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山青走陕北

2022-06-22 09:44:4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从西安出发,驱车向北在包茂高速上一路驰骋,两个小时就到黄陵县——进入陕北地界。而此时,车窗外的风景骤然一变。天还是蓝盈盈的天,朵朵白云飘上山巅;关中平原一望无垠的麦田退出眼帘,公路两边,绿树成荫,山峦之间,满眼碧绿。向远处望去,山坡上芳草茵茵,一片浅绿色;山沟里树木葱茏,一片墨绿;不仅仅是浅绿与墨绿相间,不时闪现一片白色或粉红色的花丛,那是盛开的杜梨花和怒放的桃花。彷佛绵长美丽的锦缎,一路铺向陕北。又像连绵的青山绿水画卷,一路展往陕北。
 
  再向北飞驰一个小时,这美丽的“锦缎”就铺向革命圣地延安;若再向北驰骋,于美景变化中,三四个小时就会来到塞上名城榆林。若果你有20年没去过延安、榆林,你会为陕北的巨大变化而诧异。
 
  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
 
  若果你从没有来过黄土高原,也许你对于陕北的理解就像《黄土高坡》歌曲渲染的那幅景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沙尘弥漫,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青草绿树,能看到的当地朋友,也是灰头土脸……《黄土高坡》的流行,让国人对于黄土高原上的陕北,误读了30多年。如今,你到陕北来,不论是驱车高速公路,还是坐上火车飞驰,窗外的蓝天白云、青草绿树会颠覆你对于陕北的传统印象,过往认知。
 
  2021年,延安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5天,超额完成省考318天的年度目标,PM2.5浓度从2020年的32微克/立方米改善到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再次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
 
  2021年,榆林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3天,连续两年成为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城市。其中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1,同比改善9.5%;PM2.5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1.2%,改善幅度居陕西全省第一。
 
  要知道,去年我国北方遭受了10次大范围沙尘天气,造成25天污染。在10次大范围沙尘过境的情况下,延安、榆林仍分别有325天、313天空气优良。站在蓝天白云下,延安人骄傲地称之为“圣地蓝”,榆林人自豪地称其为“塞上蓝”。
 
  据了解,延安市近年来在深入实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的同时,逐步推行热源并网、清洁取暖等工作,成功入围2021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名单。榆林市也始终坚持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强市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进,科学精准施策,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陕北是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也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储藏量巨大。20多年前,能源开发初期也有过粗放开发,污染环境的经历,一些县域的焦炭生产中随意排放废气,烟雾缭绕,终年难见天日。甚至多次被国家环保部门点名批评、警告、督办……
 
  “圣地蓝”“塞上蓝”的恢复,得益于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得益于陕北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油气化工等四大产业链,更得益于延安、榆林两市花大力气,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
 
  据统计,为全面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榆林市近年累计投入1.8亿元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管控平台,已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87座、污染源高空瞭望点315个,监测范围延伸至乡镇和重点工业园区,实现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24小时无死角实时监控。监控一旦发现污染问题,可通过网格化运行系统及时将任务下达至乡镇、街办和村一级,并向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移交执法任务,确保污染问题及时处置到位。
 
  通过实时、精准追溯污染来源,对大气污染源进行精准管控。先进技术的支撑,推动榆林大气污染防治能力跻身西部地区前列。
 
  “圣地蓝”“塞上蓝”的恢复,还得益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风光无限”的新能源产业,正成为陕北最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走进位于黄龙县界头庙镇的黄龙风电场,只见群山绵延,巨大的白色风车屹立山巅,桨叶随风转动,蔚为壮观。
 
  近年来,没有能源工业基础的黄龙县依托高山丰富的风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风电产业。目前,已建成并网风能项目7个,总装机规模300MW,正常年份可为县财政每年带来2100万元的收入。据介绍,黄龙风电场分两期建设,项目共有50台风机,总装机容量100兆瓦。一期项目于2015年10月11日并网发电,二期项目于2017年9月28日并网发电,两期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每年上网电量约为2亿度,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6.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
 
  在子长市李家岔镇,在沟壑纵横、地势绵延起伏的山坡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与蓝天白云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里是华能子长李家岔100兆瓦风电项目,共有32台风力发电机组。”子长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郝祥祥告诉记者,该项目于2019年6月25日开工建设,2020年12月18日并网发电。
 
  这样的风景,在延安、榆林两地随处可见;这样的项目,还在陕北大地不断落地、开工建设。
 
  沿着包茂高速向北,随处可见的还有漫山遍野的光伏发电设备,一排排蓝色硅板连成大片,覆盖山头山坳,布置在莽莽青山中。
 
  榆林市也坚持推进节能减碳和绿色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早见成效。据国网榆林供电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榆林累计建成新能源装机1340万千瓦,其中风电731.5万千瓦、光伏发电608.5万千瓦,2021年累计发电207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
 
  新能源不仅给陕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带来了非常好的生态效益。
 
  新能源,为陕北的天更蓝,增色很多。
 
  莽莽山峦上,绿树成荫
 
  四月的塞外大地,万物勃发,生机盎然。走进乡村田野,只见桃花杏花开,春耕植绿忙。四月的陕北高原,树成荫、木成林,天蓝山青。目之所及,郁郁葱葱,皆为风景。
 
  曾经的陕北秃山,如今变绿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公里。
 
  1998年,在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下,吴起县率先进行“退耕还林”工作试点。1999年起,延安市推行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舍饲养畜等退耕还林工程措施,推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随后的几年中,陕北25个县区先后被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区),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全面展开。
 
  “退耕还林是陕西生态重建的关键一招。卫星图像上,在黄土高原的心脏地带,绿得最快的是延安,绿得最深的是延安,黄土高原的‘绿芯’在延安,‘延安绿’就是退耕还林的最高奖赏。”延安生态环境院专家刘广全说。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20多年退耕还林,延安城乡巨变,让贺敬之《回延安》的美好诗句变成了现实。
 
