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陕北

2022-09-28 15:14:2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陕北曾经被贴上“黄土+高坡”的标签,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曲《黄土高坡》映射出当时陕北风沙、黄土、干旱、少雨等环境状况。今非昔比,如今的陕北,视野中处处被绿色充斥,老家的羊肠小道也早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令人想不到的是,从榆林市横山区首开陕北稻田养蟹先河,到延安市南泥湾、富县、黄陵等地稻渔综合种养盛行,诗人辛弃疾笔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跃于眼前,如若不是记者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稻渔共生”的祥和景象竟这样破开了陕南关中防线,在陕北大地上铺展开来。

  富县:从“直罗贡米”到稻渔飘香

  谁能想到,诗人笔下“试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安得长洲田,清水稻百畦”的景象如今在延安革命老区已不再稀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新成员”。

  沿着延安主城区一直向南,驱车直奔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的富县,途中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远处山水相连,郁郁葱葱,呈现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景。继续行驶,眼前又被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吸引,也开启了记者关于陕北稻渔综合种养的正式探访。

  “我们家稻田里放有鸭子、螃蟹,还有鱼,自从它们加入稻田后,产量多了,收入也比原来高了很多。”

  正值晌午,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民陈润梅来“巡地”,见有人询问,她便指着眼前的稻田介绍起来。她说,今年种了16亩稻田,除了合作社外,她家是种稻田最多的一户。

  陈润梅所在的村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早在隋唐年间,这里生产的大米曾作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御膳,因而得名“直罗贡米”,“陕北高原出大米”说的就是直罗镇。1935年11月,著名的直罗战役打响,富县为红军筹集军粮22万斤,其中稻谷达5.2万斤。

  实行稻渔综合种养后,陈润梅一个人照管着16亩稻田,由于现在都是机械化,她干的活少了很多,反倒轻松了。每年家里收入除了大米,还多了螃蟹、鱼等水产品,为家里增收不少。

  在直罗贡米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喜迎二十大,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稻田画跃然眼前,几只结队的鸭子欢快地在稻田里嬉戏打闹,在这片独有的“地盘”任意撒欢,一派欣欣向荣。

富县直罗镇胡家坡田园综合体
富县直罗镇胡家坡田园综合体

  富县直罗镇副镇长秦军帅介绍,“这个示范基地共2000余亩,以发展优质水稻为目标,延伸水稻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而增加稻农收益。每年五六月份把鱼、蟹、鸭等苗种放进去,到九月底十月初就可以收获了。”

  直罗镇稻渔综合种养主要采取稻田鸭、稻田蟹、稻田鱼的模式。秦军帅指着稻田中的鸭子说,鸭子可以肥田、除草、松土、活水,放养在稻田后可以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此外,鸭子不仅不占土地基础,产下的蛋还可以卖,还有鱼蟹等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富县水产站站长李小宝介绍, 富县从2019年开始在直罗镇率先开展了稻田养鱼试验示范,随后又引进推广了稻田养蟹、养鸭技术,并逐年扩大规模,共建立稻鱼基地4000亩、稻蟹基地400亩、稻鸭基地600亩,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李小宝说,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三提升。经济方面,每亩稻田可产稻谷500-550公斤,鱼75-100斤,全县15000多亩稻田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万余元;社会效益方面,建成的休闲观光农业与胡家坡村等田园综合体成了旅游体验地,助推了乡村振兴;生态方面,鱼蟹以稻田中杂草、稻秸腐殖质等为饵料,通过鱼鸭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灭虫、松土、增肥的目的,有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绿色发展。

  富县稻渔综合种养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谁能想到二三十年前,富县百姓还是靠天吃饭,光秃秃的山上,树少得可怜。每逢大雨,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生。”李小宝站长介绍,自从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后,这里的牲畜都实施圈养模式,山上也不允许种地,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现已达到78%以上。

  南泥湾:不一般的“陕北好江南”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正如这首传唱了几十年的《南泥湾》中描述的一样,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已不一般。驱车来到这个“陕北的好江南”,眼前被绿意包围着。绿的树、绿的草、绿的庄稼,连池塘也是绿色的。水光潋滟、草木葱郁、鱼鸟成群,再配上望不到边的稻田,一条绿色生态长廊呈现在眼前,别样的舒心惬意。在这里,稻渔综合种养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南泥湾镇三台庄村村民在水塘边收网捕鱼
南泥湾镇三台庄村村民在水塘边收网捕鱼

