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养老“嵌”入社区

2023-02-17 17:07:1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随着越来越多人步入老年,“养老”这个话题正在变得不可避免。安度晚年,是每个人的愿景,如果能在熟悉的场所养老,无疑为老年人掌控生活节奏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最有可能实现这一可能性的地方,社区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然而,想要基于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出令老年人舒适的生活环境,从一开始就不是易事。
 
  当你老了
 
  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我国新增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是439万、316万和332万。而2022年,我国新增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00万,2023年,这一数字还会增加到1408万。与前面几年对比来看,2023年一年的新增老年人口甚至多过了2019、2020、2021年新增老年人口的总和。
 
  事实上,如果按照国际上有关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我国有65岁及以上人口8827万,占总人口7%。而这一状况在最近几年有了更为明显的变化——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2%,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1%,届时,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当“个体老化”变为“群体老化”,“养老问题”自然就成了“社会议题”,加速的人口老龄化,让养老问题变得棘手。越来越少的子女与数量庞大的年迈老人,构成了居家养老的突出矛盾。尽管如此,居家养老依然是我国最为主流的养老方式。
 
  与我们预想的不同,在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者的比例为99%、0%和1%。《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注册登记养老机构4万个,床位530.5万张,入住老年人238.1万人,床位使用率44.88%。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足1%。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老年人要在家里度过晚年时光,除了大部分老年人有自理能力,可以在家照顾自己,居家养老最为便宜以外,如果能在数十年如一日生活的区域内养老,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亦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但居家养老并不能只靠家庭,如果社区能够提供专业的上门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且营造出让老年人舒适的生活环境,居家养老才能顺利得以实现。
 
  慢性病是横亘在养老面前的第一座“大山”。今年2月,麦肯锡健康促进研究院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人类的寿命在工业革命之后增加了近一倍,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却并没有因此增加一倍。平均来看,人一生有50%的时间处于健康状况欠佳的状态,其中不良即失能状态占到12%。
 
  据公开统计显示,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里,同时患有3种或以上慢性病的情况大约占到50%以上,等到2035年,患有4种及4种以上慢病的老人还要翻一番。慢病和老年综合症普遍难以治愈,但生活自理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于是让慢病稳定,老年人能够自理且回家生活,成了养老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我国,居家养老的普遍情形是老两口互相照料,如果一方失能、失智,则需要子女或者保姆居家照料。这样的情形之下,居家老人依然需要助餐、助浴、助洁,以及上门打针、上门护理、上门康复等一系列专业的助医养老服务。
 
  按照我国正在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未来,要有90%的老人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3%进入专业养老机构。不论是居家养老,还是享受社区提供的日间托管或上门服务,无不对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区的探索
 
  家庭之外,家门口的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成了家庭之外最迫切需要提升改造的地方。不同于已不再是新鲜话题的“老龄化”,“适老化改造”的热度才刚开始提升。
 
  宋元的奶奶今年90岁,是多数人眼中的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尽管宋元的父母已年过花甲,但照顾奶奶并不十分吃力,这也让远在成都的宋元能在外安心工作。宋元奶奶所在的小区是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第一批入住的安置楼小区,小区里自带椅子晒太阳的老年人并不在少数。在小区深处,日间照料中心籍籍无名,同那些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年人们一样,宋元一家人并不了解这座楼在小区里存在的意义。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适老化”还停留在加装一部电梯、多修一段坡道,放置几部轮椅的层次上。事实上,从老人顺利下楼到安全出行,适老化改造至少要涵盖他们15分钟生活圈的范围,这无疑需要一体化和系统化的全盘设计。
 
  但在现实中,不少老旧小区连是否加装电梯都难以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应该高楼层住户按比例分摊,低层楼住户从中获取对应的挡光和噪声方面的补偿;有人认为应该申请第三方来安装,居民按照使用次数来缴费。
 
  事实上,除了是否加装电梯,社区的适老化改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多数没有地下车库且未曾进行人车分流的老旧小区安全隐患重重;过度追求绿化影响老年人的日照;坡道上深浅不一的花纹令轮椅颠簸不适;没有加装靠背的座椅无法提供休憩功能……
 