  截至2021年,延安市累计为1077.5万亩山川披上了绿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占陕西省退耕面积的26.7%,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48.07%,较1997年增加近15个百分点。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的持续实施,也让陕北生态环境实现“由黄到绿”的转变。
 
  《黄土高坡》描绘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上最为浓厚的一抹绿色,这里有黄土高原稀有的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20多年的禁伐和坚持不懈的保护,让子午岭植被茂密,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5.86%。随着人类活动的减少和森林植被的增加,野生豹种群在延安等传统栖息地逐渐恢复。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冯利民带领的研究团队测算,子午岭林区的豹种群数量为110只左右,是迄今我国已知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野生豹区域种群。
 
  “长期定位监测显示,该区域豹的种群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2.4只,种群数量达到110只左右。”冯利民说,豹作为食物链顶端捕食者,它的种群恢复涉及动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甚至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公里,黄龙山、乔山、子午岭已经是一片墨绿,“榆林绿”由浅向深持续稳步挺进。
 
  2021年,榆林市以“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为契机,全年完成造林种草107.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1.3万亩、飞播造林8万亩、封山育林10.8万亩、退化林修复1.7万亩、森林抚育12.2万亩、种草改良13.6万亩,全市林业年产值达到108亿元。
 
  2022年,是榆林实施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的起步之年。榆林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及种草任务10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0万株,建设生态振兴示范点20个、森林村庄50个、美丽乡村50个,实施低产经济林改造4万亩,推动生态版图从“浅绿”走向“深绿”。
 
  清明节前后,正是陕北植树的最佳时间。记者在榆林城乡各地,处处可见植树造林的火热场景。据统计,截至4月底,榆林市共完成营造林任务49.15万亩,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205个重点项目已开工152个;49个环榆森林村庄正在建设中。
 
  从2000年的“半黄半绿”到2009年的“一片碧绿”,再到如今的“大片深绿”,绿色在陕北版图上逐渐加深。
 
  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是乡亲们的绿水青山,也是乡亲们的金山银山。今天的陕北大地,林果业发展成效日益显著,“洛川苹果”已经享誉全球,延安苹果、延川红枣、黄龙核桃、宜川花椒等特色品牌正为更多人所熟知。
 
  由“浅绿”向“深绿”迈进,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不仅亮出绿色“新颜值”,还晒出“致富图”,铺陈出天蓝、山绿、景美、宜居、人富的新画卷。
 
  四月春耕忙,陕北处处江南景
 
  春风暖,春耕忙。明媚的春光下,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正在陕北高原徐徐展开,片片“绿色”点染了希望的田野。
 
  革命战争年代,南泥湾因三五九旅开荒生产而闻名遐迩,直罗镇以直罗大捷而声名远播。如今,南泥湾和直罗镇却因生产优质水稻,而再一次被人们称为“陕北的好江南”。
 
  四月下旬,在南泥湾的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业展示区育秧大棚内,春天播种下的种子破土而出,满眼绿。
 
  在育秧大棚和水田地里,随处可见身着北大荒字样工作服的员工,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南泥湾的土地上谱写“陕北江南”新篇。
 
  据了解,早在2019年,绥滨农场就与南泥湾开发区达成合作意向,示范种植水稻400亩。因为当地水稻种植基础条件差,面对诸多困难,绥滨农场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因地制宜坚持“标准为首,示范为先”,制定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先进农技措施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因地试验“三并重”的水稻生产计划,2020、2021两年实现水稻亩产600公斤的可喜成果。
 
  南泥湾镇农民刘金龙说,“这几年跟着‘北大荒’种水稻真没白学,技术学会了,产量也提高了,管理技术也学会了,我们以前种水稻就是每亩800-900斤,现在每亩1200多斤,比我们以前能多300多斤产量”。言语之中,尽是对于丰收美景的喜悦之情。
 
  “五一”前后,直罗镇水稻育秧基地,秧棚内绿油油的秧苗长势更加喜人。
 
  子午岭下的山峪之间,流淌着静谧清澈的葫芦河。富县直罗、张家湾两镇的大片耕地就在葫芦河岸边,水稻种植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素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誉。在干旱的陕北,这里却水资源丰富,到处是肥沃的“绵沙土”,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但是1996年的一场洪灾,严重损坏了稻田和灌溉渠系,加之水稻品种老化、连年“谷贱伤农”,致使水稻种植面积一度降至500亩左右。
 
  近年来,富县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理出数以万亩的连片稻田。春天,一块块平整如镜、波光粼粼的万亩稻田呈现在葫芦河畔。秋天,稻香满川,阡陌有序的万亩金色画卷便在眼前铺开。
 
  直罗镇在打造“直罗战役纪念园”旅游景区的同时,成功开发了以胡家坡为核心区的“万亩稻田田园综合体”旅游项目,让子午岭的青山绿水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胡家坡村于2018年获得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称号,直罗镇也于2019年获得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荣誉。
 
  再一路向北,到无定河中游,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横山区,也能看到“江南”美景。5月初的横山,一排排秧苗整齐地立在水田里,一幅无定河稻田优美如画的景观。
 
  1978年以前,水稻种植零星分布在横山区的雷龙湾、波罗、响水、党岔、白界等乡镇,亩产仅有150至300斤。直到2012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也不足4000亩,亩产也不过400-600斤之间。此后几年,横山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水稻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到2018年,全区现代化、规模化水稻种植达5.3万亩,一跃成为陕北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区。
 
  毛乌素沙漠南缘,也赢得“塞上江南”的美誉。天蓝山绿水清澈,陕北处处江南景。(文/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