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 守护三秦

2022-08-09 17:34:2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站得高、看得远”,浩瀚宇宙中的卫星宛如地球家园守望者,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大地,服务着资源、气象、通讯、导航、地质、海洋、环境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50多年来,我国共发射近500颗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近300颗。50年过去,“东方红1号”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跨越50余年的长河,我国卫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信息丰富、准确等特点。近年来,陕西高度重视遥感卫星事业发展,遥感技术在政府管理中被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农林水利工程监管、公共安全应急等多个业务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随着陕西遥感技术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得更快速、更全面、更精准、更直接。

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省部共建”战略合作协议

  为陕西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我国卫星遥感事业的迅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愈加广泛,大到国家战略,小到衣食出行,都离不开卫星遥感技术的支持。据统计,卫星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生态、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气象、军事等40多个领域,形成了从地面到空天,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断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范畴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揭牌

  同时,国家一系列航天专项和重点工程的推进和落实,有效解决了卫星数据时效性差、分辨率低等瓶颈问题,从而使卫星遥感技术为各行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更好落实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应用,自然资源部于2018年启动省级自然资源卫星中心建设工作,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成为自然资源部在陕唯一的数据接收节点。
 
  截至2022年4月,接收国家卫星中心推送的19颗卫星遥感影像891批次、19671景,数据量23TB,数据类型主要有光学影像、高光谱和雷达数据,数据资源覆盖陕西省全境,基本实现重点区域卫星影像月度监测能力。新增建(构)筑物、新增线形用地、推填土、光伏用地等4类用地遥感监测变化图斑88批次,图斑共计18652个。围绕“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发展战略,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模式,构建全省陆地卫星影像数据共享机制,已向省内64家单位提供数据服务,上年度累计提供影像33563景,数据量约65TB。
 
  未来,陕西将充分利用发挥自然资源卫星资源优势,结合新时代陕西发展战略部署,充分开展卫星遥感数据管理、产品生产、应用服务和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卫星应用融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评估、决策等主责主业,着力提高国产卫星服务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等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应用水平,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卫星遥感应用产品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与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全面推动国产卫星服务体系建设及成果转移转化,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卫星技术支持。

全国雷达卫星遥感及干涉测量学术研讨会

  打造卫星遥感科技创新平台
 
  2021年7月21日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就陕西地质调查工作“省部共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建立地质调查工作央地联动机制,形成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合力,支撑服务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加快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推动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本次“省部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的重点合作事项,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落户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并于2021年7月22日在西安举行了揭牌仪式。
 
  据了解,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将以此为契机,聚焦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实施,着力打造卫星遥感应用创新平台,重点围绕用好中国-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参与组建西部绿色发展研究院、成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评估研究中心、建设好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四个方面,不断提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服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正式成立运行,陕西省随即组建了省级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全面推动综合遥感技术在地灾隐患识别中的应用。
 
  “陕西省由北向南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陕南秦巴山区三大地貌单元,三个区域地灾各有不同属性特征。”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尤其是陕南地区山高谷深,地灾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突发性等特征。
 
  系统掌握地灾隐患风险底数,客观评价风险动态变化,是地灾防治的首要环节。对此,陕西省初步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地灾隐患多尺度调查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通过识别、锁定、核查隐患三步走,有效提升了对高山峡谷等复杂地貌地区的地灾隐患识别水平。”该负责人说。“我们通过综合采用‘光学+InSAR’进行形态、形变和形势的‘三形’提取与判别,来获取疑似地灾隐患图斑。”陕西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经完成全省3年的InSAR形变反演数据及光学遥感解译工作,并对汉中、商洛两个试点市的形变图斑开展了野外核查验证,共圈定地灾隐患159处,其中35处列入在册地灾隐患点数据库,另外124处纳入地灾隐患识别数据库进行持续监测。
 
  在做好地灾隐患点识别工作的同时,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同步进行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目前已完成全省1∶5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全覆盖,初步圈定了超过3万个地灾风险区。
 
  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服务,形成了服务自然资源主体业务及相关行业辐射应用的全新局面,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生态保护修复三大体系,为地质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20余项业务提供常态化、不间断的卫星影像数据服务与技术保障工作,应用成果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
 
  首先,在地质矿产调查方面,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新疆大红柳滩509道班西新发现大型锂矿;而在地质遗迹调查方面,则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对汉中南部地质遗迹进行了全面卫星遥感调查,调查发现的汉中天坑群被誉为“21世纪地理大发现”。
 
  其次,不仅为全省专项整治工作做好技术支撑,而且还为省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常态化业务支撑。例如,在服务全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中,以国家下发的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遥感监测图斑为依据,开展了全省10个地市的图斑核查工作,共抽查图斑20385个,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撐。而在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利用多颗多源遥感卫星数据,对神木市2020年6-10月植被生长变化、地表温度、土壤湿度、水体提取、土地利用、地表沉降等进行监测和生态环境评价。收集了西安市各区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调查全市矿山105个,通过外业调查与信息集成,建成了西安市秦岭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台账。
 
  同时,积极开发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做支撑的应用技术产品。与省内19个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业务合作,重点围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城市建设、交通、旅游等42个行业应用,开发专题或定制化产品,支撑服务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与高效管理。
 
  此外,陕西省地质调查部门还不断拓展卫星遥感应用向基层延伸。依托正在建设的西安、宝鸡、渭南、榆林、安康5个市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有效保障卫星数据及产品服务上下贯通、区域共享及多领域辐射。通过搭建陕西省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服务云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整合、数据统筹,制定统一的成果共享机制与政策,形成完善的卫星遥感数据产品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卫星遥感应用产品服务,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实习记者 冉旭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