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打造中国种业“硅谷”

2022-06-22 09:47:5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为了进一步打造中国种业硅谷,根据陕西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要求,以康振生院士领衔的“加强种业创新工程”课题组,以半年时间,先后深入省内外一些科研院所、示范基地、种子企业和农村一线,进行了认真考察和深入调研。
  
  陕西种业科学家为全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陕西几代著名育种专家创造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在赵洪璋、李振声、原芜洲、刘荫武、邱怀、林季周、宁锟、李殿荣、王鸣、王辉等几代育种专家的带领下,杨凌种业曾创造了数十项全国第一、世界领先的优异成绩,为全国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保持全国小麦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和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系列等优良品种都出自杨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六次更新换代中,杨凌品种主导四次。育成的陕单系列玉米长期担当我省主栽品种,在榆林曾连续多年创造全国玉米高产记录。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二号”,以“秦油”系列为代表的杂交油菜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选育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及系列关键技术,推动我省逐步形成千亿羊乳产业。对秦川牛的改良,极大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秦冠”等苹果优良品种和系列关键技术,支撑黄土高原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苹果产业基地和世界重要的优质苹果产区。选育的西瓜新品种“西农8号”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西瓜主导品种。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我国育种科研高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省育种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1997年7月杨凌成为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农科院等7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来,杨凌的育种科研力量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先后建成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省家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苹果重点实验室等32个国家和省部级育种研究基地。西农大还在黄淮麦区及哈萨克斯坦等建成了25个小麦试验点及11个玉米、小杂粮试验站,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育种工作发展。
  
  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有力推动了陕西农业发展。目前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小麦全部为国产品种,省内品种占80%;玉米99%为国产品种,省内占40%;油菜100%为国产品种,省内占70%;蔬菜国产品种占87%,以省外为主;果业以省内品种为主,90%的苹果、60%的猕猴桃使用省内品种。近年来,省科技厅成立了小麦、玉米、油菜等3个育种协作组;省种子工作总站牵头成立了小麦、玉米、油菜等新品种选育、示范、生产一体化的育种联合体;西农大采取“学校+企业(示范园)+农户”的推广模式,走出了一条优良品种繁育、推广的新路子。全省现有粮食作物种子生产企业93家,年生产种子4.2亿公斤,能满足省内需求(10.8亿公斤)的40%。有果树种苗生产企业375家,年出苗1亿株左右,在满足省内自足后还有调出。
  
  杨凌示范区成立20多年来,始终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依托西农大旱区农业高科优势,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经验、新模式,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产业链、农科培训等“六种推广模式”,打通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在全国建成350个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辐射示范上亿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推广效益达1910亿元。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余项,在全国各地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18个,年示范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推广效益达230亿元。“杨凌农高会”已连续举办28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展会,大批育种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省内外,数亿农民从中受益。
  
  南繁基地建设和西农大种质资源库助力陕西种业发展。陕西省在海南的良种繁育基地,现有实验用地600多亩,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用地200多亩(包括西农大实验用地80多亩)、企业实验用地300多亩。长期租地繁育和有固定实验场地的单位共40多家,有长期固定和短期科研人员200多人,主要开展玉米、小麦、大豆、谷子、西瓜等农作物加代繁殖。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西农大种质资源库于2016年建成投入运行,有效使用面积518.9平方米,目前保存农作物、园艺作物、各类植物及微生物等种质资源55800余份,有效地支撑了全省的育种工作。
  
  市级科研院所和一些种业龙头企业为良种繁育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宝鸡市农科院的小麦和辣椒育种、咸阳市农科院的玉米和经济作物育种、榆林市农科院的小杂粮和马铃薯育种等都很有特色。新进驻杨凌的先正达(中国)已投资5000万美元,建立杨凌玉米试验研发基地,正与西农大进行产学研合作,其研发水平世界领先。大唐种业、杨凌良科等企业的育种科研居于国内先进水平,陕西大地种业集团、九丰公司、伟隆种业等成为陕西种子行业的龙头企业。汉中的杂交油菜制种量一度达到全国的70%以上;以杨凌为中心的蔬菜、苗木制种已形成规模,洋葱、设施番茄的制种量达到全国的30%。特别是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成为陕西省种业创新的旗舰和新的希望所在。
  
  陕西种业发展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省部共建作用尚不到位。杨凌示范区有与国家22个部委共建的体制和资源优势,但近几年协调争取部委支持不够,主动汇报联系较少,谋划种业育繁推重大创新平台、重大课题、重大项目共建、共研、共创明显不足。
  
  种业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加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布局,抢占育种科技制高点。而陕西省还没有现代生物育种平台建设计划。与先进省份相比,存在缺少国家级平台,缺乏与国家部委共建合作项目,而已有省级平台装备水平低、运行效率不高、资金缺口大等突出问题。
  
  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发展缓慢。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育种技术和育种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国际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而陕西种业仍处于2.0到3.0的过渡期,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不足,前沿研究不够,低水平重复多,系统性较差。
  
  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实力较弱。全省缺乏像山东登海那样的科技创新型种业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存在着“散乱小低”的问题。小麦、油菜在甘肃和青海还没有稳定的“夏繁”基地,影响育种效率。大部分种业企业缺资源、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导致企业发展缓慢。省级财政每年投入现代种业发展资金仅5000万元,且用途较多,实际用于科研的不到2000万元。全省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2000万元,仅占营业总额的2.9%。随着省农科院的合并和各市县国有种子公司(站)在改制中大部分撤销、合并、分流,全省从事种业工作人数大幅减少。目前全国资产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近400家(10亿以上31家),而陕西仅有2家(资产最大为1.2亿元,不含新组建的杨凌秦丰种业3.6亿元);全省种业企业种子销售总额6.7亿元,只占全国(807亿)的0.83%。一些良种无法满足省内生产需求。
  
