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合作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平台、更好的资源。国家层面如此,地方和企业经营同样如此。中央企业掌握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是引领科技创新、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是促进当地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速的强劲动力。陕西投资环境优越,区位、投资、科技人才优势突出,具备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与中央企业加强合作的要素条件。
央企进陕融合发展的现状
央企与陕西合作有着长期携手同进、共谋发展的良好传统。自2012年央企进陕行动开展以来,双方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2020年9月,由国务院国资委、陕西省政府主办的“深化融合发展 助力追赶超越”央企进陕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央企与陕西的合作不断加深,从央企投资、项目落地,再到央企担当产业链“链主”。一方面,央企围绕陕西重点产业链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为陕西“补链强链延链”提供了强劲动能;另一方面,央企把创新技术和创新管理融入项目建设,对陕西企业转型升级起到引导作用。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底,陕西与驻陕央企累计签约项目415个,投资总额9689.11亿元;落地项目307个,投资总额6316.65亿元。
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省为央企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2021年4月,陕西印发《央企进陕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陕西省央企工作专班通过月度跟踪、季度通报、年度总结、重点项目上门服务、不定期交流,多措并举对接央企。为每个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按月梳理项目进展、困难堵点问题,召开专题推进会,协商解决方案,全力保障项目推进,不仅为央企解决难题,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陕西良好的资源和服务,使得各驻陕央企参与融入意愿强烈,国网陕西公司、中车永济电机、西电集团、中国水电三局等积极向集团总部争取扩大在陕项目布局和投资规模,并指定专人负责对接省央企工作专班办公室,配合做好信息收集、材料报送,全力确保工作衔接顺畅。
央企进陕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央地合作,不仅能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且能够提高产值、壮大自身规模、增强自身竞争力,带来的是地方与央企的双赢。经过共同努力,央企进陕融合发展已有诸多成功案例。
国网地电重组整合。由于历史原因,陕西形成了央企国网陕西公司和省企地方电力“一省两公司”的特殊电力经营格局,同时也衍生出电网规划不统一、交叉供电、重复建设等问题。陕西西安综改试验启动后,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借势推动国网地电重组整合。成立新公司,开展“压减”“两非两资”清理退出等改革,部门和单位数量较整合前减少28个。运转一年多来,新公司立足“一盘棋”,扩大了在陕投资规模(“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是“十三五”期间的两倍),一批长期受阻电网项目取得突破,陕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电力“高速路”得到拓宽。
陕西交控和中交二公局合资公司。陕西交控是陕西最大的以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运营为主的综合交通国企,而中交二公局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建的控股子公司,双方各具优势。和央企相比,陕西交控路桥集团的成本控制、市场开拓能力仍有差距,承揽的施工项目大多在省内,而中交二公局及所属子公司拥有5项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业务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33个国家。此次深度融合,有助于陕西省企的技术升级、效益提高和借船出海,同时有助于中交二公局进一步发挥央企产业链互补优势,加强业务协同,实现双赢,迈出了央企和陕西省企“一盘棋”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
中车永济电机。陕西正加快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西安地铁预计建成8条线路总里程259公里。作为轨道交通、新能源领域高端装备提供电气系统的龙头企业,中车永济电机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西北首家智能制造与电气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建立“秦创原风电传动系统研发中心”;联合本地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成立西安中车永电智慧驱动有限公司,推进央地企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上深度融合。“链主”身份激活了中车永济电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从轨道交通和风力发电两个核心业务着手,构建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链、工程服务产业链,做强西安先进制造业。
中国水电三局。近年来,中国水电三局积极参与关中、陕北、陕南等地水环境治理、市政、房建、轨道交通、海绵城市、抽水蓄能等项目建设,为助力陕西追赶超越作出三局贡献。2021年,中国水电三局承建的奥体中心生态公园、“三河一山”“全域治水”等一大批“十四运”配套工程如期交付,承建的西安地铁一号线三期、二号线二期等相关标段项目如期实现节点目标,并积极推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此外,水电三局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在“十四运会”“残特奥会”志愿服务,以及作为陕西省第一支重型机械应急救援队深入陕、豫多个灾区开展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央企进陕已成为陕西改善基础设施、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在陕子(分)公司共计1438户,居全国第11位;资产总额2.37万亿元,居全国第11位,利润总额912.4亿元,居全国第9位,驻陕央企规模效益居全国前列。
深化中央企业和陕西省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央地合作向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发展。一是拓宽央地对接面和对接深度。坚持规划引领,加强央企和地方在“十四五”规划上的紧密衔接,深化前瞻性共建合作,打造机制稳定、沟通顺畅、项目相连、业务相通、股权相联、发展相融的合作发展共同体。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挖掘新的合作点,丰富拓展技术、产业、资本、市场等多层次、多元化合作,推动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企业总部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在地方布局。
