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水吃”到“有水吃”,再到“吃好水”——陕西百姓喝上“幸福水”

2022-08-23 10:10:00 来源:西部决策网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是当年流行的一首歌。歌词里描述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艰苦环境。

  在那个年代,黄土高原上的人们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解决一家温饱起早贪黑外,“吃水”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每家每户住的比较松散,饮水也通常是几家人靠“水窖”来解决。每天庄户人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早早去挑水,由于“水窖水”是靠山泉流下来的水积攒的,水少得也仅够一家人挑上一两回。挑水人通常是用马勺一勺一勺地舀到桶里再换另外一只桶。

  尤其是遇到雷雨天,“水窖水”变得浑浊不堪,老百姓只能一个个排队等着水稍微变清一点,再挑回家慢慢让水沉淀,如此往复。

  如今水窖早已被拆除,水桶、扁担、马勺也演变为“文物”进入到了城市记忆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喝上了“幸福水”。

  “宁舍一个馍,不给一碗水”境遇的转变

  据记载,陕西历史上曾有“赤地千里、田地龟裂、禾苗枯焦、江河断流”的场景,也有“野有饿殍、逐妻卖子”的惨象,更有“驱逐旱魔、求天降雨”的无奈举动,“宁舍一个馍,不给一碗水”在沟沟壑壑中久久回荡。

  吃水比油难,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给女儿说对象,只要身体壮实,不论贫富,图的就是能帮忙挑水;招工、征兵不让男孩去,男丁一走,吃水就成了问题。

  吃水难,导致了水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的地位非同寻常。一下雨,家家户户房檐下的各种盛水工具派上了用场,他们真希望能多接点水,或是洗菜、洗衣,或是用来浇灌庄稼。那个时候经常是一家几口人轮流在一个盆里洗脸,洗过脸的水再去浇地,洗澡对于他们来讲更是奢望。

  陕西虽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

  数据显示,陕西人均、亩均水资源分别为1230立方米、588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左右,其中7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71%的水资源量集中在陕南。陕北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36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水线。

  而关中地区作为全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49立方米,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绝对缺水线。

  为了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陕西省先后组织实施了“世行改水”“甘露工程”“防氟改水”“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城乡供水工程,让广大老百姓实现了从“没水吃”到“有水吃”、再到“吃好水”的三次大跨越。

  据陕西省城乡供水安全中心主任赵军校介绍,截至2021年底,陕西103个涉农县共有饮水工程7.57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3.4万处,分散供水工程4.17万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自来水普及率达93.4%。特别是近10年来,各地加大建设投入,持续提升镇村供水运行管护水平,实现了从“传统供水”到“智慧供水”质的飞跃。

  “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的真情流露

  “真没想到,困扰了村上多少年的自来水问题终于解决了,太不容易了。”李春成说。在延安洛川,79岁的李春成拧开水龙头,看着家里的自来水哗哗地流,别提有多高兴。

  位于洛川县槐柏镇的东坡村就是李春成所在的村子,全村共有306户1147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峁梁区,该村的水资源非常稀缺。

  “每年的春夏季,因为干旱少雨,机井水量只能给一家一天供应一桶生活用水,秋冬季,也仅能保证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去年因为下雨导致机井塌方后,老百姓就彻底吃不上水了,很多村民开始在外村拉水吃,也有的村民在村上养猪场打水吃,群众生活极为不便。无奈之下,不少村民开始‘买水’解决饮水之困。”

  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敏介绍,多年来东坡村一直受制于饮水难的问题,为此村上曾在1995年集资17万元打了机井,后来因供水管道生锈老化,年久失修,再加上水量严重不足,导致水不够吃。

  在村上当了19年的村干部李春成,对这段历史很了解。他说:“东坡村人老几辈就缼水,旧村原来只有几口土井,水还不旺,水质也不好,一整夜泛出的水,到半上午就没了,泥水担回去要沉淀半天才能用。建设新村后,老井逐渐荒废。群众吃水要到邻村去买。1995年在县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群众集资打了眼机井,虽然标准不高,可总算勉强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到现在也20多年了,村集体没有啥收入,维修跟不上,水量也少了,吃水问题又成了老大难。”

  为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该村结对帮扶单位建行洛川县支行以乡村振兴捐赠项目为抓手,将“东坡村新机井项目”确定为2021年度建行重点乡村振兴捐赠项目,协调专项资金,最终促成项目审批落地。

  “新机井的落成,彻底改变了村里用水难的现状,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解决了村民的大问题。”李新敏说。

  “现在新的机井打好后,4块钱一方水的水费。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用起来可真方便。”村民纷纷表示。

  那么,现今村上是如何管理水的? 作为村上管理机井18年的老资格管理人员李忠虎可是门儿清。

  李忠虎说,以前那个泵水房只能抽水一个多小时,根本不够用。为了让村民都能吃上水,他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每家每户限额抽水,但是却不大管用,因为水本身就不够用,还有池水也不干净卫生。如今通了自来水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水塔里的水又旺又干净。

  “现在只要村上要水,我是随叫随到、随时放水,满足大家的用水需求,再也不用担心水不够用了!”李忠虎的话语里透着说不出的幸福。

  “挑”变“拧”换来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可赶上好日子了!现在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今昔对比,50岁的村民何崇军感慨万分。

