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西部“双雄”并起

2022-06-21 16:48:3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3月25日,陕西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西安规划》)。此前的2月22日,这份规划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之后,国家批复的全国第5个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是西部第2个、西北地区第一个。
 
  西部获批的第一个是成都都市圈,它比西安都市圈要“早产”一点儿。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下文简称《成都规划》。这是国家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
 
  前几年,西安一直对标成都,寻找差距,谋求合作,以图追赶超越。成都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先后获批,并以“双雄”并起姿态分别雄踞于西北和西南。
 
  西安都市圈VS成都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的获批,意味着西安告别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以都市圈的崭新面貌进入全国城市竞争格局。西安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陕西而言,意义重大。
 
  4月1日,陕西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门解读了《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面积达2.06万平方公里的西安都市圈,包括陕西4市1区的25个县(区、市),其中,咸阳有8个县(区、市)纳入都市圈建设范围,是除西安之外最多的地区。”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生荣在发布会上说,“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是西安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发展成效直接影响都市圈建设的整体质量。”
 
  西安都市圈范围涵盖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以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
 
  本刊记者观察,这和成都都市圈相比,规划面积和区域GDP都要小一些,囊括人口也少一些。据《成都规划》所示,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眉山、资阳等四市共同组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成都市全域,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76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2.5万亿元。
 
  《西安规划》指出: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西北地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西安都市圈是介于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这两个层级之间的城镇空间化形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是西安都市圈的核心,西安都市圈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
 
  成都都市圈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成德眉资”交通通勤圈、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扩大开放合作的国际朋友圈。
 
  由此可见,现代都市圈不是省会城市的“独角戏”,而是西安或成都与周边各层级城市共同的“大合唱”。
 
  科技创新圈: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现代都市圈,在与周边城市的“大合唱”中,首先要唱响科技创新之歌。
 
  西安都市圈是西北地区的科技中心,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3.9%左右,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约110万人,科教资源丰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西安规划》明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目标是:到2025年,西安都市圈区域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2%以上,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全面建成。到2035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就在《西安规划》印发后的3月29日,西安市长李明远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推进秦创原‘一总两带’协同创新发展,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科技型上市公司达到100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在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
 
  在科技创新方面,西安将释放秦创原平台效应,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等试点示范,加快建设高新丝路软件城、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航天基地荣耀科技园等平台园区。
 
  西安还将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推动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等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500个以上。
 
  如果说,西安依托秦创源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那么,成都则是背靠成都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成都规划》提出的“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目标。
 
  为实现“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目标,成都积极打造“一核四区”:“一核”即成都科学城;“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早在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支持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的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学城。
 
  其中,以2025年为节点,成都将在5年内力争成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新增2个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2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国家级创新中心,100个以上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
 
  在科技创新方面,西安和成都各有依托,各有特色。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安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各自构建的科技创新圈也各有千秋,并能相容互补、平分秋色。
 
  产业生态圈:分工协作,功能互补
 
  现代都市圈,在与周边城市的“大合唱”中,重点是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唱响产业布局歌,打造产业生态圈。
 
  西安都市圈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北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西安规划》提出统筹都市圈生产力布局,强化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目标是:到2025年,西安都市圈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分工有序和协作高效的“一核、两轴、多组团”发展空间格局。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在全国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大幅跃升。
 
  其中,“一核”为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一轴”指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两翼”即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和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三区”则是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多组团”即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3月29日,西安市长李明远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展望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西安将高质量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六维支撑体系”,大力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李明远说,“西安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8%和20%以上。”
 
  据本刊记者观察,西安周边的渭南、铜川等地近年来积极“入圈”。铜川提出了“西安制造、铜川配套”,并且公开表示,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推进西铜一体化发展。渭南则提出了“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并于2021年6月与西安签约,合作共建西渭东区,努力融入西安都市圈。
 
  在西部地区,成都都市圈区域的产业和人口相对集中。但“区域不均衡发展”一直困扰着成都都市圈的各个城市。从经济看,2020年成都都市圈的GDP总量占四川全省的比重约为45%,占整个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10%;从人口看,2020年成都都市圈聚集了四川全省35%的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3%,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成都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
 
  发达的都市圈必须要有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作为支撑。近年来,成都都市圈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实力雄厚,数字产业正加速成长,文体旅游、现代物流、商业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成都规划》勾勒了“两轴”“三带”的产业生态圈。构建“两轴”,就是完善成都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建设成资大道和市域(郊)铁路,推动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相向发展,夯实成渝发展主轴;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畅通天府大道眉山段, 推动南北向市域铁路有序发展,打造成德眉发展轴。打造“三带”是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为核心,四市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
 
  该规划还提出要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的方式,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最终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春健在解读《成都规划》时说,围绕四大亮点打造产业圈,一是强化打造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二是强化德眉资产业服务配套;三是强化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四是大力推动资源要素同用。
 
