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了“智囊团”

2023-02-17 17:20:2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从2022年5月开始,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行动,鼓励支持退出领导岗位干部、退休干部、新任职年轻干部和各类人才到乡村一线贡献才智、干事创业,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行动启动以来,西安干部人才报名踊跃,活动进展速度远快于预期。截至2022年底,通过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全市已累计下派干部人才4115名。
 
  设计制度 激活要素流动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倡导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鼓励各地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同时,文件要求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为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国家大计实施好,西安市委开展“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千企联千村”(简称“万千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选派 1 万名干部人才服务乡村,引导1000家企业投资乡村,探索出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西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王晓林看来,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开展该项行动,就是以“万名干部人才”为杠杆,撬动人才、要素、资源向农村集聚,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西安“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行动,采取自愿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退出领导岗位干部、退休干部、新任职年轻干部和各类人才到乡村长期工作、短期驻村或集中下乡指导服务。西安市委组织部根据干部人才自身特点和乡村实际需求择优选派。
 
  出台专项措施,对长期到乡村担任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带头人、集体经济组织职业经理人或乡村振兴顾问、“一肩挑”干部助理和村党组织书记的人员,每年集中选派一次,原则上服务时间不少于2年;对短期驻村或集中下乡指导服务的,一般按次、按月或按季度开展;对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按照现有政策执行。
 
  西安市提出,退休干部按照退休前职级对应基本工资的100%、规范性津补贴的30%和公务交通费标准补齐差额。周至县还在职级晋升方面进行了创新,对县级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和退出机关中层岗位干部,驻村服务期满两年、经考核为优秀的仍然给予职级晋升。
 
  热情高涨 报名踊跃
 
  “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行动推荐报名开始的半个月内,全市就有1140余人积踊跃报名。同时开展的“千企联千村”行动,第一批已梳理、筛选并发布120个农村发展项目,118个有共建意向的企业开始积极对接项目。
 
  王晓林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表示,广大干部人才要以“万千行动”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到乡村一线发挥余热、淬炼成长。村企合作要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多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上想办法,多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产业,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更好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西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9岁的刘健是西安市委办公厅的一级调研员,曾在蓝田县小寨乡官庙村、周至县竹峪镇丹阳村等村助力乡村振兴,他作为下乡代表在启动仪式上作了表态发言——“我第一时间下定决心、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万千行动’,是因为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农村工作,也有较为丰富的农村基层经历,希望为全市的乡村振兴工作增砖添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加“万千行动”后的刘健,为继续发挥余热有了新身份——蓝田县玉山镇山王村乡村振兴顾问。刘健心里始终存着一份感激,并将其化作工作的满满动力。2022年中秋假期刚过,刘健急匆匆地“返回”山王村。一张乡村文旅休闲康养产业的蓝图正在这片土地上一点点开始实践。作为“规划师”的刘健既忙碌又兴奋,对于山王的发展,他甚至比当地的村民更加热切期待。通过走访党员群众、拜会乡贤达人、邀请专家编制镇村十年发展规划、促成康养专家学者参与玉山康养人才培训交流……他攒着一股劲,想要把这里的青山绿水、酒庄田园、历史文化等资源,变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到基层去,到农村去,这里是青春的舞台,品格在这里锤炼,能力在这里提升。” 这正是老骥伏枥的刘健对媒体说出的心声。
 
  创新机制 供需适配
 
  干部人才派下去担任哪些职务?根据入库人员特点和乡村岗位实际,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和退休干部一般到村担任乡村振兴顾问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带头人;年轻干部担任“一肩挑”干部助理或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等。
 
