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疫情改变的

2023-02-17 17:05:3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站在2023年的始端,回望被世纪疫情裹挟的三年,人类尽力用最小成本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减少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的影响,人类改变了疫情的走向,疫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2023年1月8日,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在时间的洪流中,疫情防控进入崭新阶段,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惊人变化悄然发生着。
 
  我的工作“不坐班”
 
  “灵活就业”一度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在互联网不够发达的曾经,“打零工”意味着难以固定的薪资收入和不够体面的福利待遇。直到互联网飞速发展,疫情意外地“切断”了社区以往的交流方式,“数字游民”才得以广泛兴起。
 
  在阳光明媚的丽江,一群埋头工作的年轻人聚集在当地共享办公室或咖啡厅里,这群“数字游民”告别了朝九晚五的坐班工作,离开大城市,推行远程办公,去往生活成本更加低廉、自然环境更加适宜的小城居住,这种“游牧般”边工作边旅居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新选择。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者陡然增多,“数字游民”风行一时。2022年年初,在线旅游社交平台“蚂蜂窝”发布的《2021中国旅居度假白皮书》中显示,超六成人渴望成为办公地点不固定的数字游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2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显示,76.4%的“00后”愿意成为数字游民,高于总体的73%。
 
  这种情况并非我国独有。据报道,2020年年中,美国的数字游民数量较2019年增加50%,从730万一跃增至1090万。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有超过3000万人的数字游民。克罗地亚、葡萄牙、冰岛、希腊等46个国家还专门推出了数字游民签证。
 
  2022年1月,在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宁吉喆表示:截止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约2亿人,同时,我国就业人口约为7.5亿,即灵活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了26%。
 
  尽管不能将数字游民和灵活就业人群划等号,但从灵活就业的便利,高风险及低保障的就业条件来看,“数字游民”与“零工经济”并不相去甚远。而有机会环游世界、随时随地自由办公的需求都在封闭的疫情之下被无限放大。比起被束缚在办公桌前,更多人希望在工作的同时享受度假生活。
 
  没了“打卡”和“工位”的束缚,数字游民实现了办公时间和空间的自由。2022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远程居家办公发展报告》中显示,疫情开始后,娱乐/体育/休闲、计算机软件等行业支持远程居家办公的职位招聘份额大幅增加。互联网、数字化、单体化、知识型的行业占据远程居家办公职位招聘的主力位置。
 
  这其中除了远程办公的公司职员,还有更多独立工作的创业者。从信息技术、创意服务、教育培训,到营销公关、财务会计……“逃离”一线城市,住在云南大理、广西柳州等生活成本较低的三线小城,为付出高薪的客户服务,利用“地理套利”,花更少的时间养活自己,花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但事实上,“数字游民”并非“世外桃源”那么惬意,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最大的自由自然需要最强的自律,“数字游民”需要为自己的时间和工作规划负责,在缺乏团队协作与陪伴的状况下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在令人难忘的2022年,有人经历了“史上最久”的居家办公,一边与家中的床“难舍难分”,一边焦虑难以完成的KPI;有人每天离开办公室时都要随身携带办公用品,毕竟第二天能否走出小区都是未知数;也有核酸“逆天长阴”的“天选打工人”,成为大企业单位的中坚力量;更有甚者,在这一年遭遇遭遇事业“至暗时刻”,他们选择重新出发,寻找人生新活法。由此来看,如果说曾经的灵活就业多数只是无奈之举,那么在择业观与价值观不断变迁的当下,数字游民无疑已是社会新风尚。
 
  诗与露营
 
  在刚刚过去的各省2023年两会上,“露营”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得到诸多参会委员的关注。这不是偶然,尽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露营十分小众。
 
  但如今,只要一个闲置的城市楼顶平台变身营地,就会立刻人声鼎沸,人流如织;只要一个高尔夫球场的闲置用地升级为露营业态,周末便会吸引来一千辆车露营;在乡村,露营让一个民宿项目跃升为乡野度假区;在城市,露营给予公园新的内容与主题……
 
  一只炉子、两盏挂灯、几把露营椅,三、五好友,听着音乐、看着电影,吃吃喝喝,谈天说地……倘若想要在当代社会找到一个能够暂时放下手机的地方,那么露营应该能算一个。
 
  而促使露营成为主流,背后是更大的时代背景。2021年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城镇化比率达高达64.72%。而联合社科院预测,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峰值75-80%。
 
  另外,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2年11月份,我国汽车的驾驶人数达4.63亿人,汽车保有量超过3.18亿,平均每百户家庭有60辆车。同程旅行发布的《2022自驾出行报告》中显示,在被调查的3000位用户当中,近7成用户选择自驾出行,其中,家庭出行占57%,情侣21%,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9成选择私家车出行,且30岁以下年轻人最喜欢的是自驾露营。
 
