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岁月峥嵘,90年沧桑巨变。
从1932年“开闸放水”到如今可灌溉146.5万亩田地,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泾惠渠迎来了他的90华诞。
脉承郑白,膏腴秦中。如今灌区1100多平方公里的平畴沃野,春来满目碧绿,夏秋万顷金黄,一片喜人的景象。
在三原县大程镇毕家沟村惠家坡记者看到,麦田黄了,一片又一片。走在田野里,麦穗一个个都弯下腰迎接你的到来,像串串金色的珍珠。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胀鼓鼓的,熟得那么欢畅。深入其中,宛若走进了无边的金色大海,一眼望不到头,时而还能嗅到麦子成熟的香气。
“这个麦颗粒饱满,一个麦子七八十粒,亩产能达到1200-1500斤,实现了粮食大丰收。”位于泾惠渠灌溉中心徐木抽水管理站站长徐宝强高兴地介绍,今年粮食增收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灌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徐宝强介绍,之前因为水源短缺,根本谈不上灌溉,农民们只能“靠天吃饭”,雨水多了,还能有个好收成;雨水少了则只能忍饥挨饿。那个时候为保证能吃饱,农民们只能种红薯等耐旱植物来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则不同,不仅麦子得以科学灌溉,条件好的可能从浇一水,增加到3-4水的浇水量,粮食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村民李振走在田间,一边用手搓着麦粒,一边笑呵呵地介绍着今年这个丰收的成果……
这一切都与泾惠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艰难岁月下的孕育
说起泾惠渠,则不能不追溯到引泾灌溉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46年,由秦王嬴政征集10万民夫,历时10年,于公元前236年的秦代,建成我国第一代引泾工程,即郑国渠。该渠建成后,灌溉了关中平原的大片土地,使之成为秦国在西北地区的大粮仓。尤其是采用含泥沙较多的泾河水灌溉,起到了改良土壤、灌水肥田的效果,对农业增长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郑国渠不仅对当时的农业和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之后各朝代对于泾水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直至今日,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价值。
随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阶段。
而泾惠渠的诞生则在一个艰苦的岁月。
1928-1930年,陕西延续遭受三年大旱,俗称“民国18年年谨”,陕西92个县尽成灾区,有饿死的、有逃亡的,还有以树皮、草根为食的,可以说饿殍遍野,惨绝人寰,这是陕西近代一场特大自然灾害,在中国以及世界上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也正是这场灾难,催生了以泾惠渠为首的“关中八惠”的兴建。
1930年,杨虎城将军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面对三年的大旱,决定为民请命,兴修水利。那个时候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开拓者”“水利泰斗”的李仪祉先生已被特邀回陕主持引泾工程,并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并在泾阳县王桥镇的社树村设立工程指挥部,进行人员调集、经费筹措等工作。
1930年的12月7日,泾惠渠的第一期工程才正式动工。由于大量采用了现代化施工技术和手段,加之前期勘测规划充分,工程进展很快。1932年6月20日,随着李仪祉先生一声“开闸放水“,滔滔泾河水从建成的拦河大坝左端的引水洞口奔流而出,似腾飞的蛟龙沿着干支渠奔向关中平原,标志着泾惠渠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灌溉农田59.02万亩,被陕西省政府定名为“泾惠渠”。
随着工程的持续不断建设,1934年,第二期工程完工,灌溉面积达64万亩,旱地变成水浇地,“泾三原,米粮仓”成了口口相传的陕西民谣。泾惠渠首开中国现代水利之先河,揭开了中国近代水利的序幕。
几代水利人的坚守
新中国成立后,揭开了引泾灌溉历史的新篇章。工程翻修、更新改造、挖潜配套,使工程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目前,由400公里的干支渠、490公里排水干支沟及3500公里斗农渠构成了渭北大地一张巨大的灌排水网。3座水库犹如镶嵌在这张大网上的三颗明珠,年调蓄水量1亿立方米以上,形成了“渠首稳流、腹地蓄水、丰存枯用、优势互补”的供水新格局。整个灌区润泽着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富平6个县区,设施灌溉面积拓展至146.5万亩,较9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
砥砺前行成绩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凝结着无数水利人的心血。