  据了解,西安目前已为辖区1900余个农村配备了“乡村振兴顾问”。这其中既有热爱农村、专业“适配”的青年干部、技术人才,也有“退而不休”且经验丰富的干部、专家。一位位“乡村振兴顾问”扎根农村,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高陵区委组织部事先征集梳理各村需求清单、干部人才个人意向,综合考虑籍贯、工作经历、专业特长、年龄结构等情况,逐人逐村分析研判,同时还发挥驻村干部“人缘”“地缘”和单位优势,努力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摸底之后,“供需”一目了然。耿镇街道钓北村是高陵区首个发展“飞地经济”的村子,村集体经济收入早已超200万元。但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多,一老一小的照料是个问题。于是,高陵区选派有文艺特长的区教育局榆楚中心小学教师到村担任“一肩挑”干部助理,帮助村里成立日间照料中心、托育中心和乡村振兴艺术团,让村民享受发展成果、提升幸福感。
 
  蓝田县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为下乡村干部设定1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结束后,综合下乡村干部个人意愿、镇村工作反馈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情况,对下乡村干部派驻村进行动态调整。干部人才下乡在新领域开展工作,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业务短板。临潼区每半年开展一次问卷调查,根据各岗位不同发展需求,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群众工作等内容,开展“订单式”培训,来提高下乡村干部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
 
  “‘万千行动’通过组织搭台、党建赋能,让各领域干部人才和各行业资本资源‘上山下乡’,共同参与乡村振兴,进一步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攻势。同时,顺应多数农民谋发展、兴产业、增收入的强烈意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增收为目标,引入先进生产生活理念和市场经营思维,推进农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农民与企业互惠互利,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干部人才下乡 带来万千变化
 
  “万千行动”为西安的乡村振兴带来了动能之变。除了众多企业直接投资,或通过合作经营等方式带动的项目运能外,下派的乡村振兴顾问、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等鲜活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地群众真切感受到农村自我发展的红利。使乡村从以前被动的“等、靠、要”逐步转变为主动的“问、联、找”。2022年,西安“千企联千村”累计包装策划项目739个,已正式落地近200个,吸引社会资本投入5.6亿元,乡村发展内生动能得到明显激发。
 
  同时“万千行动”还带来了乡村的作风之变。下乡干部到村后,通过“夜谈会”“板凳会”等各种方式,访民情、听民意,从群众“急难愁盼”干起,从发展“淤点”“堵点”抓起,转变了作风,贴近了群众,赢得了民心。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刘博返回原籍涝店村后,就帮助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吃水难题。涝店街道党工委书记曹珂瑜说:“刘巡视员让我们感受到了市级机关的优良作风,他对家乡有一种舍不下的情怀,想尽办法给群众办实事,大家认可度非常高。”
 
  随着西安“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行动不断走深走实,下沉的干部人才不仅给乡村带去了各项资源,更将城市先进生活理念、发展思路、经营思维带到了乡村。
 
  刘帅是鄠邑区投资合作和工业信息化局干部,“万千行动”启动后,他第一时间向组织请战,到石井街道栗峪口村担任“一肩挑”干部助理员。他2022年与村上干部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两个多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用实际行动彰显年轻干部担当作为。这个村的“乡村会客厅”,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王绘婷主导的一个成功案例。“乡村会客厅”利用村内的废弃石粉厂改造而成,集咖啡、餐饮、书屋、文创产品展销、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周内,会客厅是村民观影、民俗自乐的惬意一隅,在创收的同时,也满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
 
  47岁的宋迺虹在这里学习咖啡拉花技巧,她感慨道:“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还开阔了眼界。以前没接触过这些,也很少外出去城里。村子变化太大了,现在居然有了这些产业。”
 
  深秋时节,走在栗峪口村的乡间小路上,清风习习,叶黄柿子红,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刘帅说:“力争通过3年时间,让会客厅成为栗峪口村集游客服务、村民创业、农创文创产品销售、游客餐饮服务和栗峪口村新时代文化实践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服务平台。不仅要让全村人喝上咖啡,还要通过一杯咖啡,让乡党们感受到都市风尚,向更好生活品质努力奋斗。”(文/陈宇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