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西安街边的小摊点缓缓“苏醒”,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令人目不暇接,烤串、啤酒、小龙虾的迷人香气在夜空中四散开来,远处的艺术表演即将开场……白昼已去,夜的乐趣才锋芒初露……
被“重新定义”的夜经济
西安的夏天炽热难熬,出门的勇气到了晚上才悄然萌发。傍晚7点,遛弯到灞河东路,被点点灯光迷了双眼,顺势望去,狭长的道路两侧,各式各样的私家车一字排开,后备箱“化身”货架,咖啡、蛋糕、玩偶、鲜花、小食……统统挤进了这“一亩三分地”,“货架”上方,离奇古怪的店名横幅被星星灯装饰起来,几把小桌椅懒散地倚靠在车旁……就这样,鳞次栉比的“微缩版商店”迅速在河边聚集,不同的产品吸引着不同的客群,你一言,我一语,夏夜的悠闲与绵长在静谧又喧闹的灞河上空弥散开来……
朝西去,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夕阳正酣,带上零食与野餐垫,与家人朋友围坐,或躺在草坪上仰望璀璨星空,或在晚风拂面时聆听乐队演奏民谣,辽阔的自然和厚重的历史在此邂逅,日间的繁琐被抛之脑后,夏夜的懒散与温柔重上心头。
与此同时,大唐芙蓉园的亭台楼阁间流光溢彩,轻摇的游船在河面划出片片碎光;大唐不夜城的的汉服爱好者们三五成群,在“火树银花”间穿梭,“盛唐”的喧闹瞬间在相机中定格;雁塔北广场的音乐喷泉前人声鼎沸,东侧的相声江湖插科打诨间包袱频出,再黑的夜也难将围观者的欢声笑语淹没。
城墙边上,食物的香气在永兴坊四周氤氲,百余种特色美食为仲夏夜赋予灵魂,一口啤酒,一口烤肉,千般滋味在舌尖萦绕,随后身体靠向椅背,兴奋从味蕾和心头同时给予了回馈。
易俗社街区内,秦腔“吼”得热烈;剧场外,左手“马扎子”,右手“罐头茶”的大爷们,与象棋旁围观者们一道,构成了夏夜里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灯火通明的小寨,年轻人沉浸于剧本杀赋予的角色,感受密室逃脱的心惊肉跳,在小酒馆曼妙的歌声中陶醉,在“深夜食堂”填饱“空虚”的胃……
夜西安,私家车的“后备箱”除了装东西,还能用来“做生意”;公园不止用来跑步遛弯,也是拉家常、看星星的好去处;创意街区除了抒发艺术情怀,也有小巷烟火四处“流窜”……在西安,夜是漫长的,夜是多彩的,夜是奇幻的,夜是市井的,夜是自我的,夜是能被“重新定义”的。
夜晚的“脸”悄悄地在改变
疫情,冲击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却难以“浇灭”人们的消费欲望——如果不能逛街、堂食,就在网上购物、直播间下单;如果不能远途旅行,就在近郊草地上露营;如果不能去健身房,就购置健身器材,跟着视频“云健身”……
今年一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4%,由此来看,消费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此前提下,消费之于疫情的意义则更为深远。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指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
马克思曾指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以休闲为代表的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 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和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文化行为。
如今来看,的确有越来越多的生产工作是围绕休闲消费产生的。2018年时,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建议到:“2030年在我国实行四天工作制,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36小时”。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国土面积里,有一半可以用于休闲产业。
作为休闲产业的“杰出代表”,夜经济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商务部曾对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进行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居民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一些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
西安是西北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15-59岁人口占比达68.33%,超过全国平均约5个百分点。已成为夜经济消费主力的90后、00后,对夜市、新奇游玩等有着更强烈需求。但每天加班和经常加班的比例高达76.1%的年轻人,大多要到晚上19点后才能吃上晚餐,依次推迟的,还有其交际、娱乐、休闲时间。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夜经济亦是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年我国夜间经济的市场规模已超30万亿元,2021年达到36万亿元,2022年将达到40万亿元。如果以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的12个小时测算,每小时的夜间消费达近100亿元。在如此巨量的消费引擎带动下,夜经济已然成为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但夜经济从来也算不上什么新鲜概念。早在2019年,我刊曾在《“亮”起来的“夜经济”》中对正在兴起的夜间消费进行过报道,与彼时不同,夜经济经过长足发展,其形式与内涵日新月异,而疫情当下,“稳经济”成为“头等大事”,“夜经济”更被视为提振消费的发力点。
“精心培育”的“烟火气”
路边摊、演艺、灯光秀、音乐节、露营、集市、餐饮美食……夜经济早已不局限于“吃吃喝喝”,而是进阶为休闲、文娱为一体的多元化经济。
小酒馆、密室逃脱、剧本杀、live house、深夜食堂、24小时无人书店……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意”不断为夜经济注入“鲜活血液”。但夜经济特有的喧哗与热闹并非“自然而然”,“烟火气”的培育亦是系统工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各类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进一步发挥夜经济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的同时,也为夜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发展动能。
不久前,西安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商贸业持续恢复事宜,出台六条措施,支持户外经济和夜间经济恢复发展。
夜经济的发展无不受益于政策的推动。在商务和城市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汽车、家电销售企业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城市公共空间被鼓励举办美食节、啤酒节、咖啡节、名品荟、车展、茶博会、珠宝展等主题促销活动;商业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可在夜间规定时间段外摆经营,并适当延长夜间营业时间……
今年4月,陕西省16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方案》,制定了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餐饮业纾困扶持、零售业纾困扶持、旅游业纾困扶持、民航业纾困扶持等措施,要求在落实已出台措施的基础上,切实帮助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渡过难关。
在解决户外水电、确保夜间治安、延长公共交通时间后,夜间消费客流不断。进入6月,华山景区实行免门票政策,携程平台上的华山门票订单量环比增长278%,“夜爬华山”再度成为“新潮流”。
不止是西安,全国各地的夜经济都开始“摩拳擦掌”。6月19日,安徽宣城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到夜市,自费体验夜间消费,以实际行动为“夜经济”鼓劲。
6月29日,通信行程卡取消“星号”标记,某旅游平台机票搜索量半小时内迅速飙升60%,酒店搜索量更是直接翻番。此前一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正式发布,密接、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大大缩短;上月底,跨省团队游“熔断”机制范围也从省一级精确到区县一级……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似乎正在带动文旅产业走出“至暗时刻”。
城市管理和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改善,为夜间经济发展留下足够广阔的“舞台”。不再等同于“日经济”概念的时间叠加,夜经济开始了从形态到内容的转型和升级。
疫情曾重重打击实体经济,此时重提夜经济更是意义非凡,人声鼎沸的夜市弥足珍贵,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对“烟火气”充满渴望,逛一次公园,吃一次烧烤,看一次电影……这些曾经稀松平常的举动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似乎只有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疫情的“阴影”才会暂时退却,生活的热情被重新燃起。
在顺城巷的一个酒吧里,三三两两的人群倚靠在角落,墙面上无数个纸条在风中摇曳,用手抓住一个展开来,一行清秀的字体进入视线——“亲爱的老友,希望与你在顶峰相见,更期待与你在夜市相逢”。(文/本刊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