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成果的鲜活载体——陕西自贸试验区2021年15个“最佳实践案例”

2022-06-21 17:50:5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在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五周年之际,陕西省自贸办通过公开征集、网络评选、专家评审等渠道,广泛开展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征集评选工作,从省级相关部门、各片区、功能区和协同创新区征集的2021年94个案例中,最终评选出15个案例为2021年度“最佳实践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本次评选出的15个“最佳实践案例”,涵盖了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开放通道建设、金融改革创新、人文交流合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创新性较强、特色鲜明、市场主体反应积极,彰显了各单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大胆探索形成的累累硕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打造政务服务“新体验”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着手,持续打造“极简审批、极速办理、极优服务”的政务服务新体验,有效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1

  ——着眼行政效率提升,西安浐灞生态区功能区全面推进“市政通”系统集成改革,将水、电、气、热力、通信报装等11种事项纳入专窗办理,实现外线工程审批“一次办好”,审批时间由25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
 
       2

  ——着眼服务模式优化,西安经开区功能区通过打造“云税通”可视化办税平台、“掌上通”税企交流新通道和“一线通”便民服务热线,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实现税费业务“家里办、马上办、线上办”。
 
       3

  ——着眼经营成本降低,西安浐灞生态区功能区探索开展分阶段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改变过去逐项办理、全流程审批才能动工的串联模式,企业从拿地到动工由135天压缩至15天以内。
 
  畅通对外开放通道
 
  释放开放发展“新动能”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4

  ——聚焦运营能力提升,西安国际港务区探索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新模式,通过推行“全程统一运单”、开行宽轨直达线路、开通跨里海运输走廊通道、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实现跨境铁路联运“一单到底”,运输线路、运输效率和运输的货物品类得到了全面优化提升。班列订舱时间由原来的7天缩短至1天,运输时效较以往提升了30%以上。
 
       5

  ——聚焦金融服务质量,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西安国际港务区搭建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班列+数字金融”模式,为企业提供在线订舱报关、经营信息查询、企业信用评估、线上融资服务等功能,并与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对接融合,使银行融资审核周期由数天时间降至10分钟以内,有效解决“长安号”供应链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结算难、汇率风险大等问题。

       6

  ——聚焦通关效率提升,西安海关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率先推出国际货物24小时机坪“直提直装”,实现企业收发货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满足了对通关、物流运输时效要求高和有特殊安全运输要求的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以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设备搬运由原先的4次减少到2次,设备入园时间比原计划提前1天完成,全年可为企业节约人民币1300万元。
 
       7

  ——聚焦服务水平提高,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建立了全省首个以航材采购为主的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探索航材采购、通关、交易一体化发展模式,与德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多家国际知名航材供应商及国内的沈飞、西飞、中航国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为航企提供全球范围内航材供应保障,实现航材资源集中供应,显著加快了国内客户交货周期,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飞机制造和高效运维提供保障。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企业融资的渠道更宽、成本更低。
 
       8

  ——针对供应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人行西安分行联合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积极探索,创设国际联运提单和相应的融资产品,赋予了铁路提单物权属性,进口商仅凭一张铁路提单即可获取信用贷款。2021年8月17日,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为进口企业办理了首笔110万元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铁路联运提单项下融资业务,标志着该项业务在陕西正式落地。
 
       9

  ——针对农户融资难、抵押难等问题,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出发,探索总结多元化农业保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构建保险服务网络、推进险资支农融资、创新保险服务模式等,累计承保农业险15.65亿元,赔款5380万元;通过险资支农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融资约1500万元,涉农企业农业资产抵押贷款累计撬动银行资金1.43亿元,有效化解了农业风险,稳定了农业生产,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搭建丝绸之路“新支点”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科技、文化、法律等领域合作,全力构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渐形成。
 
       10

  ——科技合作不断深入。西安高新区功能区立足自身科创资源优势,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验证和转化、构建技术依规安全有序输出服务体系等方式,探索了一条技术境外输出的新路径,助推产业化技术“走出去”。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功能区已在全球设立8个离岸创新中心、4个海外科技服务站、5个海外研发中心,向境外出口技术3000余项,实现技术出口额56亿美元。
 
       11

  ——文化贸易加快发展。为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西安高新区功能区创新推出文化贸易“1+2+N”新模式,积极打造文化出口基地,为区内文化企业提供多场景、高效能的公共服务,助力文化出口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球产业服务孵化基地已集聚各类文化出口企业100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机构100余家,已成功孵化游戏、动漫、电子商务等领域文化企业7家。
 
       12

  ——法治环境更加健全。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功能区总结推广国际多元化法律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涉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平台、国际商事调解平台等,探索诉讼、仲裁、公证、调解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国际商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为陕西外贸企业提供涉外法律支持,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目前,国际商事调解平台已受理各类涉外案件6000余件,与全球180多个城市和国内60家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着眼于特色产业的打造,以夯实基础、打通堵点、激发活力为主导,助推企业做大总量、做优增量、做强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3

  ——整合优质资源,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功能区发挥区内医学检验资源优势,构建了以一级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为核心,联动15家二级市属医院检验科和400余家三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域医学检验生态圈,有效提升区域医学检验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检测实验室、西部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亚太区最大的微生物检验流水线。
 
       14

  ——打造共享平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破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大、场地建设周期长、成果转化困难的难点,秦汉新城功能区率先搭建“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为体外诊断类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共享IVD生产洁净厂房、公共研发实验室、研发人员和技术支撑、基金投融资以及产品推广服务平台等服务,已储备分子诊断试剂科研技术32项,完成分子诊断试剂科研成果转化7项,有4项体外诊断试剂获批许可证并开展大规模的生产销售。
 
       15

  ——创新招商方式,助力重大项目落地。韩城高新区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以来,精心编制《韩城市产业招商导则》,开启产业链招商“1+N”模式,即每个产业链绘制1个招商图谱,制定“N”张清单,分别形成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清单、主要配套企业清单、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清单等,实现清单化、精准化招商。2021年,韩城市全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87个,总投资813.3亿元,引进资金351.5亿元,合同项目开工率达60%。促成西部新能源智能商用车生产制造(韩城)基地、清洁能源供暖替代项目等一批促转型、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顺利落地,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而创新案例则是制度创新成果的鲜活载体,开展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是对过去一年建设成效的全面总结、梳理和提炼,将一颗颗分散在各领域的“璀璨珍珠”串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必将为陕西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更多活力和更大动力。
 
  这次优选的15个“最佳实践案例”案例,是陕西自贸试验区持续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精耕创新自贸试验田的充分体现。五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锐意改革创新,敢闯敢试,形成了创新案例622个,培育了一大批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陕西良种”,塑造了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陕西样板”。
 
  (本文来源: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