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西安南大街是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那光溜溜的石板路上,留下了我难以磨灭的儿时记忆。现如今,虽然青石板路面早已拆除了,但我儿时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改造后的南大街尽管宽敞气派,现代繁华,但它依然散发着挥之不去的历史韵味。 南大街是从钟楼至永宁门的一条大街。也是古都西安从钟楼向四面辐射的四条主要大街之一。它始建于隋开皇二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街道。早在1400多年前,隋文帝建造大兴城时,将隋代皇城的安上门建在了如今大南门的位置之上。这条街也因之得名为安上门大街。这个街名一直延用到宋元时期。宋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称安上。”元代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中称“寇莱公祠在安上街。”元代的李好文也在《奉元城图》中绘制了安上门的图样。这些便是明证。其名延用了近八百年之后,直至明朝初年,重修西安府城墙时,在此改筑了大南门。明太祖朱元璋钦定大南门为永宁门,取南方永宁平安,无火灾战祸之意。从此以后,便将之改称为了南门大街。民国初年改称为南大街。1966年,“文革”时期将南大街改名为反修路,取反帝反修之意。数年后的1972年,又恢复了南大街之名直至今日。
千百年来,这条青石板路虽几经修葺,不断拓宽,但仍摆脱不了它狭窄破败的旧面貌。最早的传说是,清代有位晁姓富翁,为清政府捐赠巨资,从终南山间采来石条,用以铺设南大街等道路的路面,以求捐得一官半职。《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载:“民国初年张凤翔为陕西督都时,将各大街的石条路翻修过一次,全铺成了斜纹的石条路。” “1932年,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时,又将南大街拓宽了一些。”当年,又因南大街和东西木头市十字的石条路面坑洼不平,大雨过后长年积水,路人行走十分不便。虽经几次修补,但始终没有解决积水问题。所以,这段路一度也被称为滴水河十字。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南大街街面很窄,常见路两边行道树之间拉根长绳,挂着跨街的宣传标语。偶遇两辆卡车在这里迎面会车,也须小心翼翼才能通过。当时路面铺的是青石板,时断时续,间有沙石路面。因铺路的青石板寛窄长短不一,不足处镶补着短石条和方石块儿。所以路面凸凹不平,过往车辆不得不缓慢行驶,走起来颠颠簸簸,摇摇晃晃。经长年累月的车碾马踏,青石板被磨挲的光溜溜的,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网友石门一峰,在《记忆中的西安老城》中说,“1972年我还不到二十岁,从旬邑第一次进西安城。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新鲜事儿。那时的南大街不像现在这样宽敞,窄窄的。仅能容下迎面的两辆汽车各自开过。南大街的商铺跟西大街差不多,都是建在石头台阶上。临街的一面也是用铺板代墙,白天卸下来,晚上装上去。路面都是用整齐的条石铺成,马拉着送水的车子在街道上呱嗒呱嗒的走着。”他的记忆和留在我心中的模样一般无二。同时,他的说法也在多位久居城南的老人中得到了印证。
儿时,我常常行走在这条光溜溜的石板路上。当年,我父亲在西安公路学院工作,每天上下班必从南大街路过。那时,但凡车辆行人,都径直从南门城门洞出入。一位王姓八旬老人说,他解放初在位于菊花园的西安菊林中学就读,常年食宿在学校。所以经常到大南门散步休憩。他清楚的记得,当年进城出城要经过两道城门拱洞。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依稀记得,当年瓮城里开有两家店铺,散落着几户民宅。我时常在傍晚时分,穿过大南门的两重城门洞,坐在南门外的大石墩上,向南张望,等待着我父亲下班归来。为的是能顺道坐在他自行车的后衣架上,一路上享受行驶在青石板路上那份咯噔咯噔的颠簸感觉。
有一次,我花五分钱在南大街路东的庆丰食品店买了一块儿麻饼,小心翼翼的捧在手中。不料过马路时,从北边开过来一辆大卡车。那时汽车很少,人们都害怕汽车,遇到有车来就早早的躲开了。我见有车开过来,就急忙往马路对面跑,不料一不小心,被坑洼不平的石板路绊了个踉跄。人虽没有摔倒,但手里的麻饼却被甩出去了老远。幸亏当时的点心都瓷实,麻饼只是摔成了几瓣。我仔细的一一捡起来,装在了兜里。其中有一小块儿掉在了快车道的石板缝隙里,我冒着被车撞的危险,用手把它抠了出来,吹了吹便放到了嘴里。
