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打造10个县区、100个乡镇、1000个行政村示范样板。2022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基于村级层面,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方面,推进“十百千”工程示范样板。
建设富民兴农的产业振兴示范样板
产业振兴是全省“十百千”工程的首要工作重点。从省级层面建立“123”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示范推进模式。
“1”个省级产业示范发展服务团。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通过“产”(产业主管部门,省内外产业协会、产业龙头企业等),“学”(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等),“金”(金融主管部门,省内外各金融机构等)联合,组成产业发展服务团,为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在产业集群战略谋划、特色产品策划销售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助力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2”个区域产业示范发展平台。包括特色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和产业产品数字营销平台。由各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调研本市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产业基础信息,组织创建主体共同编制示范乡村产业和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目录手册,通过网络、展会、推介会等组团式省内外招商,深化乡村产业对外合作,吸引各类投资主体。联合电商平台、商超连锁、本地生活信息等平台,组织示范县、镇、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在线上全面展开产品宣传、营销,将示范县、镇、村的优质商品纳入陕西乡村振兴消费帮扶云平台。
“3”张产业示范发展微观图谱。强链的根本是增加科技含量和强化资本合作;延链的目标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补链重点在于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缺失环节的补充和互融渗透。我省乡村产业二产、三产发展薄弱,产业链存在发展水平低、环链简单、特色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建议产业部门依据“强链、延链、补链”的要求,根据示范县、镇、村的主导产业和发展规划,精细梳理产业链发展情况,找准特色主导产业链存在的空白环节、薄弱环节和低附加值环节,摸清产业突破和提升的关键环节,绘制产业链图谱,谋划补链强链延链关键项目,提升产业发展的导向性,大力推动精准招商引资。
建设富集流动的人才振兴示范样板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从省级层面狠抓人才振兴三大举措,创新培育、培训机制,破解示范样板区建设人才短缺难题。
人才入乡示范工程。建立、完善人才入乡激励制度,分类引导在城市有创业成功经历、丰富管理经验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示范样板区创业就业,包括籍贯在本地但工作在城市的中青年人才、大中专毕业生,有意到县、镇、村创业就业的企业家、中青年科技类人才以及劳动力。探索“公聘民用”的人才引进制度,根据示范样板区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需要,以政府统一渠道招聘,引进经营主体急需的人才。优先选派与农业农村相关专业的博士在示范样板区挂职。
乡村干部素质提升示范行动。利用陕西高教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省内高校、党校、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培训机构资源,采取培训轮训、实地考察、跟班实训等措施有计划地对示范样板区的镇、村干部进行培训,提升镇村干部治理服务能力、发展产业能力。实施示范样板新农民培训工程,对示范样板区的农民分类分批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在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现代科技能力。
乡村示范样板人才库。根据县、镇、村示范样板成立相应层级的乡村振兴人才库。建立乡村振兴人才评价认定制度,对示范样板县的乡村振兴人才分类统计和评价,建立乡村振兴人才保障体系。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晋级单独评审制度,对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的科研、教师、医生等人才的职称评审单独进行,其中指标单列,评价标准按照乡村振兴实际单独确定,以此引导激励各类人才扎根乡村振兴一线。
建设兴盛繁荣的文化振兴样板
文化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十百千”示范工程打造兴盛繁荣的文化振兴样板,既要为乡村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文化资源,也要助推乡村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供动力之源。
人文历史示范展示。搜集、整理、挖掘示范镇村人文历史资源,包括乡村饮食、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节庆、乡村婚俗、乡村农作等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静态和活态展示,融合场景及文旅产品创新,形成具有三秦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标识。
新风尚示范展示。实施示范村镇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健康家庭建设。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用好村规民约、乡风评议等载体,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推行乡风文明指数测评体系。推进农村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建设绿色美丽的生态振兴样板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目标,通过优化村镇居住区周边道路、生产生活设施、水体植被等公共环境治理,打造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美丽村镇。
人居公共空间治理示范。重点治理示范村镇集中居住区公共空间,打造人居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加强管理示范村镇主次道路,统一街边标识标牌。新建、扩建和改造提升示范镇村集中居住区,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视、通网,有照明设施、有绿化景观、有公共厕所、有公交站点、有垃圾收运设施、有污水处理设施、有卫生服务站、有文体活动设施。
道路公共空间治理示范。重点治理经过示范村镇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以及乡道公路两侧区域的路域环境,全力创建路域环境整治示范路。重点治理利用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排放污物或者进行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行为,同时进行绿化美化和规范利用,确保道路两侧整齐美观。
水体公共空间治理示范。在示范村镇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滩长制、湾长制,大力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深入实施河湖库塘清淤工程,建立健全轮疏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工程提档升级改造,巩固提升农村劣V类水剿灭成果。严禁破堤耕种,禁止扒口、取土、埋葬、毁坏护坡、林木草皮等行为。全面治理河道蓝线控制内的乱耕乱种、违法建设、挖掘取土等行为,植林植草(花)、绿化美化,达到岸绿、水清、景美的效果。
建设“乡村治理三治融合”的组织振兴样板
乡村治理自治示范。以信访矛盾多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则,找准短板弱项,落实精准举措,有效整顿提升,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推行联村共建、村企联建、产业党小组、地域党小组等模式,不断扩大党组织的有效覆盖。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制度,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乡村治理法治示范。示范镇村制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维护农民权益、健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事项运行、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涉农制度。积极推动涉农领域柔性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涉农行政执法主体及人员资格准入,扎实开展涉农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立诉调访调警调人调衔接工作机制。
乡村治理德治示范。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将乡风民俗、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大力倡导和弘扬文明新风。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形式。组织开展“脱贫之星”“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依托乡风评议会、定期开展乡风评议活动,设立“道德点评台”“红黑榜”等,推进示范村德治体系建设。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张光强
课题组组长:王建康
课题副组长: 王会战
课题组成员:王 东 田忠林 惠立峰 余 劲 李 冰 冯煜雯
魏 雯 唐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