  “这里稻田里养的主要是鱼和螃蟹,今年6月份放的蟹苗,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收获了。”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振荣介绍,自从到陕西榆林横山学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后,2020年开始在水稻种植核心区——阳湾建成了稻渔综合种养试验基地220亩,经过尝试与实践,当年就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1年,他们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在南泥湾镇共建设了高标准稻田综合种养2000亩,其中稻渔1200亩,稻蟹800亩。经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打造出了地地道道的有机大米,每斤价格翻了一番,亩均增收300元左右,试点推广的2000亩增收60万元以上。此外,养殖的稻渔、稻蟹等水产品亩产利润均有较大增长,并减少了稻田化肥施用量和农药用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崔振荣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曾遭遇过洪水的袭击。有一年夏季,眼看螃蟹就要上市了,一场洪水冲破堤坝,螃蟹全跑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继续探路。

  为了进一步带动产业链发展,南泥湾积极与北大荒等企业合作,建立高效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种养产业综合发展,以发扬南泥湾品牌为核心,有效结合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及南泥湾精神等地域特色,打造中国福稻、陕北味道、南泥湾蟹稻等自主品牌,同时还加快大米及水产品的有机认证。

  南泥湾,359旅曾经在这里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永久传唱。如今,在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下,这里风景秀丽、农田肥沃、稻蟹飘香……“陕北的好江南”在落日余晖下恬淡静谧,清新有味。

  黄陵:“稻渔共生”中埋藏着幸福与希望

  说起黄陵,头脑里也许会浮现出轩辕黄帝陵、皇帝手植柏、祭祀大殿等关键词,可谁能想到,如今养鱼、养虾、种水稻也在这个地区“流行”,从“不可思议”到成为常态,令人同样震惊。

游客在黄陵县腰坪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游玩
游客在黄陵县腰坪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游玩

  “黄陵有传统的种植水稻历史,特别是在黄陵的腰坪、潮塔两道川,曾经都是贡米的产地,品质非常好……”在赶往黄陵稻田种植区的路上,黄陵县水产站站长薛文礼向记者讲述着这里的历史。

  薛文礼介绍,黄陵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但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是从2016年开始的,首次尝试的是稻虾种养。经过不断地学习试验,已渐趋成熟。目前,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000多亩,百亩示范点3个,形成规模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2家,种养模式包括稻鳅、稻蟹、稻虾等多种模式,达到了“一田两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好效果。

  “我家的4亩稻田流转了,这样就能腾出时间打个零工,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1962年就跟随父亲从四川老家来到黄陵店头镇桃曲村的村民周世强指着不远处的稻田介绍着。

  据了解,周世强家里平常就他和老伴两个人,因老伴体弱多病,家中的重担主要落在了他身上。自从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后,他不仅一亩地能分到流转费500元,还省出时间外出打工,给家里增添了不少收入。

  周世强的土地流转给了九分田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依托桃曲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天然的农业基础,使得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实行科学绿色种植,其中稻田小龙虾养殖占50%、稻田蟹养殖占40%、稻田鱼养殖占5%,带动贫困户共计13户29人脱贫致富。

  “通过建立稻虾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发生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大力节约农田的使用面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虾田米和优质的水产品,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对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九分田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明明介绍。

  随着稻田养殖的不断深入,黄陵县将稻渔品牌的打造提上了日程,优质绿色的“贡米”、桃曲“蝦田米”“轩辕祖稻”等品牌慢慢被人们熟知,进一步扩大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市场占有率。

  “我们原来就种自己家的一小块稻田,现在流转给村集体后,不仅产量比原来自己种的提高了,后期还有分红,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块钱的收入。”黄陵县潮塔村也是黄陵稻渔种养的示范基地,村民彭丁仓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他家中有4口人,平日的收入主要靠打工和种地来实现。现在稻田由村集体进行了托管,他更能集中精力去打工挣钱了。

  “我们村的稻田之前都是一小块一小块,后来去外地观摩学习后,觉得村上的地理条件适宜,就承包了村民的土地,开始搞稻蟹综合种养。因这里距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很近,游人很多,就探索发展了‘稻渔+文旅’模式,把潮塔村打造成集水稻种植、水产品养殖、农耕体验、垂钓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潮塔村村委副书记邹小红介绍。

