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天气转凉,以及疫情防控的放松,北京冬奥会点燃的冰雪热潮在今年冬天再次复苏。人们上冰上雪的热情被持续点燃,不少市民走进滑雪场,用滑雪运动点燃节日生活,体验冰雪带来的魅力。
“我今年就在滑雪场过春节了,一边滑雪一边过年。”滑雪爱好者佳佳说道,“往年这个时候,我几乎每周都泡在滑雪场。现在各滑雪场相继开放,我准备去照金国际滑雪场放飞自我。”当下,陕西各滑雪场已做好迎接春节滑雪高峰的准备工作。
而后冬奥时代,从雪场设施环境建设到周边消费产业配套,陕西的冰雪经济产业已经渐成规模。
冰雪消费持续升温
“飞翔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而滑雪的时候,真的可以产生飞起来的感觉!”自从滑雪场开板,家住延安市新区的小王一下班就赶回家拿上护具和滑雪板坐上车,半小时之内赶到延安国际滑雪场进行锻炼。他表示北京冬奥会之后,自己就喜欢上了滑雪,这项运动已经如同篮球、足球等其他运动一样,属于大众运动项目,很容易上手,但是要想滑得好,滑出优美的姿势,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11月以来,随着气温降低,东北、西北等拥有天然冰雪资源的滑雪场陆续开板。许多地区大打冰雪旅游广告,招揽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冰雪旅游旺季渐次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凭借室内滑雪场、室内冰雪世界等场地优势,一些不具备室外冰雪资源的地区也逐渐实现全年可滑雪,以满足人们全天候的冰雪消费需求。冰雪运动已经逐步打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成为一项大众化运动项目。
全国多地都在建设、翻新滑雪场,加码冰雪旅游,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
有专家表示,冰雪旅游持续走热,滑雪人群整体体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46亿。以某旅游平台数据为例,2021-2022雪季滑雪用户数同比增长超70%。
在2022年的“双11”大促中,某平台上“滑雪+温泉”组合套餐、冰雪游等相关销售额同比增长三成。
随着冰雪消费人群的增长,消费品类也在迅速拓展,“冷资源”更加广泛地转化为“热消费”。
“冰雪产业很庞大,而且有很长的产业链,滑雪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项目而已。”一家旅游机构负责人表示,冰雪运动已经在逐步走进平常百姓家,其中包括滑雪、冰壶、冰球等相关运动项目。至于衍生的冰雪项目就更加广阔了,例如冰雪相关的旅游、体育赛事等。
据了解,除了雪场门票,滑雪教练辅导、滑雪装备以及在滑雪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均在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而根据前两个雪季的数据,滑雪教学相关的消费比例明显加大,滑雪正在从尝鲜型消费转变为爱好型投入。
为进一步激发冰雪市场活力,今年入冬之后,很多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促消费举措。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3大冰雪旅游主题产品、5个重点冰雪旅游城市、10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10大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动、15个冰雪旅游必到必游地。
新疆精选了12条冰雪旅游线路,范围涉及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市、和田市等地州市。这些线路均依托新疆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以“冰雪”为主题,内容涵盖文化、美食、体育等元素。
陕西多地也瞄准了冰雪经济产业发力。
今年冬季,宝鸡市依托冬季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策划以“冬玩宝鸡·泡汤嬉雪闹年俗”为主题的冬季旅游系列活动。围绕滑雪、赏雪、温泉、民俗、美食、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活动从2022年11月底开始到2023年2月底结束。
而为满足游客假日赴秦岭赏雪的出行需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结合季节特点和地域特色,打造冬日“秦岭冰雪游”主题定制列车,并于2022年12月25日,开行了陕西首趟西安至秦岭“冰雪游 过大年”定制服务列车,受到了旅客热捧。
此外,铜川、榆林等冰雪旅游热门城市也相继推出多元化精品线路。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哪一项是冬天最有吸引力的户外运动?那自然非滑雪莫属。
数据显示,近一个半月内,2022-2023雪季滑雪场门票的预订量和冰雪特色酒店的预订量,都有明显增幅。
而在小红书等网络平台,“滑雪”词条相关种草笔记已达到98+万篇,“滑冰”词条相关种草笔记已达到34+万篇,冰雪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一张张滑雪票、一件件滑雪服、一条条冰雪旅游线路……冰雪消费的持续升温,也在加快激活整个产业链。
回到2015年,那时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冰雪经济一度成为网络词汇,但27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不算大,社会的参与感也不强。
不过,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少特色滑雪场陆续涌现,冰雪产业规模的成长十分显著。
据《2022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达5788亿元,较2020年增长51.88%,以冰雪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众冰雪市场正在形成。预计2022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并有望在2025年步入成熟期,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
该报告还指出,目前中国冰雪旅游产业已形成全国分布的局面,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为重点区域。新疆、湖北、贵州等地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融入冰雪旅游中,成为全国冰雪旅游的典型代表。南方地区虽在气候条件上不占优势,但广州、上海、昆明、杭州等城市着力于打造室内滑雪场地、冰雪商业综合体、室外戏雪休闲乐园等多元化项目,成为全国冰雪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事实上,近年来,在国家层面一直在鼓励发展冰雪旅游产业,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提出“推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另外,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支持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区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
除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之外,瞄准冰雪产业的巨大潜力,不少地方在谋划产业优化升级。
