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作为制造业中产值最大、产业链最长、相关产业最多的一项,汽车产业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使其成为衡量区域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陕西省工信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陕西现有和在建整车产能已突破300万辆。2022年,陕西汽车产量达133.8万辆 ,创出历史新高。在全国汽车产量排名中,陕西汽车总产量从2021年的第13位跃升至第8位,汽车产量同比增速达到66.9%,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2022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76.2%,占全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14.5%。2022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
这份成绩单将意味着,陕西一年之内累计汽车产量先后超越辽宁、北京、河北、浙江与山东五个省市,已提前锁定全国第八名位置,创造了陕西工业制造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龙头加速布局西安
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是陕西及西安唯一一个确定有两条省市重点产业链的产业,即商用车(重卡)产业链和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
近年来,西安保持战略定力抓招商,聚焦汽车产业,已形成了经开、高新两大汽车生产基地,聚集了以陕汽、比亚迪、西安吉利三家整车企业为核心的商用车、乘用车产业集群。
作为西安汽车产业的重要承载区,西安经开区已初步建立了“4+4+4”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了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具备了60万辆整车的产能(陕汽商用车30万辆、吉利乘用车30万辆),聚集了汽车零部件、内饰件配套企业40余家,产值规模756亿元。
同时,围绕陕重汽和西安吉利两大整车企业,经开区还在泾渭新城重点规划了总投资约30亿元、占地约860亩的乘用车配套零部件产业园,以及总投资约23亿元、占地约370亩的商用车绿色协同制造产业园。
还相继签约了陕西物流集团汽车钢材加工项目、中国诚通汽车供应链项目及江苏彤明车灯项目、宁波拓普内外饰系统及车身轻量化系统项目等多个产业链配套项目。
另一边,西安高新区也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了以比亚迪、法士特等企业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兵团”。
随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能(集贤)项目、年产12GWh新型动力电池扩产项目等一系列重磅项目的落地投产,比亚迪在西安已形成年产6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具备年产42GWh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加之三星环新18GWh生产线,高新区已具备60GWh的总产能,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强劲势头。
西安比亚迪今年以来发展势头强劲,前11月汽车产量达到87.1万辆,同比增长137.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5.8万辆,同比增长272.5%,实现汽车产值1166.1亿元,同比增长215%。
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式迎来爆发式增长,比亚迪配套的众迪锂电池也成为了高新区第7家百亿级企业。
此外,西安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还有个“撒手锏”,就是作为“黄金通道”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它将助力国产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构筑起一条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带动了产业集聚和产能转移,助力国产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
陕西造车的底气
来自本就不俗的工业底子
有人疑惑,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不怎么“显山露水”的陕西省,为啥能在新能源时代一骑绝尘?
这背后,除了押对赛道和厚积十年的耕耘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陕西本就不俗的工业底子。窥探历史,陕西曾经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很多大省羡慕的对象。
当年的“一五”计划为西安工业化建设描绘了第一幅蓝图。彼时,陕西获得24项重点援建项目,涉及电力机械、航空机械等诸多重要领域。这些重点工程创造了许多当时全省全国乃至亚洲第一,奠定了陕西工业的雄厚基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工业占GDP的比重一度接近50%,跟北京、上海有得一拼,制造业占比更是大头中的大头。可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却成了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短板。当然这背后的原因就很多了。
1968年2月,陕西汽车制造厂筹备处在陕西宝鸡建立;1978年3月,陕西汽车制造厂正式验收投产;1985年3月,陕汽开始筹建西安厂区,最终将总部搬到西安市。
这就说明,陕西本身就有造车的基础和产业链的优势。目前,在车辆形态上,陕西已经囊括了重卡、轿车、SUV、新能源汽车、中轻卡、大客车、微型车和专用车。
对此,脱胎于陕西秦川汽车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评价道,“西安一旦腾飞,就会比别人飞得更快。”
今后,陕西省将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支持陕汽、西安比亚迪、西安吉利、宝鸡吉利等重点企业新能源汽车增产量、扩品种、创品牌,持续扩大规模,充分释放新建和新引进项目产能。
西安将以陕汽、比亚迪、吉利齐聚为契机,以重卡、乘用车(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提升为牵引,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持续推动汽车产业建圈强链,蓄力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倍增,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4200亿元,打造雄踞西部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未来,陕西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重大项目落地,力争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形成基础优势和创新高地。
汽车格局颠覆者
向传统汽车强省发起挑战
一个汽车大省横空出世,并有可能向传统汽车强省发起挑战。
陕西从一个汽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一跃成为汽车大省,成为全国汽车工业的格局颠覆者——2022年汽车产量排名从去年的全国第13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相比2020年前进了10个位次。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冯雷向表示,陕西汽车产量快速增长是陕西汽车工业厚积薄发的结果。陕西汽车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以具有军工背景的陕汽重卡为代表,后来通过筑巢引凤,这几年比亚迪、吉利的达产和扩建也助推了整车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冯雷表示,陕西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汽车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浪潮,得益于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产业生态的形成。经过十年的发展,陕西基本上实现了大部分汽车零部件可以通过省内的厂商直接调达,形成了汽车工业的闭环和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向表示,陕西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主要是重卡和新能源汽车,在重卡领域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陕重汽本省配套率达到40%;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从整车制造、总装、零部件配套形成产业集聚。
陕西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陕西汽车2012年产量36万余辆,产值750亿左右;到2021年,陕西省汽车产量80.1万辆,创历史新高,由全国第16位前进至第13位,产量增速27.5%,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增速列各主要产车省份首位,产值2133.8亿元,已成为全国汽车发展最活力省份之一。
更为关键的数据还在于陕西在新能源车上的碾压优势。2017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全国第二位;2018年达到13.85万辆,跃升到全国第一。2019年陕西新能源汽车总量占全国的7.5%,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2021年产能增至27.4万辆,占全国的7.5%;2022年产量达到102万辆,产销规模从全国“领先”变“领跑”。
与陕西相对应的是,在汽车产业这场电动革命中,一些传统汽车重镇产量却在下滑,重庆2016年以316万辆夺得全国第一,但是2021年却不足200万辆;吉林汽车年产量2019年达到288.9万辆,2021年下降到242万辆;北京去年产量只有135万辆。
曾昭宁表示,未来陕西在重卡和新能源汽车这两个领域会进一步发挥优势,陕西在全国汽车工业格局中地位也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冯雷认为,陕西一是要保持和巩固好在重卡及特种车辆领域的优势和行业地位。二是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中西部的三大中心之一。推动西安与重庆、武汉共同构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汽车产业的核心增长极,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黄金三角”,在特殊时期发挥稳链保供的基石作用。
(本文由本刊记者张永军根据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第一财经、长安范儿信息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