  “现在‘稻渔共生’的循环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循环—共生—互利’是未来黄陵县稻渔综合种养遵循的理念和方向。”对于未来黄陵稻渔综合种养,薛文礼信心满满。

  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想着潜藏在稻田中的虾和蟹,憧憬着即将上市的优质大米和水产品,也是一种幸福。

  以黄陵、富县、南泥湾为主要稻渔综合种养区的延安,稻渔综合种养已颇有成效。据延安水产站站长贾延民介绍,2019年—2022年,延安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6000亩发展到1.5万余亩,其中黄陵县5000多亩,富县5000多亩,南泥湾3000多亩。在这些稻渔综合种养区,产值、效益提升达到22%,形成了稻蟹、稻虾、稻鱼绿色生产技术,培育了一批绿色名优品牌,为延安的稻渔综合种养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托举新希望
托举新希望

  如今在延安,原来单一的水稻种植、撂荒好久的土地都被利用起来了,革命老区填补了陕北虾蟹养殖的空白,一抹抹绿色稻田、一个个活蹦乱跳的虾蟹就是最好的见证。

  横山:首开陕西稻田养蟹先河

  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市横山区无定河流域,生态优美、飞鸟翔集、稻渔共生,被誉为“塞北江南”,是首开陕西稻田养蟹先河的地方。每到秋收季节,这里稻蟹双丰收,百姓喜开颜。

榆林市横山区水稻种植区
榆林市横山区水稻种植区

  横山区之所以能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与它所在的地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其位于陕西省北部,水源充足,有大小河流115条,水库11座,可用于养殖的淤泥坝有67座。截至目前,全区发展水产养殖面积6.7万亩。

  “从辽宁盘锦引进蟹苗养殖成功以来,横山区充分利用无定河流域流转的土地,发展稻蟹综合种养,养殖规模从2013年的350亩扩展到2021年的3.6万余亩,养殖企业从1家扩展到34家,养殖品种主要是河蟹及苗种。”横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世雄介绍。

横山区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员工展示稻田里饲养的螃蟹
横山区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员工展示稻田里饲养的螃蟹

  自从2012年,横山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把无定河沿岸沉睡的资源重新激活,并聘请全国专业的水稻和水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农业生产实践后,真正实现了用活资源。

养殖户展示横山稻田养蟹
养殖户展示横山稻田养蟹

  “我们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攻破层层难关,将养殖周期从当年投放当年上市,延长到次年上市,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出的稻蟹肉质肥美、蟹黄饱满。”横山区水产站站长郭宏强介绍,此外蟹田大米因不施化肥、不撒农药、营养高而备受青睐,蟹田水稻每亩能够增收400元到600元。

  稻田养蟹撬动了产业,富裕了百姓。全区的稻蟹综合种养已经成为一项服务地方、促进农民增收、助力当地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龙头支柱企业,“横山稻蟹”品牌正一步步深入人心。

  据悉,榆林市有适渔稻田8.2万亩,水稻实际种植面积5万多亩,主要分布在横山区和榆阳区沿无定河两岸,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榆林传统的水稻种植区。特别是在横山区,2018年建成陕西首个万亩稻田生态养蟹科技示范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到2021年,榆林稻蟹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万亩,水稻产值达近7000万元,螃蟹产值达3000万余元,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增长到15个,形成以螃蟹为重点的全产业链经济。

  后记

  如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陕北已不再是新闻。无论稻渔飘香的延安大地,还是首开先河的“塞上江南”榆林横山,都无形地述说着陕北生态环境的改变。

  在陕北,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不断扩大推广,技术也在因地制宜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也在科学种养中不断提高。当地老百姓买水产品再也不用“跋山涉水”,而是就近“取材”。更重要的是,因稻渔综合种养,种养区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幸福指数提高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作为稳粮增效新模式,这种模式充分释放‘增渔增收、节地节水、循环高效、绿色生态’叠加效应,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斌总结道。

  他说,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汉中盆地稻渔产业集群,安康、商洛山区稻渔产业群、陕北无定河流域滩涂稻渔产业带,黄土高原沟壑区以及岐山、眉县、周至、长安等地点线分布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基地,整个产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开创了陕西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稻花飘香,渔歌互答。陕北稻渔综合种养呈现出的诗化美景,值得你驻足观赏。

  (文 / 记者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