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陕西国企跑步入场

2022-06-21 18:02:06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2年,是实施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之年。一年多来,陕西省属国有企业“争做秦创原建设两链融合的先行军”,跑步入场,以实施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突出国企引领,在产业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上、在两链融合发展上重点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省属国有企业全面建设秦创原的新格局。
 
  跑步入场,高质量参与秦创原建设
 
  一年多来,陕西省属的16户工业类企业进驻西咸新区组建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打造国企参与秦创原建设的“总窗口、总平台”。
 
  据陕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斌介绍,按照“应进尽进”原则,指导省属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引领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彰显。国企创新中心进驻了2户世界500强、4户营收过千亿企业。16户进驻企业资产总额、营收、利润分别达2.59万亿、1.45万亿和616.2亿元。在秦创原建设引领下,2021年省属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008.84亿元,同比增长14.1%,省属工业类企业研发强度2.35%,同比增长13.5%。
 
  二是人才主力效能积极发挥。2021年,国企创新中心引进院士2人、合作院士团队13个,拥有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8人。同时,持续加大自有人才培育,6户企业联合高校申报“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20个。2021年,省属企业1个集体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5个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三是市场主导作用充分体现。通过省属企业牵头,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搭建了利益互联的校企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秦川集团联合西安交大赵万华团队建立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了校企研发合作新模式;陕汽控股引进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研发团队共同设立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平台,建立了技术骨干激励鼓励新机制;陕建控股联合西安交大成立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探索了“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路径。
 
  如陕建控股依托与西安交大共建的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联合陕建集团科技创新部和陕西建工未来城市建设创新科技公司打造“三位一体”科技创新驱动平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全链条创新工作新体系,目前已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主要围绕工程管理、绿色节能、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痛点、难点以及前沿方向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开展科研课题22项,其中2个在研课题成果转化已经实现产业化项目落地,签约合同额达1.26亿元。
 
  再如秦川集团与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西安交大赵万华教授团队合作成立“陕西秦川高端齿轮装备有限公司”,聚焦新一代磨齿机样机开发,创新合作模式,联合开展工作,突破核心技术。通过“技术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 的融合,打通科研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通道,加速技术成果转换和产业化。目前已形成25人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合作攻关的磨齿机误差溯源等技术已经开始在企业初步验证。秦川集团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投资10.53亿元,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已经开工建设。
 
  四是政府主推作用支撑有力。省国资委狠抓氛围营造、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十二条”,鼓励省属企业积极进驻秦创原,开展联合创新;从国有资本收益科技专项资金列支9000万元,支持企业平台建设和校企协同技术攻关;陕投集团牵头成立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一站式运营服务窗口和科技金融服务窗口作用,不断提升平台聚合力和辐射力;积极推动央企民企、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共建共享,形成资源集聚、企地协同、互利共赢、产学研用金融合的新机制。
 
  跑步入场,高质量推进成果落地
 
  一年多来,陕西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国企创新中心品牌效应和聚集效应,在深化两链融合、推动项目落地中展现新成效。
 
  一是协同攻关有序开展。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探索协同创新,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省内高校开展研发项目77个,规划总投资18.24亿元。组织企业发布“揭榜挂帅”项目44个。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在沣西布局高端实验室和产业化中试基地;引汉济渭与西安交大张锦英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氢动力无人机研发,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巡检全程覆盖;陕药集团与西北大学郑晓晖教授合作研制IDHP创新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是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挖掘高校技术成果,成立公司就地转化。延长石油、陕投集团等10户企业新设立技术转化孵化公司11家,研发投入3.35亿元,预计年产值达7.06亿元,贡献税收达1.37亿元。延长托普索催化剂公司可年产500立方米特种甲醇合成催化剂;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建成全球首台产业级全自动干湿法空气捕集二氧化碳设备;陕西电子电磁炮灭火消防车已完成样车试制;陕西水务年产5万块智能远传水表生产线正式投产。
 
  三是两链融合成效显著。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全面对照陕西省“十四五”国资国企发展规划“1258”战略,深入对接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聚焦两链融合发展,启动了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如陕煤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秦川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水务科创园、陕投供应链科技平台等,全面承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精尖技术转化,加快推动创新全要素生态载体建设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以陕投集团与西咸新区管委会联合发起设立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作为服务秦创原生态建设的市场化运营“总平台”,通过探索“平台+公司”的新型组织运行体系,解决创新资源的链接、流动、配置等问题,为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一站式创新要素运营服务、一站式企业运营服务、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
 
  据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栾兰介绍,一年来,我们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本链融合发展,全力构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生态服务体系。一是聚焦重点产业方向,密集调研西安交大、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创新技术成果,积极对接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陕汽、陕鼓等龙头企业与院所需求,投资省内科创项目15个,建立起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立体联动创新协同机制。二是推进“线上运营诊断+线下1对1服务”的一站式全要素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秦创原e站科创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实现50余家优选服务机构入原,建成全链条创新服务矩阵。三是建成涵盖秦创原科创母基金、薪火创新投资基金、相关产业基金等规模约30亿元的股权基金集群。与招商、兴业、工行、建行等机构对接开发科技金融系列产品,实现首批上线以“链”定贷、以“智”定贷、以“补”定贷等科创金融产品共20余个。
 
  跑步入场,高质量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是实施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之年。据刘斌介绍,陕西国资国企将重点开展建设秦创原“3233”工程,助力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一是抓好“三项工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好用好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平台,发挥品牌和窗口加乘效应;谋划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省属企业作为陕西多个重要产业链“链主”,要布局好“三链”项目,引领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要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等开展研究,着眼打造核心竞争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科技攻关。
 
  二是推动“两个创新”,推进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借鉴陕建、陕汽、秦川在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推广应用,加大协同攻关力度;还要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模式创新,评估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三是引领“三个参与”,首先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创业;其次带动驻陕央企和民营企业参与共建;第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和创投基金参与助力科创活动。
 
  四是突出“三个成效”,突出一批技术研发攻关成果持续涌现;一批成果孵化转化载体落地生根;一批产业化项目谋划布局启动开工。
 
  围绕“3233”工程,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将开展20项以上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新成立10户以上孵化科技企业,谋划更多产业化项目。
 
  据陕西省国资委一级巡视员骆东山介绍,陕西国资国企将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建设秦创原为契机,高质量开展企业创新工作。
 
  一是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省属企业研发投入、新产品产值继续保持10%以上的刚性增长,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要达到2.45%以上。同时,要把研发投入和企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要围绕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等重点问题,吸引“高精特缺”人才,开展“高精特缺”人才基础学科研究。
 
  二是系统优化国企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运用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创新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梳理再造企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完善考核分配体系上用力。树立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一盘棋”意识,避免无序竞争和低效运营。以建设秦创原为契机,推进企业科技管理部门“强化资源配置、强化部门地位、强化协调统筹、强化自身素质”的“四强”能力建设,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含金量”“含绿量”和“含新量”,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的机制保障。
 
  三是切实做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战略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围绕重点科研方向、重点产业领域,组建创新队伍,打通科研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通道,让人才放心放手创新创业。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优化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要从事业发展、个人成长出发,完善人才引进评估使用和鼓励激励办法,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企业创新创业创造中,确保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出成果。
 
  总之,跑步进场的陕西国有企业,聚力科技攻关、孵化转化、产业落地,更加深入、更高效率、更高标准参与秦创原建设,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助力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