二是深化与央企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与央企建设协作创新平台,强化优势互补,探索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政府完善要素配套的良好创新生态。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企业参加央企创新联合体,参与央企国家实验室科研项目,聚焦卡点、突出重点,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央企加强与省市科技计划衔接,推动央企成熟技术与地方高校的结合发展,探索成立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央地企业创新联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强化底层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
三是着力引进强链、补链、延链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围绕产业细分领域招商,着力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努力实现“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将央企拓展市场、完善布局的发展战略与地方比较优势相结合,找准项目合作契合点,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指导目录。完善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深化与重点央企合作。加强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建立月度信息台账,实施动态管理,按照“动态增补、有进有出”的要求持续优化更新项目库。健全招商引资效果评价和投诉服务机制,形成招得来,稳得住,健康持续的发展。
四是推进央企与地方国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支持央企参与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央企与地方国企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局面。推进央企在地方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和新设公司,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共同探索地方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发展新路。支持央企围绕地方国企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开展联合诊断,精准“把脉开方”。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将央企在企业管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市场经营、开发建设等方面经验引入地方国有企业。
(二)构建央地融合式发展新模式。一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协同,推进央地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有效衔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创新。深入实施“产融投”协同发展战略,携手发展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共建产业园区,打造行业领先、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协同效应显著的多元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充分运用央企采购平台、销售网络,依托央企市场、品牌等方面优势,不断完善地方产业供应链。
二是创新央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各领域优秀人才。开展产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联合培养,建设央地人才联合技术攻关合作载体,促进央属高端人才(团队)携前沿科技成果落地。依托地方高校院所,共建央地人才专家智库,探索建立央属人才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机制。依托央属人才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民生领域、新型城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央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规定在地方兼职兼薪、按劳取酬。
三是完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围绕堵点、断点,着力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建立龙头企业配套备选清单,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央企创新服务平台,聚焦创新发展关键环节,瞄准人才、市场服务等方面需求,补齐产品经理、投资顾问、中介服务等创新要素,提高全产业链创新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技术、物流、金融等服务平台,解决好产业链环节缺失、链条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鼓励中小微企业围绕央企生产需求,配套发展下游、终端产品,提升协作配套水平。
(三)建立深化央地合作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清单化、闭环式抓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定期性会商、清单化推进、闭环式管理”机制,实行重点项目目标管理,通过优化一个目标、完善一个机制、解决一批问题、落实一批项目、制定一套政策,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建立央地合作项目谋划、预审、调整、退出机制,形成滚动接续的良好态势和工作闭环。健全领导干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实行“一项任务、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机制、一抓到底”,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高效运作机制。
二是强化重大项目督导协调机制。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小步快跑、过程优化”工作方针推动合作项目稳步实施,围绕共性、个性问题,出政策、建机制,精准解决好企业人才、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保障问题。对进度严重滞后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挂牌督办,逐个分析原因,积极与央企对接寻求支持,强化精准有效的政策供给,打通难点、堵点。对因前期手续办理影响开工的项目,可实行容缺审批,先开工后依规补齐相关资料,加速项目落地。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全方位服务机制。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打造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活力迸发的创意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对合作项目在规划、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进一步深化与央企的对接交流,通过强使命、强企业、强产业、强融合、强服务,全力服务支持央企做强做优做大。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为央企落户开辟绿色通道。把与央企合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明确专门领导、组建专门团队,全程做好协调服务。
(作者:张正伟 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特邀委员、民建陕西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电三局华中公司总经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