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秦岭是中国顶级生态空间,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4700多种高等植物、800多种脊椎动物共同生活在秦岭这个“大家园”,秦岭便有了“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国”的美誉。
近年来,陕西生态环境部门编制《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陕西省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积极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政策体系,开展2021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自然保护地“绿盾”强化监督等专项执法检查,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
1904年,陕西羽叶报春被一位德国探险家威廉·菲尔希纳在秦岭南坡发现,并由此命名,为中国特有物种,然而从1904年到1996年的近100年间,陕西羽叶报春却再也没有在野外采集到。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陕西师范大学张建强博士在陕西省洋县发现并鉴定确实是“消失”了近百年的陕西羽叶报春,张建强博士随即进行了标本采集,同时发表了《珍稀濒危植物陕西羽叶报春在陕西重新发现》的论文。
时隔两年,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高级实验师张莹与几位植物学专家一起重新探访张建强博士发现陕西羽叶报春的地方。此次探访收获巨大。张莹不仅找到了陕西羽叶报春,更是移栽两株陕西羽叶报春到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由于气候问题,一下子高温,它就出现了休眠,然后死亡了,这个让人特别沮丧。” 张莹说。同年夏天,张莹再次前往洋县,收集了陕西羽叶报春不到芝麻大小的种子,由于植株数量有限,种子也仅仅收集了几十粒,弥足珍贵。张莹用收集回来的种子再度尝试繁殖。“收集到这几十粒种子以后,我就把它分成几个组,主要是考虑这个植物它原生地萌发时的气候状态和土壤条件,模拟它这个环境。”经过张莹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7年12月21日,第一朵陕西羽叶报春成功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绽放,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标志着陕西羽叶报春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引种成功。
2021年春天,上千株陕西羽叶报春在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春季花展中绽放,让广大公众了解陕西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秦岭,这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沟沟壑壑、山山水水守护着无数自然精灵。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以来,秦岭区域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稳步恢复。
2021年,陕西组织开展了秦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综合运用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模型评估及专项调查等方式,初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秦岭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通过开展秦岭生态综合评估,评价结果显示:2016-2021年秦岭生态质量持续向好,到2020年县域综合评价优良等级面积达到100%,2021年相比2016年生态质量达到“优”的县域面积增加近10%。秦岭地区的面源负荷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与此同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地区在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以及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创建。
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宝鸡市凤县位列其中。这座人口不足8万人的小县城,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成为陕西践行“两山”理论的鲜活样板。
凤县素有“中国花椒之乡”的美誉,凤县大红袍花椒又称“凤椒”,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凤椒卓越的内在品质,被赞誉为“花椒之王”,其色鲜红、粒大、肉厚。在凤县双石铺镇十里店村,“一棵花椒红,十里花椒香”的俗语被村民们口口相传。除了花椒产业,凤县精心打造高山无公害蔬菜、地道中药材、中峰养殖和林麝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五大抓手”。目前,凤县养殖林麝超过2.2万头,年产麝香140公斤,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带动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200元。
2021年,凤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9天,凤县嘉陵江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达标率100%,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凤县发展全域旅游有了十足的底气。2017年,凤县投资9280万元全力打造凤凰湖景区。
白天,凤凰湖一江清水悠悠流淌,与小城人们的慢生活相得益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有凤来仪,栩栩如生。凤凰湖上5D水景灯光秀绚烂夺目,令人震撼。
截至目前,陕西太白县、石泉县等12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平利县、佛坪县等6个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陕西生态示范创建总数达到18个,位居西北首位。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陕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切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为三秦百姓创造更多生态福祉。
