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1600多年前,陶渊明耕获早稻有感,落笔成诗。而相隔千年后,“不辞劳苦,亲力躬耕”的愿景,在一群返乡创业的“农创客”中,再次得到共鸣。
眼下,回归农村、下乡创业正成为时尚,越来越多农创客的故事进入人们视野。
短短几年时间,众多农创客出现在陕西各地,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而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如今也在他们的手中悄然发生转变,让古老的乡村成为有奔头的地方,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技术改变农业 农民成为新职业
乡村的发展需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敢于尝试新手段的农创客挑起大梁,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农业,推动传统的农耕方式发生改变。
“90后”的小王从小在秦岭山脚下的乡村长大,因父亲的一句“回来帮帮我吧”,辞去在大城市的白领工作,投身乡村成为“粮二代”。
“父亲种了一辈子粮食,之前还承包村里流转的土地种粮,农业是他的信仰。但随着年龄增长,每次看到他在田间地头忙碌,我就很心疼。”返乡之后,小王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父亲那一辈人务农的辛苦,让农民从“身份”转变为“新职业”。
“农业生产也可以有新方式。”凭借这个想法,小王一边帮父亲种粮,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农技知识与管理。在一次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调研学习中,他感受到新技术对于农业提质增效的作用。回去之后便与父亲沟通,希望可以借鉴相关方法。
“当时一套智能化设备要几十万,后期还有不少维护费用,最初父亲觉得种地没必要花那么多钱,所以并不支持我的想法。”但在小王的坚持下,父亲最后同意了他的意见,引进了一套智慧农业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实时管理耕地,相关数据可以上传云端,方便在线上向农技专家请教。
凭借新技术,小王与父亲所经营的粮食生产企业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好。“近几年添置的各类农机设备,都是我父亲主动要求购买的”小王笑道。
而在咸阳市淳化县,也有一位农创客,通过为集体和农户提供专业的规模化田亩生产管理技术方案,帮助农户提高收益。
王效周,淳化隆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总监,大学时期学习农业相关专业,农大毕业之后,他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直到2015年因故回到陕西,随即走上了职业农民这条路。
新疆的工作经历,令王效周深知集约化、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从2018年起,公司开始推广规模化经营,并逐步实施大型机械化作业,到今天,我们合作社负责的上万亩土地,特别是在粮食种植方面,几乎做到了全程机械化,既省工又省人,有效提高了生产利润率,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收入”王效周表示。
加入王效周所在合作社的当地农户,通过多方面的培训和提升后,走出了曾经单靠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的局限性,如今,农户们凭借着专业的管理才能,同时在农业生产中熟练运用各类新技术,每年仅凭分红就能获得五、六万元的收入。
返乡“农创客” 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除了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生机,返乡创业的农创客还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他们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还帮助周边群众就业致富。
王洋,出生于洛南县保安镇许庙村一个世代从事豆制品制作的家庭。从小她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走出大山,学知识、学技术,长见识、长才干,再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挖穷根、奔富路。
大学毕业之后,在西安经历了一年多的打拼,体验了打工艰辛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彼时,王洋在心里萌生出返乡创业的念头。
不久,王洋辞去在西安的工作,坐上了返回家乡洛南的班车。第二年年初,王洋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家中企业的接力棒。
随后,王洋成立了豆制品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很快达到185人,公司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先期在本县保安、石门两镇建立了两个非转基因无公害大豆生产基地,总面积800余亩,并与种植户签订了高于市场价的订单回购合同,加上从市场再选购部分优质大豆,年加工豆腐干就达1000余吨,销售总额逾1200万元,带动800余农户通过种植大豆实现稳定增收。
2017年,在王洋的主导下,公司新增了生态养殖项目。为了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建立更稳固的供销渠道,公司与本地83户设施蔬菜种植大户、61户食用菌专业户和1家大型豆制品加工厂签约,主营50余种农产品,通过直供为居民厨房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了传统生鲜销售的诸多中间环节,让城区市民不仅吃上了放心的绿色环保生鲜农产品,而且有效扩大了农产品的销量,让合作农户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近几年,她还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商化,创建网上销售平台,重点打造电商运营团队,淘宝企业店和微商城也陆续投入运营。通过淘宝、京东等10多个电商平台,在线上先后推出的40多种洛南地方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日本、德国、美国。随着线上产品的不断完善以及业务的广泛拓展,王洋还通过电商销售平台带动当地农产品研发,促进群众就业,最大限度实现增收致富。
2021年,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位于陕南的宁陕县龙王镇还掀起了一场“上班潮”,社区工厂成了香饽饽,引来周边村子的打工人。
“刚开始,我开工厂遇到不少困难,是镇村干部给我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才有了今天的成效。”何龙干表示:“我作为宁陕县龙王镇河坪村本地人,虽然在外创业挣钱比较多,但是我总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我在社区开了一个服装包装加工厂,招收附近村民从事服装检验、包装,给他们提供大展身手、贴补家用、勤劳致富的平台。”
在他的用心经营下,社区工厂也迅速壮大。目前,工厂有30多名员工,初步形成了年产100万套服装的生产规模,带动了周边20余户搬迁村民就业。
“我家就是河坪村的,不过那时村子没现在好,没有工作让我们这些家庭妇女干,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有个工厂,可以干点活,老人、孩子都能照顾了,每月还能挣2000多元,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对于社区工厂带来的便利,莲花村村民马志云很是欣慰。
培养更多农创客 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城镇一体化的推进,单纯依靠耕地,广大农民已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所以纷纷选择进城务工,农村人才的严重不足与新技术的极端匮乏有目共睹,而农创客的出现,给了乡村和农业重新繁荣的可能性。
与上世纪80年代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创业和90年代体制内人员到农村“下海”创业不同,这一轮农村创新创业人员范围更广、层次更高。不仅有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还有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企业主等,他们大多是技能型人才,既有经营头脑又有创业热情,既有些资金还懂些市场。这是一支庞大的有生力量,为农业注入活力,给乡村带来新的生机。
他们扎根乡村,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增收致富;他们利用新思维打造农业创业项目,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相互融合。
一批又一批农创客在乡村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带动着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推动乡村振兴步伐加快。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将有更多不甘落后的新型农民转型成为农创客,而未来的乡村,也需要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创客。
广袤乡村,潜力无限。期待更多的农创客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带入乡村,与广大农民一起改变农村的面貌。(文/冉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