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专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并进一步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任务。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集中了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陕西地区,广泛分布着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文化,再到周秦汉唐等封建王朝的重要文化遗址,陕西曾是中国的先祖、先哲、先圣、先贤集中活动的大舞台,是中国古代盛世文明的策源地和发生地,其文化遗存具有五千年编年史性的清晰轨迹,其省会西安则具有“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特殊文化身份。近多年来,神木石峁和高陵杨官寨史前遗址的重大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依托这些权威性的文化资源,进而形成重点突出、功能耦合的博物馆序列,必将对彰显中国历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意义。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传播的殿堂和桥梁,特别是那些能与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消费紧密结合的新型博物馆,是构建国家文化标识,强化文化交流,扩展文化消费,促进文旅融合,形成文化资本积累的最佳载体。
周秦汉唐遗址区专题博物馆序列
周秦汉唐是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调和国家基本形态的重要朝代,其国都和陵寝俱集中于号称山水形胜之地的关中地区。都城、宫殿、帝陵等大型文化遗址,除了它地下的文物遗存外,遗址本身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场所”资源,其历史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可以为文化展陈内容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以文化遗址为载体,在恰当的区位,以现代材料构筑永久性的或可逆性的专题博物馆,是盘活文化存量资产,丰富地面文化标识,揭示遗址区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行性路径,构筑在遗址区的专题馆使人们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所感”。我们结合关中道上的炎黄文化走廊,谨提出序列化的专题博物馆构想。为了避免和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的内容重复,该专题馆序列不拟采取编年史式的展陈设计,而是结合各个朝代及其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文化贡献和文化精神,创建各具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高陵杨官寨遗址区史前文明专题馆。杨官寨史前超大聚落遗址因其异常重大而丰富的考古发现,两度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这是一处规模巨大,且初具环壕结构的新石器聚落群遗址,它将西安的建城史提前至5000年前,大量的出土文物为我们勾勒出了大致相当于轩辕黄帝时期的文明样态,在中华文明溯源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依托杨官寨遗址创建有关关中道新石器走廊,半坡和庙底沟彩陶文化、史前城池建设等专题展馆,必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丰镐遗址区西周文化专题博物馆。随着多年来丰邑和镐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封建王朝都城的形制已渐清晰。周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朝代,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文化和制度建设影响至深至远。如能在丰镐遗址区创建周代礼乐、宗法制度专题馆,青铜文化艺术馆,诗经、易经专题馆,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溯本求源的作用。另外,丰镐遗址所在地区位于大西安城市发展新轴线的南端重要区位,沿此新轴线增加一个周文化博物馆作为文化标识,既是对城市西部文化景观的丰富,也是表达对周代“敬德保民”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同时,也更有利于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和大西安都市圈的建设。
秦咸阳宫遗址区秦文化专题博物馆。尽管秦东陵的兵马俑展览已名满天下,然而在秦帝国国都咸阳帝宫遗址区创建秦文化专题馆并不多余。秦国从诸侯国到帝国,号称“奋六世之余烈”,其迁徙,发展,变法图强,严刑峻法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及秦人在战车、兵器方面的创新等,都将是人们饶有兴趣的专题展馆内容。目前,秦王宫遗址区已建有规模较大的大秦文明园区。如能推出引人入胜的秦文化专题馆,则可以成为盘活文化存量资产的有益尝试。
汉长安城遗址区汉文化专题博物馆。汉代是一个上承周秦,下启隋唐的伟大朝代,两汉王朝四百余年,其创新创造和文化贡献不胜枚举。而汉长安城遗址又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统一帝国都城遗址,现为国家级的大遗址保护特区,目前还在进一步申请建设国家古都文化公园。如果能在36平方公里的大遗址区内,以现代材料和可逆性建筑技术,择地构筑风貌再现性的汉风建筑,布设汉代丝绸之路专题馆,依托古渭河桥遗址创建中国古代水利专题馆,汉字博物馆,汉代农业科技专题馆,汉代祭祀礼仪专题馆等。一方面能极大地促进现有秦汉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可有效改变大遗址保护区缺乏可观可游可看可学之物的情况,使大遗址保护与文化资源的活化、转化切实结合起来。
