往复。客人要离开时,要连喝几口碗中的茶,这样才显得尊重;但千万不能喝干,要留下点“福根”,这样才显得有礼貌。
酥油茶,高原独有的饮品,从它那缕缕升腾的香气中,人们品出的是高原人民勤劳勇敢的坚强品格、热情憨厚的善良秉性、豪放乐天的吃苦精神,以及汉藏人民世代团结、亲如一家的友谊。
隆达:风中飘舞的祈愿幡
人生就似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朝朝暮暮又一载,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而在西藏,甚至一听到“西藏”这两个字,每个人都能慢下来,准备好欣赏与自省的心情。其实,在西藏,旅游的真正目的,并非观光采风,而是心灵之旅。经幡,便是撼动游客心灵的一种宗教圣物。
在西藏,经幡是常见之物,几乎随处都有它的身影:山顶、山坡、湖边、路口、山口、码头、寺庙,甚至村落、民居上的烟囱、树枝上等。经幡,也叫风马旗,藏语称作“隆达”,“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因此,藏区又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祈愿幡”。经幡是藏区除了玛尼石外,与藏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宗教信仰最为密切的事物,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藏民如影相随——哪里有藏民居住或活动,哪里便有经幡飘荡于天地之间!呼啦啦,这种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图纸上的多色风幡,在风中快乐舞蹈,成为西藏独有的一道人文景观甚至是一种文化标签、地理标识。
藏民为何如此钟情、敬重经幡?
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和运道,或者特指五行。在灵魂聚集之地——如神山、圣湖、寺院等地,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神灵护佑愿望的风马旗,让风吹送,就能把人间的愿望准确而及时地传达到神灵那里,从而使神灵尽早知晓人间的祈愿而早些“满足要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马旗充当了沟通凡世与灵界的桥梁,成了一条人间与天堂的秘密通道。
但我更认为风马旗是一种送达美好愿望、接回幸福安康的快腿信使。对于浅游者来说,西藏最大的特点是高山大川广袤的大平原;而对于深游者来讲,西藏最大的特点是灵界与凡世的交融交错,须臾不分与和谐相处!有些时候,有些场合,真难辨得清到底是生活在真实的凡世还是虚幻的灵界。当然,这与风马旗所营造的氛围密切相关。
藏区的风马旗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实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从材质上分,有绸、纱、纸多种;从形状上看,有方形、菱形、角形、条形之别;从大小上分,小到一丝一缕,大到整块布都是一面经幡。从颜色上看,主要有白、黄、红、绿、蓝五种颜色。藏区民谣中唱道:“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雨调和,青幡象征后裔长,红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红幡插在屋顶上,如红火永兴旺……”在藏族人民心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每一种颜色的风马旗都被藏族人民赋予了美好的愿望。当然,旗上的每一种图案也各有其义:风马旗上印的图像大多为一匹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烧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四角环绕着四尊保护神。它们分别是:象征着圆满的金翅鸟、大力无穷的龙、警惕的老虎、胜利的狮子。这种构图还代表了古人的宇宙观: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循环往复,生命也因之而经久不息。
在藏族地区,家中有了红白喜事、庆生或逢年节,都要插挂五彩风马旗,以示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风马旗几乎是随身而行:朝圣者,途中要挂些风马旗,以保佑自己一路平安,远离灾难;江河湖畔插挂风马旗,表示的是人们对水神的敬畏与供奉;峻岭高山上插挂风马旗,表示的是人们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寺庙、古迹处张挂风马旗,表示的是对佛祖和先贤的崇拜和礼赞;天葬台附近张挂风马旗,表示的是超度亡魂,寄托哀思;码头张挂风马旗,表示的是祈求车船出入平安,太平无虞……风马旗,一直扮演着沟通人间与天界快腿信使的角色。
西藏地处高原,风大而凌厉。当山风呼啦啦吹响风马旗的时候,不仅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在天空中冉冉升腾,也有一种隐秘的通道在悄然打开!——那是另外一条“天路”,它把幸福和吉祥在风马旗的导引下,遍洒高原的角角落落……
玛尼石:圣洁的灵魂道场
人生就是道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在西藏,我无时不刻感受着宗教的力量和信仰的氛围铺天盖地,无处不是!随处可见的玛尼石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例证。
在藏区的山顶、山口、路口、渡口、湖边、寺庙、墓地等地方,常常可以看到一堆堆垒砌的白色的石头,或堆成石堆,或堆成石墙,上面或挂满了五色经幡(即“风马旗”),或刻满了“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等相关文字和佛像。这便是西藏有名的玛尼石(也写作“嘛呢石”)堆。
藏族同胞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因此,他们便选一些石头,堆垒在山顶、山口、湖泊边等处,用于祈祷,并视此为当地人的保护神。
玛尼石不拘大小和形状,也不分石质和产地,垒在一起,便成为了一种神灵的“聚居所”。所以路过玛尼石堆的人,不但要按着顺时针围着石堆转一圈,还要边转边诵佛经,以呼唤天神,祈求上苍,恩赐幸福,保佑平安。转完一圈后,还要在石堆上添上一块石头。如果身边没有石头,则添上牛羊的颅骨、牛羊毛甚至是自己的头发。因此,玛尼石堆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每一块玛尼石或是刻有经文,并绘有鲜艳的色彩,绚丽缤纷,煞是好看;或是刻着佛像、神像和鬼怪等图案,精致美观,美轮美奂。当然,玛尼石上刻得最多的还是六字真言: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认为循环往复吟诵这六字真言,即可功德圆满,方得解脱。无论文字和图案,都刻得非常精美,为此还衍生出了一批玛尼石制匠人。每一块玛尼石无论是浅浮雕还是减底阳刻,都体现了高原人对佛的虔诚与敬仰。
有些藏族同胞还将刻有六字真言和佛像图案的玛尼石“请”回家中,供奉在殿堂内的显著位置。因此,凡是藏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基本都可以看到玛尼石的身影,当然,有玛尼石、玛尼堆的地方,也就有藏族同胞对神灵的祝福与敬畏。山顶、山口、湖泊边、村口的玛尼堆,也就成为藏族同胞心中的圣洁之地,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护佑着心地善良的人们,也守护着这一方纯洁的世界。
在西藏的尼洋河畔和雅鲁藏布江河畔,我见到了多处玛尼石堆。那铺天盖地的彩色经幡,鳞次栉比的高垒石堆,以及转石、投石、诵经、祈福的信徒们,都让我的心灵感受到了一次次的震撼!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近玛尼石堆,在雪山脚下,江河之滨,接受着一种神圣而宁静的心灵沐浴,仿佛耳畔有无数的祝福,正丝丝缕缕地潜入我的身体……我让同行的朋友给我与玛尼石堆合影,我想在此生的旅途中,留下这份纯静、安宁的心灵涤浴。
“你是艳丽的石头五彩缤纷/你是雕刻艺术的瑰宝价值连城/你是高原散落的星辰/背负一个民族至高的信仰/雪域托付的使命任重道远……”聆听着悠扬的旋律,我们上了车。透过车窗,远望那一堆堆神圣的玛尼石,依然那么清晰、凝重——在信仰缺失的今天,高原上有一种石头,正以天然的微茫,洗濯着人的心灵尘垢,呼唤着内心世界的清朗与信仰的回归……
(文/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