早在2020年,陕西多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实施意见》,目标到2022年全省冰雪运动参与人次达到500万,冰雪产业规模居西部前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陕西通过多种措施普及推广冰雪运动,开展冰雪运动进机关、进校园、进部队、进厂矿、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让冰雪运动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此外,陕西还推进“校园冰雪”计划,建成国家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8所、冬奥教育示范学校5所。在各个大中专院校组建冰雪运动社团,跨界选拔冬季运动人才。
除了推进冰雪运动走进大众,陕西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激发全省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在硬件设施上,据《2021-2022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21-2022雪季财年共有692家正常营业的滑雪场。按照省份分布,黑龙江以79家排在全国首位。而陕西以滑雪场29家排在第10位。
如今陕西已形成西有宝鸡太白鳌山滑雪场, 中有铜川照金国际滑雪场、西安伏羲岭滑雪场,北有延安国际滑雪场、延安黄龙滑雪场,南有汉中紫柏山国际滑雪场、汉中龙头山滑雪场的“四梁八柱”。
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不仅让其从小众走向大众,也撬动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滑雪相关的企业共有近6900家,2021年共新增1383家相关企业。陕西目前滑雪相关企业为248家,位列全国前10。同时期,陕西共诞生了240余家优秀冰雪企业,经营活动覆盖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组织、滑雪场规划设计、滑雪器材研发生产等。
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陕西省累计有540万人次参与冰雪活动,带动体育消费达50多亿元,仅2020—2021年,全省滑雪场带动体育消费增长10多亿元。
硬件设施齐备,群众参与高涨,陕西的冰雪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需求结构调整、供给服务提升和大型赛事承办等因素推动下,我国冰雪产业前景广阔。
相关专家表示,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从冰上运动场景向冰雪融合场景延伸,冰雪场馆建设、高端赛事承办、运动器材制造、专业教育培训与休闲康养娱乐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二是从室内运动向户外运动延伸,将从供给侧为上下游产业提供巨大发展机遇。
以冰雪培训产业来说,根据《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14年到2019年,中国滑雪培训市场规模从42亿元增长至69.1亿元,年均增长10.47%。2015-2021年间,冰雪培训领域共发生27笔融资。
冰雪运动康复行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壮大中。众所周知,冰雪运动具有一定危险性,在缺乏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参与滑雪运动,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匹配的运动康复乃至创伤医学体系在加速完善中,我国冬季运动医学救治和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与此同时,冰雪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越来越广泛,与旅游、传媒、会展、影视等关联业态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冰雪+”商业模式日益清晰,产业集群化趋势愈发凸显。
众多冰雪综艺开始闪耀荧屏,其中不乏收视率颇高的热门综艺。比如大型冬奥运动体验真人秀节目《冬梦之约2》、《超有趣滑雪大会》、《飘雪的日子来看你》等节目都创下不错的收视成绩,这类节目将娱乐与冰雪体育运动相结合,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助力更多观众深入了解冰雪运动,冰雪营销也成为流量密码,激活品牌营销,随着冰雪运动从小众走向大众,冰雪运动综艺预计将越来越多。
国内冰雪产业将会迎来一波红利期,全国尤其是北方省份自然会在此频频发力,作为陕西而言,不仅要参与到此次冰雪产业发展浪潮,也要清楚认识到冰雪产业发展与自身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人才队伍的匹配性,毕竟仅仅依靠北京冬奥会的一时刺激,无法实现推动省内冰雪产业的可持续成长。
客观条件上,陕西省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虽然所属北方,但境内气候差异很大,总体来看,降雪量少,积雪日数少。而且,适合发展冰雪运动的地区必须处于寒温带或中温带,即使是陕北地区,全年符合的温度月份也较少,再加上空气湿度小,不利于形成天然冰雪。导致陕西现有滑雪场规模偏小,质量平平。
同时,从投资回报比来看,冰雪产业难以赚快钱,无论是滑雪场、室内滑冰场或者其他,都属于大投入,也是就是重资产,重资产一旦背负上,盈利空间就被挤占了。
陕西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大部分都是体验式消费,并没有形成为冰雪运动经常消费的习惯,再加上现有冰雪产业链存在发展时间较短、研发投入少、科技含量低、专业度不高等问题,人群的消费持续力比较低。这也就意味着,陕西的冰雪产业基础很好,但面向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市场化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那么陕西该如何在万亿级的冰雪产业中分得一杯羹?
有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延长自身产业链,整合多元业态、创造多元营收模式。以新疆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为例,其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后,接待能力能够达到上万人,将使阿勒泰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滑雪度假区;其次,不能把雪场、冰场简单的看做成运动场所,要向娱乐化和便捷性发展;第三,除了花大钱盖滑雪场,还应该关注冰雪培训、冰雪消费设备、冰雪赛事等轻资产服务领域。
冰雪运动如火如荼,冰雪产业方兴未艾,冰雪“冷资源”正变成“热产业”。
毫无疑问,中国的冰雪热还会延续一段时间,陕西冰雪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要抓住热点时期,基于省内各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冰雪产业基地。同时,通过跨区域合作和上下游配套,形成一批区域性合作、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冰雪产业集聚区。
进而推动陕西冰雪产业形成品牌效应,把消费者“短暂”的热情培养成一种“长期”爱好,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依靠市场带动市场,陕西冰雪经济产业的未来也更值得期待。(文/冉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