唐大明宫遗址区唐文化专题博物馆。隋唐时期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青春期。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边庭相对安宁,大唐帝国表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自信,物质文明和文化繁荣都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巅峰景观。也正是汉唐时期的持续建设开发,才奠定了长安帝都宏大雄浑的格局和气象。在现在的西安城,彰显盛唐气象的曲江、华清池都已声名远扬,但作为当时万宫之宫的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有关唐文化内容的展陈尚嫌单薄,许多唐代文化的研究尚付阙如。可以设想在遗址区内,易位或错位构建一处可逆性的唐风宫殿,常设一些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专题展,如隋唐科举考试专题博物馆、唐代书画专题馆、唐诗专题馆、唐代歌舞及服饰专题馆、唐三彩及瓷器专题馆、唐代外交专题馆等,使大明宫成为世界性的唐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专题馆的软件系统建设,这个软件系统是指各种主题展线背后的研究梳理、价值评价、展陈创新、博物馆功能和模式创新等,而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创新,应该成为陕西在国内外文化竞争中赢得话语权的关键切入点。
综合性博物馆的提升扩建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扩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以唐风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数量庞大的高等级展品著名于世。其文物展品显示了陕西从旧石器时代至1840年百万年的发展演化历程。馆藏文物种类多,品位高,馆藏品号称有170余万件,是堪称民族文化标识的著名大馆。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显出展览空间不足,展陈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该馆亟待扩建新馆以满足国内外游客观众日益提高的需求。而新馆的选址问题也已议论多时。
对此,我们认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是在保留原馆的同时,向东跨路扩建新馆,这样既可以形成旧馆新馆的有机联系,同时也可以为省委办公地增加一条南部环线。主要作用是形成城市文化要素的聚集效应,以大雁塔为圆心,形成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曲江板块文博、文化旅游、休闲、商贸相彰互补的文化高地,形成陕西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现代文化消费的带动极;形成陕西历史文化旅游体验的打卡地。当然也可以另行选址扩建新馆,但从长远看,上述方案最具综合性效益。
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功能延伸。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成与开馆运行,成为全国考古界的一大创新。该馆的不同凡响之处是通过展示从考古勘探、发掘、修复、展陈的过程,揭示考古科学的内涵和意义。从考古发现到文物展陈交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传播学等等。围绕文物的发现与展示,现在已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学科丛,让人们了解这个过程及相应的科学技术,对于培养国民文保意识和爱国意识,普及考古科学知识,促进学术文化交流,拉动研学旅游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可以依托考古博物馆,一是打造考古科学交流平台,创办“世界考古科学论坛”“长安考古大讲堂”等活动。定期与世界各国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了解世界文明进程,持续提升陕西和国内的“考古生产力”。二是创建可参与的、开放式文物修复中心。开办网上课程和操作视频,推进文物大省大国的文物修复工艺水平。三是成立陕西考古志愿者活动中心。面向省内各大院校学生及考古爱好者,组织“陕西省考古志愿者活动季”,每年形成春秋两季的志愿者活动高潮,推进陕西大众考古的进程,使陕西从文物资源大省转变为文物保护和文物资源利用大省。四是保证足够的功能空间。出于对该综合馆发展前景的预测,建议为考古博物馆预留足够的后备用地,保证其功能模块的实现。
民间博物馆的丰富和发展
陕西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大省,与之相应陕西也是民间文物收藏大省。这里众多的民间收藏家支撑着陕西庞大的文物、文玩流通市场。民间的丰富收藏是一笔未能充分实现其文化价值的特殊资源,毋庸讳言,民间收藏者手中的藏品,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地下或半地下的“灰色地带”。有些收藏者不敢也不愿将其藏品公开展示,有些收藏者愿意将自己的藏品公开展陈,但又苦于没有展馆设施或资金条件,于是便使得陕西的众多民间收藏处于价值遮蔽的状态。
为了盘活民间收藏这笔隐性的文化财富,推动陕西的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议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制定特殊的管理办法。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收藏家创办自己的展馆,承认藏品展品保有权的私有性质;另一方面为那些藏品丰富、量大面广的收藏家提供公开展陈的展馆设施和条件,使其藏品重见天日、服务大众。关于民间博物馆的布局我们提出两种思路:一是依托大遗址进行分散式建馆的方式,在遗址区选择切合文化主题的展览入驻展馆;二是集中建设民间博物馆板块。可以考虑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周边另辟民间博物馆展区,形成考古科学与民间收藏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集聚效应。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 姚引良 白阿莹
课题组组长 李骊明
课题组成员 赵 荣 刘 强 雷 蕾 陈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