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西安城墙以内的“老城区”,保留有众多隋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时期的各类胜迹、遗址,传承着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根脉,代表着城市特色与气质,是当前“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应着重关注的对象。笔者长期以“后都城时代”西安历史地理、城市史为重点研究领域,多年来亦坚持带领学生对西安“老城区”各类旧迹、遗址进行过较为系统地考察,以下着重就“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浅见。
从整体性、系统性角度认识和评价“老城区”中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城市空间传承发展的角度而言,现今西安城墙以内的“老城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虽然从隋唐长安的皇城、宋京兆府城、元奉元路城,一直到明清民国时期的西安城,城市地位有升降,城区范围有盈缩,城市功能多有变化,人口亦有增减,但基本城址始终得以传承,众多历史文化胜迹、基址在各个历史时期延续利用,成为不同类型城市人口与社会群体的活动场所和空间。西安“老城区”长达1400余年的持续发展过程促进了不同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分布,这一特征为现今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思路。
在西安“老城区”约1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众多历史文化胜迹、遗址散布其中,如城墙、钟鼓楼、皇族府邸、传统民居、贡院考院、书院学堂、寺庙祠宇等,其星散分布看似毫无规律,实则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历时性等角度来看,则呈现出“散而有序”的特点。这种“有序”一方面是指自隋唐以来不同时期的各类胜迹、遗址有着较为明确的起建时间和先后承继关系,如含光门城墙博物馆中展现的隋唐以来历代城墙维修的断面,就反映了历代官府与民间社会不断修筑城墙的持续努力,另一方面是指在城市社会演进过程中逐步兴起、发展的各类单体建筑、建筑群落及功能区之间具有“规律性”的内在联系,能够藉以反映不同时代城市生活的多元面貌,如从传统时代文化教育、选才育人的角度而言,“老城区”的关中书院、陕西贡院与郊区的慈恩寺、荐福寺之间,就有着“学校育人-乡试考场-雁塔题名”的功能联系,同属明清时期西安文教兴盛的见证之地。
在14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安“老城区”中的历史文化胜迹不仅具有“散而有序”的特征,就单一建筑群落或功能区而言,亦具有“历时长久”的特点,即城内同一区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面貌,具有迥然相异的职能作用。从长时段角度来看,这类区域就逐渐积淀了不同时代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信息,成为系统了解城市发展变迁的一扇扇窗口。以笔者进行过专门探讨的“南院”(现为碑林区委、区政府驻地)为例,这一区域先后曾设置或兴建有唐太府寺、元录事司、明代永寿郡王府、正学书院、清代川陕总督署、康熙皇帝行宫、陕西巡抚衙署、民国时期陕西省议会、陕西图书馆、西安民众教育馆、陕西广播电台等不同时代的机构、设施,并非单一时代的单一文物或建筑,而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海绵式”的城市空间,在进行保护和利用时尤应注意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倡导“亮宝”意识,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历史文化遗产从本质上讲属于历史时期的先辈遗留下来的社会公共财富,全社会都应加以关注和爱护,同时相关管理机构或保护单位也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观赏、教育和研究价值,让社会大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为之赋予勃勃生机。
西安“老城区”中不乏敞开大门、欢迎游人和市民进入其中观览、休闲的历史文化遗址、场所,既展示了古都西安深厚辉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让游人与市民不经意间受到了历史文化熏陶,发挥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增加了西安的美誉度。不过,也应注意到,受制于相关机构管理者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作用的认知及其内部规定,西安“老城区”中仍有一部分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历史意义的祠墓、书院、衙署、府邸、民居等文物及文化区域被“圈围”起来,并不对外开放,社会大众更多只能是“望门兴叹”。典型者如和平门内下马陵的“董仲舒墓”,其中有明代移建的董子祠、墓以及多通史料价值极高的纪事碑。尽管“董仲舒墓”外立有“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碑,实则被某单位“视如己出”,连本地学者考察碑刻都被禁止入内,且将多通纪事碑相互叠压放置,有效保护无从谈起。这种对文物、遗址的“过度看守”,既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更是违背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社会财富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忽略了“全民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目的。
在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方面,应当倡导“亮宝”意识,鼓励相关管理机构、单位采取切实措施,能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貌呈现给西安市民与往来游客,毕竟将历史文化遗产“圈围”起来并不等同于有效地保护,而仅仅只是机械地管理。将深藏不露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出来,既能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助力文物保护,又能提升该区域历史文化价值,展示城市历史内涵与文化风貌,何乐而不为?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研究,注重历史文化遗产标识建设
一般而言,要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基础工作之一便是多角度挖掘文物与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系统整理相关传世文献、考古资料与口述史料,开展阐释和分析工作。西安“老城区”现存的各类历史文化胜迹、遗址,其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等仍具有进一步挖掘的巨大空间。例如,近年来笔者带领团队大量利用以往未曾受到重视的清代城工奏折档案,系统探讨了西安城墙的修筑过程与变迁历史,获得诸多崭新认识,为西安城墙今后的修复、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支撑。
在深入整理、研究西安“老城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信息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遗产标识的建设力度,以树立碑石、标志牌、雕塑、张贴二维码、绘制路线图等各类方式,详实地介绍各类胜迹、遗址的“前世今生”,注重标明相关文物、遗址、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意识地推荐特色考察线路,例如老城区的革命文物线路(新城黄楼-革命公园-八路军办事处-西京招待所-止园-张学良公馆)、文化教育线路(董仲舒墓-关中书院-陕西贡院-慈恩寺-荐福寺)、衙署线路(南院-北院)、道教宫观线路(湘子庙-都城隍庙-东岳庙-八仙庵)、八大清真寺线路、天主教线路(南堂-北堂)等,以便引导游人、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关联探访和考察,加深对西安“老城区”历史脉络的感知与理解。(史红帅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