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十年,陕西GDP翻了一番

2022-10-12 09:18:4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法士特汽车核心零件生产基地

  “陕西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4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长7.3%,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实现翻番。”这是8月31日,中共陕西省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传出的好消息。
 
  从亮眼的数字不难看出:这10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擎起陕西经济“顶梁柱”
 
  据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介绍,“中国这10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煤化工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西考察,为陕西擘画发展蓝图。
 
  陕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如今煤炭产量跃居全国第三。而十八大之前,榆林、铜川等产煤大市,曾经历过“一煤独大”、产业链短的畸形发展之路。
 
  “煤炭产业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要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下,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迅捷,延链补链,添空白补短板,目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去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调研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时指出,“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如今,国能集团榆林化工在聚合物过滤选型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设了全球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装置经理陶龙告诉记者,PGA技术开发和工业化示范装置建设,将有效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制取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发展。
 
  一年来,通过产品深加工实现“延链”,耦合新能源实现“补链”,国能榆林化工重点发展煤基特种燃料和煤基可降解材料实现“强链”,打造了原创技术“策源地”。

陕西榆林千吨级煤经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工业试验装置

  能源集团榆林化工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是陕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缩影。
 
  截止去年底,全省已建成一批技术领先的标志性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形成485万吨/年煤制甲醇产能、452万吨/年煤制烯烃产能、428万吨/年煤制油产能,榆林升级为全国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陕西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在谈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陕西高质量发展时,概括为“优存量、扩增量、抓变量”九字箴言。
 
  “优存量”重点是念好“稳控转”三字经。“稳”,就是稳住能源工业的基本盘。能源工业占陕西经济的半壁江山,截至去年占比达到了54.3%。陕西积极推动稳煤、增气、扩油,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第3、第4位,十年间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6%,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了用能需求。“控”,就是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陕西调减了拟进入“十四五”规划“两高”项目79个,涉及投资7000多亿元。“转”,一方面是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是把传统能源收益转化到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目前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到3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3.1%。
 
  “扩增量”重点是运用“新思路”大招商。位于西安高新区的三星、奕斯伟项目,就是陕西运用“投行思维”成功招商的典型案例。目前,陕西以三星、奕斯伟等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销售额超过15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成为陕西发展硬科技的一张亮丽名片。运用“链式思维”,陕西确立了制造业23条、文化旅游业7条、现代农业9条重点产业链,分别由省级领导和厅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广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如今,形成了以隆基、美畅等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年产值近千亿元。以比亚迪、吉利、陕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领先,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3%。这些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抓变量”重点是加快“数字化”强赋能。陕西一手抓数字产业化,积极推进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引进、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卫星导航、人工智能、虚拟成像、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另一手抓产业数字化,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目前陕西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始驶入快车道,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30%。

西安领充新能源公司微网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光储充放系统调试

  近年来,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陕西着力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打造数控机床、航空等23条重点产业链,逐步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撑起陕西经济四梁八柱,徐徐展开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
 
  此外,作为能源资源大省,陕西还将约60%的煤炭和天然气外运保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陕西力量。陕西始终把煤炭保供稳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以赴增产保供,发挥在“北煤南运”“西煤东输”中的顶梁柱作用,为重庆、山东及“两湖一江”等省市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洋县纸坊街道草坝村村民在抢收有机水稻

  粮食实现“十八连丰”,特色现代农业亮点纷呈
 
  2021年,陕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1270.4万吨,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近十年来,陕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以赴狠抓粮食生产。全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推进种业振兴,想方设法调动种粮农户积极性,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发挥杨凌示范区科研优势,深化区校企融合,组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整合各种资源,开展新品种研发、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2021年,累计审定新品种99个、引进品种139个,陕单650被国家确定为黄淮海地区优势玉米品种。杨凌“国家队”持续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陕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每个县明确1—2个主导产业或首位产业,并全力帮扶支持该项产业发展。如今,建成世界最大的苹果、猕猴桃基地,全国唯一的奶牛、奶山羊“双奶源”基地,全国纬度最高的茶业基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小木耳、大产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等50多个特色品牌驰名海内外。
 