  何崇军所在的村叫花宫村,地处渭北旱塬地区的旬邑县湫坡头镇。过去这个村靠肩挑车推吃水,非常困难。虽然村里先后实施过几次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但是因工程老化、管理滞后等因素,村民饮水仍然存在“短板”。

甘峪水厂
甘峪水厂

  2020年,旬邑县职田水厂对花宫村重新铺设配水管网,通过一、二级泵站提水,将水输送到各家各户,使老百姓都用上了自来水。村民们饮水方式也由过去的“挑水”改为现在的“拧水”。“挑”“拧”之间的蝶变,极大提升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

甘峪水厂受水区水管员正在查看水表
甘峪水厂受水区水管员正在查看水表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2019年旬邑县职田水厂建成投入运行,属千吨万人以上跨区域集中供水工程。该水厂采用柏岭寺水库水源,主要为7个镇102个行政村及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企业供水,供水人口17.6万人。2021年,旬邑县建设完成水质监测中心项目,通过了120项监测指标CMA资格认证。监测中心每年制定年度水质监测工作计划,定期对7大塬区集中供水工程的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进行全分析检测。

  “对具有自备水源的新建供水工程,每月常规监测抽检30%以上,每年进行一次全分析检测,全力保障群众饮水水质安全。”旬邑县城乡供水保障中心水质监测中心主任贠娟说。

  “现在城乡供水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旬邑以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供水设施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兴建7大塬区集中供水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各类供水工程124处,供水工程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94%。”旬邑县水利局局长于中校说。

  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的“安全水”,旬邑县构建了县、镇、村三级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确保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真正让“德政工程”惠及民生。

 

  如今,花宫村一条条街巷宽敞整齐,一座座小院美不胜收。村民家家门前花团锦簇、争芳吐艳,农闲了的群众门对门唠着嗑。有了水、脱了贫、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

  “从源头到水龙头”是对群众安全的精心守护

  “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水量大、水压稳,啥时候都有水。”汉阴县涧池镇西坝村村民赵登安高兴地说。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水厂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水厂

  地处秦岭南麓的安康市汉阴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前这里由于农村供水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经常出现供水不及时、水质不达标等现象,如今这里不仅通了自来水,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群众用水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群众用水

  “在我们水厂没修之前,这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是打的水井,后来水厂建好以后,由于水厂水质比较好,管理也规范,老百姓就不用自己家里的水井了,装上水表交水费。”汉阴县龙源供水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波山介绍。

安康市汉阴县用水服务
安康市汉阴县用水服务

  在汉阴县月河水厂的“汉阴县饮水安全智慧化管理平台”大厅,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各集中供水点的水量、水质等数据,能一目了然掌握该县供水情况。该平台具有水厂值守、管线巡查、制水生产、抄表收费等环节延伸拓展服务管理功能,供水服务更加高效,群众用水更加方便。

安康市汉阴县智慧供水管道流量监测仪
安康市汉阴县智慧供水管道流量监测仪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服务了10个镇的供水安全,同时实现了水源地实时监控、管网压力动态监测及水质在线监测,并开通24小时抢修服务热线电话,确保居民群众能喝上安全水。

  记者了解到,汉阴县现有农村供水工程1058处,其中千吨万人供水工程2处,千人至万人供水工程64处,百人至千人供水工程287处,百人以下供水工程705处。近年来该县各供水公司采用智慧化运维模式,实现“从源头到水龙头”“从运行到服务”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农村供水管理更加规范,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安康市汉阴县供水抢修
安康市汉阴县供水抢修

  “我们积极创新探索实践,推进量化赋权改革,形成了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提质、智慧化服务、系统化驱动的四化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管水治水服务效能。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9.3%,水质合格率达100%,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介绍。

  “四化长效管理机制”现被总结为“汉阴模式”。其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加强智慧水务“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建设是该模式的一大亮点,即:建成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建设智慧化管理监控平台,确保供水资产安全;建设智慧管网平台,加强供水管网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建设智慧缴费平台,群众可通过手机办理各项业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智能水表
智能水表

  农村饮水的“汉阴模式”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并在全省推广。2021年,“汉阴县智慧水务保障城乡安全供水”荣获年度中国民生决策创新典型奖,汉阴的老百姓成为该模式的最终受益者。

  为了让甘甜清澈的水一路欢歌流进千家万户,陕西每个县组建了一个县级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机构,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职能“五落实”,一个机构统到底,解决“没人管”的问题。赵军校介绍说,截至2021年底,全省构建了一个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工程管理责任新体系和一个集省、市、县三级检测能力的水质监督管理新架构,探索了一个联通省、市、县三级力量的应急联调联动新模式,打造了一个陕西“互联网+”城乡智慧供水的“好水生活”新业态,逐步走上了以水养水、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黄土塬上、汉江岸边、秦岭深处、渭水之滨……一条条供水管网纵横交织,一个个规模化标准化水厂陆续建成,一汩汩清水穿山越岭进村入户,水变甜了,做出的饭更香了,泡出的茶味道正了……(文/记者 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