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价值是永恒的

2022-06-22 09:56:1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农村工业化绝不是要消灭农业、城镇化不是要消灭乡村
 
  多年来,有人只讲“农村城镇化”,只讲“农民进城”,特别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一些地方提出了“农村社区化”的口号,照搬城镇模式、搞缩小版城镇,搞“去乡村化”,给人的印象,似乎今后农村将现不再有乡村,村庄都会消失。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和做法,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必须认识到,农村工业化绝不是要消灭农业,农村城镇化不是要化掉村庄,城乡发展一体化也不是化掉农民,而是要让农业在工业的反哺下、农村在城市的支持下进入现代文明,让农民过上与市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即使工业化城镇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城镇人口达到70%,乡村人口只占30%,农民也还有4—5亿的人口,相当于世界上一个大国的人口。有农民在,就有乡村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乡村中国,在这一阶段,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占国家的绝大多数;第二阶段是城镇中国,国民经济变成以工业为主,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目前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城乡中国阶段,即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农业占比还会下降,乡村人口还会减少,但农业和乡村还会永远存在,不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乡村在,农民就在;农民在,农业就在;农业在,农业所承载生态文明就在,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农业从工业而来,城市由乡村而来,市民由农民而来,不管将来人类文明和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什么程度,农业、乡村和农民绝不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无论是搞工业化、城镇化,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都不能把乡村视作城市的附庸,不能以为农民离开了农村,农民进了城,农村问题就自动解决了。未来的城乡,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村庄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传统家园,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崭新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但也有一些村庄,逐渐变得衰落、荒芜,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在这飞速变革的时代,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村庄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勃发的根源所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村庄,村庄文化怎么保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进程中,村庄始终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人们记住乡愁的永恒精神家园。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软实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有村庄在,就有农民在,乡村和农业所承载的生态文明才是生动的、是活态的、是有生命的。
 
  乡村撤并应该是发展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为的结果。目前,现代乡村社会正在经历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乡村形态格局正处在大演化大调整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村自身的不断发展,今后肯定还会不少村庄消失或被撤并,但这种撤并必须是顺势而为的有序撤并,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撤并,绝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刮风。撤那个村庄,保留那个村庄,那个村庄是中心村要作为建设重点,依据是县域乡村布局规划。
 
  乡村的生态价值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过去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乡村就是搞农业的地方,是发展种植业、生产粮食等农产品的地方。随着时代发展,乡村价值要重新审视。现在的乡村与城市相比,乡村已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具有不可比拟的生态价值,同时又是基础产业的依托、生态宜居的空间、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乡村优美环境、绿水青山、良好生态成为稀缺资源,在乡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继续存在的同时,其生态价值日益凸显。城镇愈发展、愈繁荣,集中的人口愈多,由此产生各种城市病愈严重,乡村的生态价值愈是重要。乡村持续提供清新空气、恬静风光、舒适生活的价值将进一步彰显。
 
  乡村新的价值正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适应城乡居民需求新变化,以乡村生态价值为基础的新业态蓬勃兴起,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创新,为农村创新创业开辟了新天地,为农民就业增收打开了新空间。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正在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要抓住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兴起的机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大力发展以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2012-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2015-2017年乡村旅游人数占国内游人数比重超过50%,2018年达到30亿人,占国内旅游人数的48.39%。2019年上半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15.1亿人,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农民吃上了乡村旅游饭,实际上是吃上了生态饭。如果没有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美丽乡村一定要有田园风光
 
  农村与城镇,除了在形态上的差别外,更主要的是具有功能上的区别。城镇的主要功能是聚集人口和财富,形成地域、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心;农村的功能则主要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保护生态。城乡之间不同的功能,决定了城乡之间在建设定位上的根本区别,决定了农村必须保留田园风光。田园风光是与农业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旅游观光农业的定义为“在乡村开展旅游,田园风光是观光农业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这就是说,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业的基础。没有田园风光,就不会有乡村旅游。但在以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地方却盲目地学习照搬城市,认为城市一切都好,认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乡村化为城市,结果把农村搞得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土不洋、不伦不类,千村一面,多花钱不说,还对城里人失去了吸引力,自断财路。这种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乡村田园风光、破坏乡村特色、破坏乡村文化的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最大危害。
 