  据“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通报,陕西肉羊肉牛、家禽、蔬菜、食用菌、茶叶、红枣、核桃等全产业链加快形成,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每7个苹果、全国每4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陕西。

宁强县汉水源村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好转
 
  陕西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10年来,三秦大地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据通报,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II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在陕西境内,秦岭面积达5.82万平方公里,涉及6市、39县区。10年来,全省上下,保护秦岭的步伐始终不停歇。如今,陕西加快“数字秦岭”建设,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秦岭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将陕西境内秦岭全域划分为2510个网格单元,每一网格设立专职网格员进行定期巡查,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时监测。
 
  以西安为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巡山、实时摄像监控等技术设备的应用,综合监管平台将秦岭西安段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基于地理时空平台综合呈现于“数字秦岭”一张图。
 
  从昔日巡山员的“两条腿”到如今高科技的“飞毛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前不久,一名游客在秦岭海拔2000多米的跑马梁附近登山时偶遇羚牛群,并用无人机记录下了这一场景。画面中,30多头羚牛中有的在悠闲吃草,有的站在巨石崖壁之上,场面壮观。
 
  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场长解鹏说,“近年来,通过热成像识别,监控系统拍到羚牛、黑熊、金丝猴等野生动物活动的频次越来越多,这从侧面说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大熊猫、朱鹮、金钱豹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频出现,种群兴旺;秦岭红豆杉、珙桐、独叶草、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蕙兰种群分布扩大到秦岭北麓,陕西羽叶报春时隔多年被重新发现……
 
  看陕南,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望陕北,黄土高原由浅绿向深绿不断推进。
 
  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100多只华北豹在子午岭出没,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米脂县高西沟村,是一颗藏在陕北黄土高坡褶皱里的“生态明珠”。
 
  从“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到“层层梯田绕山梁,座座坝堰锁沟掌,绵绵峰峦碧水漾”,背后是高西沟村四任班子三代人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坚守下来的“绿色梦想”。
 
  40座山峁、21道沟岔,耕地4553亩、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高西沟村主动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如今的“陕北小江南”。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在长期治理水土流失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既增加了农田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陕西省建有淤地坝3.4万座,共拦泥沙58亿吨,淤成坝地86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保护耕地60万亩。
 
  退耕还林是一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实施20多年来,陕北涌现出数以千计的“高西沟”,探索出一条又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
 
  陕西走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8月21日,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长安号”(西安—汉堡),成为今年以来开行的第10000列中欧班列;全国今年累计发送货物97.2万标箱,同比增长5%,综合重箱率达98.4%。去年“长安号”开行量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的1/4,今年“长安号”依然独领风骚。
 
  8月23日,首列“长安号”中越国际货运班列(西安—河内)从西安国际港站始发,标志着西安打通了连接东盟的陆路贸易通道,“长安号”常态化运行的干线拓展至17条。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也能为国内17座城市提供集结联运服务。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综合排跃居全球前50位,西安航空口岸已经初步形成了“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
 
  陕西加快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
 
  陕西加大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力度,已经有30多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
 
  陕西建成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等展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让企业高效畅通地对接国际规则。
 
  ……这10年,立体交通的构建和完善,陕西从内陆腹地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
 
  这10年,陕西坚持外企外资外贸一起抓。陕西对内外资、内外企一视同仁,凡是国家政策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全部向外资开放,并针对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外商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机制。
 
  特别是这两年,陕西针对不少外商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疫情影响的实际,成立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班,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堵点难点问题。三星、美光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陕西扩大投资,去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是2012年的3.5倍,今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增长了34.2%。
 
  此外,陕西加快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外贸盘子不断做大,近5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9.3个百分点。
 
  比如,陕汽集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国际市场供销网络和全球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产品在15个国家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今年前7个月出口量仍逆势增长124%。爱菊粮油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发展150万亩“订单农业”,建成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每年可压榨油料、加工面粉各30万吨,为国内提供了优质粮源,还可为国内休耕30万至50万亩土地。
 
  外企、外资、外贸,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陕西企业外向型产业集聚发展,更为陕西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巨大。(文/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