在《泾惠渠》画册中,记者被众多的历史照片所吸引,一张张的相片诉说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记录了当时的工地场景,渠首风貌以及当年无数水利人测量、运输材料、施工等场景,可喜的是还看到了当时灌区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丰收的景象,也看到了许多老一辈水利人奔波在一线的身影。
“中国现代水利的开拓者”李仪祉是陕西省蒲城县人。1909-1915年曾先后留学于德国皇家工程大学和丹泽工业大学攻读铁路和水利专业。从小目睹家乡人缺水贫瘠之苦的他,萌生出兴修水利、救民苦难的思想。1915年学成回国后兴学执教著述,亲自编写中国水利教科书,创办了三秦公学、海河工程专门学校、陕西水利专修班等学校,奠定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基石,为祖国培育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李仪祉一直致力于江河、运河研究,亲自筹划黄河、淮河、扬子江等的整治工作。1933年-1935年,黄河三次决口,李仪祉亲自组织堵口抢险,并提出了完整的治黄方略和计划,形成了完整的治黄理论体系,为祖国水利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尤其是在陕西三年大旱中,李仪祉在时局不稳、经费无着的境况下,主持引泾工程,并亲自踏勘选线,四处游说筹募资金,在杨虎城和于佑任等爱国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历经艰辛才建成了泾惠渠,开创了中国近代水利建设之先河。其后相继规划修建了泾、洛、渭、梅、沣、黑、泔、涝“关中八惠”以及其他灌区,破解了陕西粮荒问题,把千百万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解救出来,开创了陕西和我国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先河。
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一代水利大师”“水利泰斗”的李仪祉终生践行“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他的精神鼓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利人。
“我来泾惠渠60年了,原来这里的渠道高的高、低的低,总干渠与南北两个渠都是土渠,环境与现在没法比。”
如今80多岁高龄的周群生是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的退休干部,工作60年的他谈起泾惠渠的变化激动不已。周群生说,起初他们上班连自行车都没有,全靠步行。在基层跑的时候,几乎天天在户外,搞测量、挖渠道,尤其是半夜为了检查渠道是否通畅,他们配水站的工作人员要两个小时看一次水,防止发洪水时渠道决口后,把农民的土地被淹。在那个阶段,他们经常半年回不了家,住在几个人挤在一起的宿舍里。
周群生老人说,现在和过去相比,道路宽了、交通也好了,机关大楼也变得更漂亮了,灌区的基础设施和灌溉条件更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泾惠渠建成通水90周年,这是泾惠局的大喜事,我们很高兴,祝愿泾惠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办越好,为灌区人民不断的做出贡献。”
以知青身份来到泾惠渠的王淑华老人退休近多年了,在机关工作多年的她,对泾惠渠有着很深的感情。她见证了泾惠渠过去土渠的拆迁、新渠道的一次次完善,更目睹了水利人的苦。她说,水利人确实有吃苦精神,不论是老一辈的水利人还是现在的年轻人,为了守护一方百姓,他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为水利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
如今周群生、王淑华老人的后代也加入到了水利工作中,他们接过老一辈人的接力棒,续写水利事业新辉煌。
新时代的蝶变
90年的峥嵘岁月,90年硕果累累。
“泾惠渠成立到现在90周年,在这个时候,祝愿泾惠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办越好,为灌区人民不断的做出贡献。”这是在泾惠渠工作多年的老水利人的期望,满载着他们深深的情谊。
的确,90年来,泾惠渠灌区发展成了陕西省重要的粮棉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老百姓的生活由困苦到温饱、再到小康,得到了极大改善。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灌区粮食亩产由219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100公斤,累计生产粮食320亿公斤、棉花7.5亿公斤,瓜果蔬菜品质好、产量大,销往国内外。此外,灌区水力发电站累计发电8亿多千瓦时,将绿色能源源源不断输送至国家电网;利用农业灌溉富余水量,积极发展城乡供水,建成了泾阳张家山群泉、高陵湾子水厂及富平石川河生态供水等工程。
90年来,泾惠渠历经千难万险,旧貌换新颜,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世人面前。无论是如持久战般的坚守,还是如诗一般的追梦,泾惠渠人都持之以恒地在奋斗着。面向“十四五”,他们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泾惠灌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驱车离开泾惠渠的时候正当中午,火热的阳光洒在金灿灿的麦穗上闪闪夺目,收割机在旁边“拭目以待”,仿佛已按捺不住享受丰收的喜悦心情了。(文/本刊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