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引领:打造西安经济强力引擎

2022-08-09 16:23:5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就像中关村之于北京、张江之于上海的意义一样,大部分产业园区如今都是所在城市的经济引擎。
 
  从1991年西安高新区成立算起,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西安各大开发区不仅吸纳了大量具有优质生产能力的企业,为城市不断输送就业岗位,同时,还是城市GDP的重要贡献者。显而易见,为助推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开发区功不可没。
 
  而不久前,西安官方层面公布了《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今后一段时间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见证变迁 西安的光荣与梦想
 
  经过多年发展,西安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南高新北经开两大开发区,发展到了如今的多个新开发区域并存,形成了“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开发区格局,在东南西北均有分布。
 
  在这30年的时间中,各开发区不断向外拓展城市板块,内部则环抱主城纵深发展。 西安不仅开发区造城模式美名在外,而且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也位于前列,各具特色。
 
  其中,南高新聚集众多科技企业,是西安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生产总值更是占到全市的1/4,堪称西安乃至陕西的经济引擎;北经开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经开区二十强,承担起再造“工业西安”的重担,十年间为西安建起一座现代发达宜居的新北城。
 
  而现已全面代管的西咸新区,是大西安发展蓝图中的重要板块,承担着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使命。同时作为秦创原总窗口以及核心承载地,随着秦创原的发展加速,西咸新区已经走上了“科研创新”的全新赛道。
 
  这些开发区不仅对西安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也让区域内的人居生活品质、城市风貌品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家住高新区的王女士感慨地说:“2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来到西安并在高新区安家落户,我们全家一起在这里安居立业,享受着日益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作为一个落户20多年的新西安人,我有幸见证了一栋栋高楼在高新区拔地而起,大街小巷绿树成荫,花香四季”。
 
  在走出各自发展之路的同时,西安各开发区不仅成为西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键平台,也在重构西安的光荣与梦想。
 
  可以说,西安各开发区的发展成果就是近30年西安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然而,正值全球政治、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发区也已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
 
  纵向来看,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大多经历了从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主,到现今经济与社会事务并重,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开发区经济发展“主阵地”的属性日渐模糊。
 
  与此同时,多年发展开发区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隐藏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源于管理和运营模式导致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发区邻里呈现产业结构趋同,对外招商时为了吸引企业被迫参与政策竞争中,公共资源浪费、资源分布不合理等问题,长期来看影响城市的有序发展。
 
  至于如何留住好的企业、如何优化自身的产业链、如何激活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系等等,更是各园区常年焦虑的问题。
 
  因此,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升级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开发区的共识,并得到市级层面的高度关注。
 
  回归初衷 瞄准全市六成GDP
 
  开发区是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显而易见,开发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今年以来,西安对开发区的要求有了新变化。5月10日,西安全市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全面部署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以开发区率先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出,“引领带动”是市级层面对于各开发区的未来定位和期待。
 
  市级层面明确要求各开发区明晰功能定位,理顺管理机制,突出效能导向,推动开发区回归本源、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
 
  即,让开发区从繁冗的社会事务中抽离出来,聚焦发展经济这一主责主业。
 
  这对于西安各开发区来说是一次“回归”,对于西安来说既有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局势的长远考虑,也有自身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
 
  从外部来看疫情冲击、全球需求转弱、大宗原材料价格飙升、航运通道不畅等,都在影响外贸出口;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运行态势的同时,各地也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从内因来看,作为西北地区的经济龙头,西安的经济增长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诚然当然,这其中有举办国家体育赛事、岁末年初遭遇疫情等因素影响;但本质上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要提高自身经济的韧性和抵抗力。
 
  现今西安急需找到新的经济支点,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而开发区就是最好的载体和平台。
 
  根据西安日前正式印发的《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期间,开发区将根据市级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相关规划,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强化产业协同与配套联系,提高开发区的产业实力和发展质量。
 
  预计到202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总和占全市比重6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5.5%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6000亿元。
 
  届时,开发区将真正成为西安市的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驱动主力军、对外开放主窗口、产业发展主阵地。
 
  除了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外,《意见》还提出,西安市开发区将朝着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等方向迈进。
 
  让开发区抢滩经济主战场,是西安打出的最有胜算的那张底牌,而这对开发区而言则是全力投入做最擅长的事。
 
  早在今年2月,西咸新区制定《西咸新区及各新城职能和机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并召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动员大会,正式启动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各新城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让新区为西安创造更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
 
  按照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承载区、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改革开放的引领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的要求,各开发区都有了各自的重点产业和鲜明定位,让其从产业化中来、到产业化中去。
 
  如此一来,西安各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得以明晰,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回归设立初衷、甩掉“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打造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并将对未来西安的经济发展走向产生强力影响。
 
  筑巢引凤 人才引领园区腾飞
 
  人才的价值已经毋庸置疑。
 
  对于一个区域或城市,项目落地、产业聚集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及都市圈集聚效应日益增强。这个趋势下,人才价值日益凸显。即使北京和上海等超大城市,也对人才引进不断加码 。
 
  西安市级层面提出,放开开发区人才招聘限制,给予最大自主权;鼓励开发区设立人才专项资金,面向全球开展“百万人才计划”,建立“一事一议”引才、产业精准引才、全球化柔性引才等多途径人才引进模式。
 
  各开发区也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措施,主动出击筑巢引凤。
 
  今年以来已有高新区、西咸新区等相继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并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围绕区域重点产业,确立一段时间内的行动目标。西咸新区在《西咸新区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打造秦创原人才聚集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下称“行动”)中提出,计划通过3年先行先试,奋力实现“55311”阶段性目标;而根据新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秦创原人才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四个高新”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西安高新区将面向全球实施“百万人才计划”,同时发布“百万年薪求贤令”。
 
  各开发区的人才新政中,对人才的奖励覆盖面、奖励力度均进一步扩大。记者注意到,为加大尖端人才招引力度,高新区在《意见》中提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院士等全球顶尖人才来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支持和200万元购房补贴,特别重大的“一事一议”,并辅之以购房政策倾斜、子女教育优先保障等多项支持,从干事创业到家庭生活,给予顶尖人才全方位支持。
 
  而6月23日,西咸新区辖区内有89家入区企业7名高层次人才,领到了高达1.83亿元的“红包”。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以往人才认定的权限在政府,而政府认定的人才不一定符合企业需求,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政策支持,从而造成政策与发展无法完全融合的现象。
 
  此次高新区在《意见》中创新性提出,探索向头部企业下放层次人才认定权限,指导企业自主评价人才并享受相关政策。
 
  “这对人才、企业以及高新区的发展,都是好事”,一位长期在高新区工作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一次高新区通过放权,让企业在人才的认定中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可以让新版的人才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各开发区在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构建上,亦是不遗余力。
 
  “除了在人才招引、认定、奖补、服务等方面已出台多项政策,为辖区人才量身打造创新创业的体制和环境之外,我们还在在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某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的多项举措充分释放了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了各类人才向该区聚集。
 
  未来几年,要完成本次《意见》提出的各种规划和目标并非易事,完成效果如何,也待时间的验证。
 
  但是作为拥有8个开发区的西部头部都市之一,西安各开发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本次“回归”,未来各开发区更将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现区域内的产业集聚进而走向产城融合,我们也期待着开发区为西安经济带来全新的发展动力。(文/实习记者 冉旭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