  城乡有别有差异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才能持久
 
  美丽乡村建成后,实现乡村振兴后,城乡一体化之后,城还是城,乡还是乡,城乡要有别,要有差异,这样城乡的互动才有动力和吸引力,城乡之间的交流才能持久。否则,农村发展就成为一大败笔。那样的城乡一体化,还不如不化的好。
 
  农耕文明就只能在农村,而不可能在城市。因此,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就要有乡村的感觉,到了乡村,给人的第一感觉,这就是乡村,这里与城市就是不一样!这里有城市没有的山山水水和田园风光,这里有城市没有的新鲜空气,这里有城市没有的承载着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农房民舍,这里有城市没有的新鲜的粮食、蔬菜和真正有机的农产品。到了这里,人们不由得就会忘记一切烦恼,贪婪的呼吸;到了这里,人们不由得就要放开肚皮,忘记了“七八分”饱的养生名言。
 
  假如城市乡村都一样了,没有差别了,在城市是水泥森林,到农村还是森林水泥;在城市是污染空气,到农村还是空气污染;在城市是躁音,到农村还是躁音。你把乡村与城市搞得一个样了,那还会有市民到乡村去放松休闲吗?怎么去打 “乡情牌”“乡愁牌”?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产业还怎么发展?城里人不来了,你投资建的农家乐、民宿去赚谁的钱?这不是在断自己的财路吗!
 
  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很大程度上看房子。农村的房子,应该是外观乡土化,内部现代化。外观乡土化,就是农村的房子要有农村特点,要尽可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要有放农具、农机和粮食的地方,要与农村外部环境相适应,要有民俗的特点;内部现代化,是说你只要有钱,城里人能装修到什么程度,你也可以到什么程度。需要强调的是,对农民建房风貌也要加强管控。今后农民建房也要有设计,设计好还要经过审批,看你是否符合村庄规划,风貌是否一致。
 
  城里人为什么要到乡村去休闲旅游?最早的城里人都是从农村去的。在城市未患病时,人们认为城市好,都往城里挤,当城市病愈演愈烈时,人越多,车越堵,楼越高,空气污染越厉害,人们才发现,原来乡村最宜居。所以,在已经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逆城市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由大城市搬到了小城镇或乡村居住。在我国,现在城里人一到周未和黄金周,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像疯了一样”逃离城市,往农村跑,“逆城市化”现象在我国已经提前出现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城市虽然比农村先进、比农村繁华,但城市并不是一切都好,乡村比城市更宜居。因为乡村有城市无法竞争的生态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基本消失后,虽然乡村的还不如城市繁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会有一些差距,农民的收入也不可能与市民一样多,但考虑到农民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吃的最新鲜的粮食和蔬菜,享受的是田园风光,所以,农民综合生活质量比市民还要高。
 
  乡村振兴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持乡村文明特色,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不能简单盲目套用城镇化建设的做法,更不能把新农村都建成高楼大厦。各地村庄形态各异,资源禀赋、历史人文、产业生态乃至生活习俗丰富多彩,独有的文化习俗、历史记忆,独特的建筑景观、山水风貌,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点和天然优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村制宜,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留住乡村的“形”,全力恢复乡村的历史质感、保护乡村原有风貌,更要注重留住乡村的“魂”,留住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传统。一方面,有形的乡土文化要留住,使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建设性破坏。保护好每一座祠堂、保护每一棵古木使乡愁有寄托之所。另一方面,活态的乡村文化要传承,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精神。要注重活态保护、活态利用、活态发展。
 
  (文/郑梦熊   作者系陕西省人民政府原参事、陕西省委农工办原主任,现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组组长、陕西省村社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