  再看消费数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2新中产报告》中显示,截至2022年7月,25到40岁间、身处三线及以上城市、线上消费能力超过1000元以上的“新中产人群”规模达1.63亿,同比增长15.6%,中产数据和新中产消费的习惯已经形成。
 
  “露营热”是在人们不能去往远方,以及迫切需要户外活动空间的现实之下催生的。作为最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露营有着最无拘无束的轻松感和自由感。搭建一个帐篷,准备一些食物,聚集一群人……都是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适应。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时刻,哪怕仅仅是某一次的星空仰望都会治愈无数人,令其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再次前行。
 
  这为露营的火热带来了新的契机。截止2022年12月22日,社交平台小红书中有关露营的笔记达441万篇;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抖音一年中有关露营内容视频播放次数超过274亿次;在我国露营相关的77000多家企业中,有50000多家是在近两年内成立的……
 
  尽管火热,但对于方兴未艾的露营产业来讲,恐怕一切才刚刚开始。
 
  2022年11月7日, 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八部门发布《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露营产业最终获得官方认可。其中提出,到2025年建设10000家户外运动营地的目标,鼓励效益显著的户外营地申报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2022年11月21日,文旅部联合十四部委发布的《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营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将利用郊野公园等配套公共营地,扩大服务供给。
 
  新冠是我们三年来最大的困扰,但这个世界发生的却也不仅仅有疫情。倘若有一天我们回头再看,或许露营也能为这灰色的三年添上鲜艳的一笔。
 
  “线下之门”到“线上之窗”
 
  早晨8点30分,准时打开电脑上的钉钉APP,打卡签到,进入线上课堂,这是大二学生李珊的日常学习常态。在疫情反复的三年里,李珊学校的线下课堂转为线上课,在她的钉钉APP界面,能看到十多个课程群聊,课程表、代办事项等依次排开,钉钉线上会议平台早已成为她学习的主要渠道。
 
  三年来,居家办公、学习早已成为日常,线上会议的需求也因此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钉钉、腾讯会议、飞书等软件迅速市场。截至2022年9月,钉钉月活用户数达2.2亿,企业微信1.1亿,飞书840万。
 
  然而疫情带来的线上会议与网课的刚需并不是长效的,长久来看,平台更希望借助疫情催化用户形成交费习惯。2022年12月5日,钉钉发布了正式收费的通知,专业版每年的会员费用为9800元,免费的基础版的功能仅限于聊天、通讯录、考勤打卡等,显然,这对于高校的网课需求来说远远不够。
 
  三年来,与网课和线上会议同样形成习惯的,还有线上看演出。1月7日,任贤齐2023逍遥游线上演唱会落幕,成为TME live2023年首场刷屏的线上演唱会。
 
  过去一年,短视频平台和艺人相互借力,创造了一场又一场的现象级演出。我们因周杰伦、孙燕姿的回忆杀流泪,借着崔健的鼓点在屏幕前摇摆,在元宇宙空间里找寻“上帝视角”,看到戏曲与话剧冲出“小众”的“重围”,传播给更多的观众。
 
  接受线上演唱会的便捷与美好,无疑与举办线上演唱会的平台方的初衷是相吻合的。但对远在“网线那头”的观众来讲,又有了不同的意义——关掉家里多余的灯光,将手机屏幕投在65英寸的电视上,插上很久都没用过的电视音箱,准备好零食和荧光棒,窝进沙发,很快就能开启一段美好的音乐旅程。
 
  在线上,除了可以工作、学习和休闲,买药与就诊也同样被提上了“日程”。《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3亿人次,国内互联网医院数量、在线问诊需求持续增长。据艾瑞咨询预测,2023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可达876.1亿元,同比增长25.10%。
 
  疫情加速了患者和医院双方共同的“触网”需求。如今,只要患者打开相应的微信小程序或手机APP,点击“新冠问诊”专区,再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新冠症状问诊咨询。
 
  据统计,春雨医生2022年12月新冠相关日均问诊总量超过了4.5万人次;平安健康上线新冠咨询专区一周,累计咨询量突破 30 万;而2022年12月12日以来,好大夫在线平台极速问诊的日均订单量增长达133%;微脉平台的单日平均用户在线问诊量也较去年11月增长超50%。
 
  非常时期,作为线下医疗的补充力量,互联网医疗早已成为缓解线下诊疗压力的重要选择,但互联网医疗的目标远不止此——收集一个人生命的全周期数据,建立可管理、可追溯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体系,才将是互联网医疗精细化发展的“真正未来”。
 
  除了以上线上体验,还有“线上健身”“线上旅游”等无数被疫情催生的“线上经济模式”待我们解锁。倘若把时间倒回3年前,我们一定很难想象能有如此多的体验式服务能在线上进行。如果说曾经的线下生活是“一扇门”,那么如今的“线上经济”无疑为我们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些许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轮廓,如此,那些被疫情改变的,才有了新的方向。(文/本刊记者  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