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唐朝边陲的军事重地,是奠定西夏王朝的基石。这片华夏遗迹还沉睡着一亿年前远古巨兽,诉说着擎苍大地远古的神奇故事。 ![]() 灵武恐龙遗址馆 宁夏灵武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横跨4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以恐龙化石遗址、水洞沟古文化遗址和长流水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体,地质遗迹资源突出,人文历史厚重。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为化石遗迹、古人类活动遗迹、地层、地貌、水文等,包括恐龙化石遗址、水洞沟古文化遗址、长流水自然生态景区和灵武市休闲观光旅游区等4个景区。地质公园以岩溶地貌景观及构造地质遗迹为特色,公园内褶皱数量众多,并以大型箱状褶皱、复式褶皱为主。岩溶地貌景观有峡谷、溶洞、绝壁、孤峰、峰丛、溶蚀洼地、岩溶竖井、石芽坪、漏斗群等。 灵武恐龙—叩开远古时代的大门 走进宁夏灵武南磁湾,依然能感受到上亿年前的生命气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连着一座座的山梁,稀疏的植被,干涸的河流,似乎正向世人述说着那种古来的荒芜和沧桑。站在微风拂过的山梁上,谁能想到,就在脚下,沉睡着一种亿万年前的生物,它印证着这里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这就是被学术界命名为“灵武龙”的恐龙。 灵武龙化石遗址最早于2004年在南磁湾被发现,经对灵武恐龙化石遗址进行发掘,共清理出3个发掘坑,挖掘出包括恐龙头骨、牙齿、肩胛骨化石在内的8只恐龙化石个体。经国际著名恐龙专家徐星鉴定,灵武恐龙为中侏罗世早期梁龙类中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龙类,距今约1.6亿年。这是梁龙在赤道以北首次发现,因此灵武恐龙堪称“北半球第一龙”,属国宝级恐龙化石。 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将灵武恐龙正式命名为“神奇灵武龙”。据研究分析,灵武恐龙是中国已知蜥脚类恐龙中个体最大的属种之一,某些数据超过已知所有属种。它对研究蜥脚类恐龙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展现史前生态景观,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科学信息。灵武龙不仅是灵武历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更为人们开启了1亿年前的神奇故事。 灵武恐龙化石的埋藏、分布、数量和保存完整性,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极少见的,是极为珍贵的化石资源。灵武恐龙化石的发现,可以想象,数亿年以前,宁东地区气候温湿,地面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边湖泊荡漾,水草丰美,可见恐龙家族生活安逸,一派悠闲自得的神态。 ![]() 水洞沟遗址 水洞沟遗址——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 宁夏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雕琢而成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水洞沟独特的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魔鬼城、旋风洞、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怪柳沟等二十多处奇绝景观,记录了三万年前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动轨迹。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古老同盟和天然统一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四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6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生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3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洞沟由横城大边、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把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成为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台、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在宁夏水洞沟长城军事防御大观园中,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藏兵洞”。据说,分布在水洞沟红山堡内外的藏兵洞,是中国最早用于防御和攻占的地道雏形。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支颇多,左盘右旋,犹如迷宫,久久不见尽头。洞内辟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房、兵器库、火药库、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设施。置身其间,可立时领略到古地道在设计上的出人意料、功能上的灵巧隐蔽、结构上的悬妙复杂,古人的聪明才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本文由《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