守护黄河安澜
九曲黄河从府谷入陕,绵延719公里,最后从潼关流出陕西,流域面积占到陕西国土面积的65%。“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陕西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使命。
在渭南市合阳县陕西新民家鱼原种场,负责人王鹏指着池塘对笔者说,“这个大嘴的是花莲,红的都是鲤鱼,细长的是草鱼,现在都是混养,经济效益更好一点。再过一段时间,这八亩池塘的两万多尾鱼就能上市了。因为用的地下泉水,水好,养的鱼就好,要比市场上同类鱼卖得好。按照今年的行情,一池塘鱼能带来六到七万块钱的利润。”
平坦开阔的黄河滩涂,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天然的地下泉水,让水产养殖在合阳县成了一项特色产业。笔者了解到,和王鹏一样,合阳县有超过三千人从事水产养殖,养殖面积4.5万亩,一年下来,带来经济效益6.5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黄河边上的城市,合阳县水产养殖的成功,背后离不开陕西近些年对黄河生态的大力保护及治理。
为了从源头预防污染,陕西省积极运用“三线一单”成果,优化地区产业布局,让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在规划时就止步门外。为了管住污染,陕西实施排污许可制改革,推动企业严格按证排污。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陕西修订了《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多项标准,提高了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加严了排放限值。
与此同时,多部门、常态化的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对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也起着重要作用。这其中,陕西省最近几年持续开展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行动就影响不小。
2021年,陕西省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专项行动,完成黄河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整治,完成率100%。按照排查方案,陕西省生态环境部门完成了黄河支流石川河的排污口排查任务,同时,又自加压力,提前完成了渭河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
在去年专项行动的基础上,今年5月,陕西省生态环境部门对北洛河干流入河排污口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排查,排查区域涉及铜川、渭南、延安3市11县。
据陕西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二级调研员郝庆洋介绍,我们会定期对北洛河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和通过河流、湿地等间接向北洛河排放污水的排污口进行全口径排查。看看有没有水,看看有没有污染的现象,如果有的话,我们就进行溯源。
并按照“有口皆查 应查尽查”的要求,采取沿河流两岸徒步数排口的方式,全面开展排查。对徒步不能到达的区域,由各市县采用无人机现场勘查,将所有向水里排放的口子全部纳入排查范围,全面摸清各类排污口的数量等信息。
除了聚焦水里的污染,这个夏天,陕西省也将目光投向了岸上的污染整治。5月份,陕西省生态环境部门对黄河流域内的关中、陕北9市区集中开展沿岸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的“清废行动”。
按照方案,重点以陕西省内的黄河干流、渭河和石川河的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延伸10公里范围内。
陕西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副总队长赵志勇介绍,开展这次“清废行动”,就是要通过清理处置,倒逼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固废处置能力建设,把住源头,补齐短板,给固体废物找到合法解决途径。预计今年10月底前,将完成对所有发现问题的整改。
在多种保护与治理措施的推动下,如今陕西境内的黄河流域生态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清岸绿的图景正在进一步显现。这一变化,从两组数据也能看出。2021年,黄河中游陕西段干流水质为优,在监测的10个国控、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13条直接入黄支流中,8条水质优。今年一季度,在黄河陕西段的6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5.3%,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优于全国黄河流域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黄河流域生态的变好,也激活了诸多的发展新样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高质量发展样式,如雨后春笋一般,正在陕西大地悄然生长开来。
近几年,大荔县以优质冬枣为人们所熟悉。而冬枣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大荔县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与显著的生态功能,谋划全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同为黄河流域城市,吴堡县通过一体化生态修复,精心打造吴堡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宝鸡市通过抓绿色富民产业,深化林业领域改革,发展生态经济;铜川市通过厚植转型发展的生态底色,加快建设西部产业转型示范城市……
黄河水滋润三秦大地,像这样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在陕西还有很多。对于所有黄河流域内的城市而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发展要做到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上限,不片面追求短时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今,黄河流域的绿意更浓,环境更美,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陕西人正在谱写越来越多的“生态+”的发展新篇章。
守好绿水青山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安排。自开展督察以来,陕西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以坚决行动解决生态环境难题。