那时我心中的一个疑惑是,为什么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唯数南大街最短?后来听父辈们讲,城南有座大儒董仲舒的墓。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人们凡是从此路过,无不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就连皇帝佬儿打这里经过,也得远离数丈便下马步行。因之,这儿便叫“下马陵”了。但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为秦王统管关中时,他推崇武治,贬弃儒家。所以执意要把董仲舒的墓“赶出”墙外。遂在整修城垣时,数次将南城墙收缩北移。但神奇的是,却始终没能将董仲舒墓隔在城墙之外。因此,南大街较之其它三条大街为短。儿时懵懂,未辩真伪。但至今我仍向外人延用此说。
那时,孩童眼里天地新,对什么都感兴趣。沿街的很多店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最清楚的是坐落在南大街路西的大光明电影院。该影院不知何故,深凹进街面约四十米许,在大门前裸露的土地上,设有南北两个自行车存放处。我在这家影院看过多场电影。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部儿童动画片儿。影片的主题歌中唱到:“小河流过我门前,我请小河玩一玩,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浇田。”
对我充满诱惑力的当属南大街第一百货商店了。它简称“南一” 。这是间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 。一层卸下门板便是大玻璃门窗的门市了。第二层是只有木格窗户的小阁楼。房顶是用两出水的青瓦铺就。店面里日用百货、布疋鞋帽和文化用品一应俱全。我常常隔着玻璃柜台一一看过。其中,唯对一双双球鞋艳羡不已,整天做着穿上新球鞋,在小朋友面前炫耀的好梦。南大街北段路东的降子巷也很有意思,也有人称它为糨子巷的。巷中修理钢笔,修鞋钉掌,缝补衣服和修锁刻章的小摊排成两行,从早到晚工具的敲打声叮叮当当,来来往往的顾客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的市井景象。
令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这条石板路路东的东木头市正月里的灯笼集市。每年过了正月初五,东木头市的花灯市场就渐渐的红火了起来。从四村八乡聚拢来的贩灯人,沿街一溜儿挂起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形形色色的花卉灯,有方方圆圆的大红灯,有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灯,有能自动转动的玲珑走马灯,还有玻璃灯、人物灯和能自动飞升的祭天灯等等。入夜五色缤纷,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我父亲花一毛五分钱,给我买了一个大红圆灯笼,配了两根小拇指粗细的蜡烛。晚饭后,小朋友们各自挑着自己的灯笼,聚拢在一起,嘴里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个个兴高采烈,十分惬意。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要说这条青石板路的彻底改造,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儿。据《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载:“今年(1981)上半年,拓宽改造南大街的工作已经开始。” 新浪博客在《记忆八十年代的西安》一文中说:“南大街拓宽工程1984年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南大街昔日道路狭窄,破败不堪的面貌。”改造后的南大街全长780米,路宽60余米。沿街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街两行簇新的高楼林立,大型的商场相接,呈现出一派现代商业街的繁华景象。如今,身着时装的年轻人漫步在这条大街上,怎么也想象不到往日那条青石板路的陈旧模样。
俱往矣!远去的那条光溜溜的石板路,带走了一辈人的记忆,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巨变,也映衬出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文/王凯利)
作者:王凯利,现为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参事室)文史研究员。曾著有反映“三线”学生连生活的专著《群山莽莽》,被改编为广播小说《山魂》。短篇小说《大老憨与小破鞋》获陕西省小说散文竞赛乙等奖;歌曲《绿色之歌》曾一度为广州轻音乐团演奏的主题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