  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情况有很大差距。陕西是作物种质资源大省,但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与先进省份相比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没有省级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搜集保护不力,有的散落在各处,有的在年龄较大无人接续的科研人员手中,有些已濒临灭绝;种质资源研究、评价缺失,利用效率低。专门从事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的从业人数少;种质资源研究团队缺乏专项经费支持。有的科研人员说:“现在的种质资源和材料决定了十年二十年后的研究水平。无资源无材料,科研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种子作物育种与先进省份差距正在逐步拉大。2016年至2020年,通过国审小麦品种陕西共11个,山东24个,河南92个;玉米品种通过囯审陕西共9个、山东145个、河南253个。
  
  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陕西省粮食生产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除稻谷和油菜外,小麦、玉米、大豆等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同属黄淮产区的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其因素固然很多,但与育繁推也有一定关系。
  
  依托杨凌示范区加快种业科技创新,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当前世界种业革命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国家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寄予厚望,陕西特别是杨凌种业科研弯道超车、高速发展,加快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时不我待。
  
  一、把杨凌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旱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全力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在种业创新中,要建立优势互补的“区校融合、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利用好省部、省内共建优势,争取一批国家种业创新平台和重大种子创新项目在杨凌落地。“十四五”期间,支持杨凌推进建设全国种业科研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快建设小麦、玉米、油菜育种中心,力争一批主要农作物育种走在全国前列。
  
  二、突出杨凌旱区种业科研高地作用,打造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科技力量。争取共建部委支持,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有基础,进一步加大国家旱区生物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以省部共建方式,建设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布局建设基因组学、表型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编辑与分子设计育种等功能实验室,开展生物育种基础理论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抢占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科技制高点。以主要农作物近缘野生资源为对象,开展分子评价和遗传功能挖掘,为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种质。探索建立种业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协同体系,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育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建设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库与多组学数据库,加强畜禽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组建畜禽核心育种群。构建牛羊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加强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突破繁殖技术难题,推进牛羊生物工程育种与繁殖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三、充分发挥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好种业创新工程。依托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争取共建部委支持,投入10个亿左右,建设育种装备一流的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在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吸引一流的育种人才和团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对全省种子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中心与先正达(中国)等国际知名种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研创新,加快构建现代特色种业创新体系。立足陕西农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由省部共建领导小组牵头,科技、农业、财政等部门支持,在中心设立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猕猴桃、蔬菜、奶山羊、秦川牛、关中驴、生猪、家禽、中药材、核桃、茶叶等十五大种业创新工程实验室,设立科研、示范、推广基地,并与有关部委互联共建,共同试点、共同研发、共同创新,争取国家予以重点扶持和专项支持,力争使这些种业创新工程成为国家(区域)种业研发中心或分中心,乘“一带一路”的东风,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种业创新团队,推动杨凌成为种业成果迸发的创新地、政策试点的策源地、成果转化的新洼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
  
  四、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域种质资源中心。建议尽快争取国家立项、重点支持、省部共建,在杨凌建设国家区域种质资源中心,使之成为能够满足30万份以上农作物及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现代化种质资源库;建立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体系;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联合攻关;建设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利用体系,为全省乃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提供种质资源支持。市级农科院所和种子龙头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建设农业种质资源中期库、短期库、种质圃等。
  
  五、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打好“育繁推一体化”组合拳。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种业企业兼并重组与合作,重点加快培育以杨凌秦丰种业、先正达(中国)杨凌种业为龙头的3至5家专业化、创新型“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争取把山东登海、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引进到杨凌种业创新基地,提升种业企业科技竞争力和种业产业集群效应。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科研人才、设备、基础力量雄厚,主攻育种科研。中小企业主攻种子的繁育生产和市场推广。支持和引导种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形成“育繁推一体化”协同创新联盟,完善试验示范站(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种子精准化质控生产储运基地建设;推进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策)有效融合,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相互结合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体系;加大对优良品种推广示范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品种。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切实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治理能力。研究出台科研人员激励政策,“通过利益链,带动事业链,打造产业链”。设立种业人才基金,加大对引进育种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育种人员在种业企业兼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六、采取“区校共建”的办法,凸显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作用。要进一步明确省农科院的定位、职能和管理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机制,“上通下联”,加强上与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农科院、下对市县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和业务指导。切实发挥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平台资源优势,探索与陕西省相关地市联合建设地市农科分院,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学院加挂陕西省农科院作物和畜禽品种研究所和植保、生物、资环、食品等研究所站牌子,把种业创新和应用推广的任务完成好。
  
  七、加大财政和多元化资金投入,推动种业持续创新发展。种业是基础性产业,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社会资本进入少。陕西省财政每年的育种基金要大幅度提高,设立种业科研、推广专项。加大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应用基础研究、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育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稳定支持机制,促进原始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种业企业加大投入,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研发推广体系。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张光强
  
  课题组组长:康振生
  
  课题副组长:张延寿  邹志荣
  
  课题组成员:李强庆  边江  惠立峰  赵敏娟  陈梁
  
  课题组执笔:邹志荣  边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