  以上问题,宋元奶奶所在的小区都能解决。但这些“外在”的适老化改造距离“老年友善社区”尚有差距。尽管宋元的奶奶身体还算硬朗,但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年病“一样也没有落下”。倘若不去医院,还想要把“多病共存”的老年人维护好,那么定期上门换药、打针、抽血的服务就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与仅仅能提供餐食照料的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相比,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财政补贴、人才供给、市场参与……缺一不可,而回到现实中,每一步都面临不小的阻碍。
 
  拿最为简单的基本养老服务举例,基本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提供,政府需要向企业购买服务,但养老对于政府是养老事业,对于企业却仍然是养老产业,纯粹化市场化的服务完全由市场调节,倘若多数老人并没有社区养老消费的意识,更专业的人才,更丰富、更有品质、更个性化的服务也就无从谈起了。
 
  适老化改造的确艰难,但令人欣慰地是,社区的探索并未停歇。2022年12月1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陕西省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一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条例》中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建立嵌入式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精神慰藉等服务。支持物业和家政服务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提供老年助餐、家政服务、物品代购、探视探访、费用代缴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
 
  未来,或许更为理想的状态是经过适老化改造的社区和无障碍的城市相互衔接,让老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只有如此,老年人才将有机会更畅通无阻地活动于整个市区,而不仅局限在家附近的某个区域。
 
  养老的责任
 
  在社区的探索之前,多数人只能在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做出抉择。然而居家养老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行动自理;机构养老则需要十分宽裕的经济条件。毫无疑问,要实现其中任一选项都非易事。
 
  因老年病常年住院的老人不在少数,但针对老年病开设门诊的医院却屈指可数。在宋元的回忆中,倘若要给奶奶把药开齐,他要挂呼吸科、消化科、心血管内科等一系列科室。
 
  如果奶奶想要居家养老,老人的医疗需求就需要有人来满足。于是有专家提出,老年化社会应该以社区为中心,可以是社区卫生站,也可以是附近的康复医院,或者是养老院。
 
  宋元表示,老龄化社会来得太快了,体系却需要慢慢搭建。倘若能把社保里的钱分摊到社区,让社区的医疗团队能和医院结成医联体,那么医院的医疗资源可以节省,老年人也能得到更加妥善的照顾。
 
  养老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养老观念的不同,宋元和父母、奶奶间也会因此产生分歧。在我国,虽然银发经济规模十分庞大,但对于多数“未富先老”的老年人来讲,“免费的都行,花钱的都难”的思维始终在老年人群体中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一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困难时期的老年人普遍消费观念保守,观念上的差异使许多老年人将养老服务完全当作政府责任,而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也会因市场反响不够而放弃投入。
 
  宋元也曾因为父母和奶奶不肯接受助浴服务而吵架,本该一周一次的助浴服务因为上一辈的拒绝,在出汗少的冬天老人都是能忍则忍,只有等到夏天或是过生日等特殊日子才会选择消费一次助浴服务。
 
  对此,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较为乐观。他认为,“60后”是新生代老年人,他们有较强的养老储备,除了养老金外,他们大多数还有资产和保险。同时,他们的独生子女往往比他们有钱,他们不需要太过为子女考虑,有消费的潜力和意愿。
 
  不久前,个人养老金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36个城市(地区)先行落地。随之而来的,是符合资质的各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个人养老账户。自此,我国个人养老体系终于照进现实,正式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
 
  这为将来拥有更高质量的老年时光提供了新的可能。毕竟如果仅仅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金,退休后的收入水平会大幅下降。而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个人养老时代的到来。如果个人养老金账户能获得稳定收益,对于养老服务消费亦有促进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之上的。但在这之前,所有人都应当明确,基本养老服务之外的非基本养老服务,是纯粹的市场化服务,老年人若需要诸如保健、理疗、旅居等更为丰富、高品质、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就要明确“自掏腰包”意愿。
 
  养老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厘清养老的责任,是老龄化社会健康运行的前提。如果社区养老终将成为主流,那么从此刻起转换养老思想,明确养老责任为时不晚。(文/本刊记者  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