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煤炭产业丰富,过去的煤矿储煤场大都是露天煤场,一旦遇到大风,扬尘污染特别严重,对周边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影响严重。
2018年陕西省委生态环境督察组在榆林市督察期间发现,当地在环保储煤场建设方面存在进度缓慢、偷梁换柱问题。督察意见反馈后,榆林市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狠抓煤尘污染治理。
经过整治,在榆林市的陕西黑龙沟矿业、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和榆树湾煤矿等多家储煤场可以看到,以往的露天储煤场已经被一座座硕大的钢结构和气膜式煤棚替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在这些蓝色以及白色的防护罩内,喷淋降尘设施正在进行降尘作业。
据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榆神煤电榆树湾煤矿副总经理朱宁泉介绍,榆树湾煤矿拿出1个亿的资金,建设了高标准的、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全封闭环保煤棚,具有消防、抑尘、通风、安全监控等各项职(功)能。
借着督察契机,榆林市举一反三,补齐短板,2018年以来,榆林市607家企业已全部完成了环保型储煤场建设,总投资约86.8亿元,实现了原煤堆存装卸封闭作业,基本达到“采煤不见煤、存煤不漏煤、刮风无灰尘、下雨无黑水”的治理要求。
在督察的倒逼作用下,陕西重要产煤区域对以往露天储煤场 进行了高标准的环保升级改造,这一成果,在韩城市也得到了落地。截至2021年10月,韩城市38家煤矿企业有35家均建成了封闭煤仓。
除了聚焦数量众多的储煤场改造外,生态环保督察也将眼光投向了关中渭北受损矿山的生态修复上。
在咸阳市泾阳县的嵯峨山南面山脚下,一个施工项目正在进行收尾工程,泾阳县安吴镇罗圈岩村村民刘继红在参与施工的过程中见证了这几年嵯峨山周围的环境变化。
刘继红介绍,“原先这有破石机的时候,有时候不吹风的情况下,你像汽车都找不到路,我们底下都不敢开窗。你看现在一片绿,你走在这个路上心情都不一样。”
据了解,绵延数百里的“旱腰带”区域赋存丰富优质的石灰岩资源,由于过去生产粗放、管理滞后,造成山体大面积损毁,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6年12月和2017年9月,中央和省委生态环境督察先后下沉咸阳市,指出咸阳市“旱腰带”区域违法采石问题严重,受损矿山恢复治理问题整改不到位。“动真格”让当地感到了巨大压力,督察通报后,咸阳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通过关闭取缔、重新规划布局等措施进行全面治理。
2016年以来,咸阳市在整个“旱腰带”已累计投入3.99亿元,治理恢复14.26平方公里,其中泾阳县口镇吊庄治理区还被授予全省5个“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之一。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过几年的大力整治,如今,泾阳县北部的“旱腰带”又回归了以往的宁静、和谐、美丽,“旱腰带”区域的农业、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沿途游玩,赏花,水果采摘的旅游模式已初步形成,现在的“旱腰带”已蜕变为绿腰带,青山也成了泾阳县的金山。
在推动“旱腰带”变绿的同时,生态环保督察在陕南地区的督察工作同样也成效显著。
在位于秦岭区域,汉江上游的洋县。自1981年5月在这里发现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生朱鹮种群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朱鹮拯救工程”。2016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保护朱鹮也同样重视,指出在朱鹮保护区洋县境内存在违规采砂采石问题。
据汉中市洋县自然资源局矿产科负责人张间华介绍,“前后累计恢复治理时间长达一年半左右。到2018年4月,保护区的采砂设备和料台已被全部拆除,原先的生产场地也都进行了复耕复绿。”
栖息地生态环境改善,推动了朱鹮种群更好地增长。
据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曾健文介绍,目前朱鹮拯救性保护目标已基本实现,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增加到7000余只,其中陕西境内为5000余只,由极危降为濒危。
榆林储煤场的环保改造,渭北受损矿山的生态修复,秦岭区域朱鹮保护地采砂采石问题的治理,这些都是陕西直面生态环保督察,进行积极整改的缩影。通过成立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制定《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目前,中央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得到了实质整改。
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姚晓军介绍,陕西环保督察于2016年10月在榆林市开始试点,到2019年完成第一轮督察,并对延安、榆林、安康、咸阳、铜川5市开展了“回头看”;2021年分两批完成了对全省12个市(区)的第二轮督察。截至2022年7月,第一轮中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714个问题,已完成整改702个,交办的7584个信访问题,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省督察交办的4802个信访问题,已办结4758件,剩余正在有序办理中。
近八年来,生态环保督察始终奔着问题去,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在生态环保督察的推动下,曾经蚕食秦岭北麓生态的千余栋违建别墅,如今已得到彻底整治并进行了复绿;原先黑臭的皂河,现在成了游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延安市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油井关停了,野生动物变多了。
与此同时,督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小问题”,作为督察关注的“大事情”,通过督察整改的倒逼,安康市汉滨区昔日惹人嫌的垃圾山如今变成了规范、环保的垃圾填埋场,商洛市沙河子镇靠近危险化工企业的近三百户村民实现了搬迁梦,搬进了新的安置点。
“咬住问题不放松”,在根治生态环境痼疾的同时,督察也推动了全社会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在化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陕西积极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张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