  今后,成都将发挥成德眉资毗邻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往频繁的比较优势,强化产业承接能力,推动链式关联、梯度布局,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重点领域构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功能区,推动形成“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搭建覆盖生产采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环节的区域产业协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共同提升产业生产效率、产业链韧性。
 
  特别是面对资源配置的“先天”不均,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不断提升都市圈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势,打造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极核。
 
  通勤圈:交通互联,1小时通勤
 
  西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西安规划》明确,将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3环12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高水平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推进各层次运输网络运营衔接融合,提升都市圈通勤效率和水平。
 
  目标是到2025年,网络化、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到2035年,西安都市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
 
  从《西安规划》来看,西安都市圈涵盖了西安全域和咸阳大部分区县,犬牙交错的西安和咸阳,实现一体化发展,既是西安都市圈破局的基础条件,也是关键之举。
 
  自2002年西安、咸阳两市签署经济发展一体化协议书起,西咸一体化发展已经走过20年。正如李生荣介绍所说,“西安—咸阳一体化在设施互联、规划衔接、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把理顺西安—咸阳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着力破除制约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1年,陕西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改革,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今年以来,围绕落实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去年11月25日在西咸新区调研时提出的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省级相关部门编制了交通、产业、创新、国土、生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8个领域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制定了2022年西安—咸阳一体化工作要点,明确了7个方面20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支持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初步提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支持政策。
 
  此次《西安规划》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打通阻碍西咸一体化发展的堵点、难点。
 
  李明远还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将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城乡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地铁16号线、1号线三期、西余铁路客运化改造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他还讲到,“同时,大力推进跨渭河发展,促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开展西阎城市快速公路前期工作,推动渭河两岸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深度融合。推动主城区—阎良—富平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
 
  西联咸阳,东融渭南,北衔铜川,西安都市圈立体交通的加密和完善,1小时通勤圈的形成,将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间常态化交流合作。
 
  成都都市圈同城立体交通网也越织越密。
 
  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中心城区距离成都主城50公里~70公里,都在高铁半小时、高速一小时通勤圈内。如何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成都规划》提出“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
 
  与西安“3环12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相比,成都提出“3绕17射”。“3绕”为成都绕城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17射”为蓉昌高速(成灌高速—都汶高速)、成万高速(成彭高速—成什绵高速)、成绵高速、成绵高速扩容、成巴高速、成南高速、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速—成资渝高速、成宜高速、成自泸高速、天眉乐高速、成雅高速、成乐高速、成名高速、天邛雅高速、成汶高速。
 
  随着2021年12月10日G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东、南、西、北4段连通形成完整的高速公路环线,实现了成德眉资“1小时通勤”。
 
  《成都规划》还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通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多种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成都都市圈发达的通勤网络,形成高密度、大流量的通勤流,密切成德眉资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所谓立体交通指既要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构成一个整体。成都都市圈的地面交通主要是要发达陆路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
 
  与以往的规划建设相比,《成都规划》一是突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有机衔接起来。二是强调以“两统”(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推动都市圈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网络。
 
  空中交通是促进和推动成都都市圈开放合作的重要保障,《成都规划》提出要巩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一是强调要加快推进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二是提出强化机场与铁路、公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航空运输的效能;三是提出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的协调发展。
 
  朋友圈:亲密周边城市,结交全球朋友
 
  现代都市圈,是与周边城市一起“大合唱”,既要有一起合唱的亲密朋友,更需要的远方朋友,一起来收听,一起来唱和。做大“朋友圈”,让“合唱曲”传播的更响亮,更久远。
 
  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中欧班列(西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西安规划》把协同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作为重点任务,明确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共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并通过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举措,拓展区域开放合作新空间。不难看出,西安不仅要和周边城市的协作越来越亲密,还要广泛地与国内国际城市打交道。
 
  与成都都市圈相比,西安都市圈存在着综合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不足,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协同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近年来,“圈内”地市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地以西安为中心,相向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后,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跨区域合作”将是西安都市圈的重点。着眼同城化发展,坚持一盘棋整体规划。中心城市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各城市明确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强化分工协作、融合互惠、功能互补,从而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到2035年,进一步强化西安都市圈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功能,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到那时候,西安都市圈的圈外朋友会越来越多,圈内朋友会越来越亲密。
 
  成都也在紧锣密鼓地扩大朋友圈。《成都规划》分别从南向、西向、北向作出开放部署,提出要积极推进与重庆、长江中游重点城市、长三角、东北亚和美洲地区的合作。
 
  成都都市圈要成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实际上就是给了成都在对外开放当中更高的地位,成都更迫切需要一个走向全球的“朋友圈”。
 
  自贸试验区,是成都和西安等内陆大都市完善开放战略枢纽,高标准打造国际贸易平台,举办高水平重大展会活动的对外开放平台。成都将重点放在进一步为成都都市圈内现有的开放平台“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上。以综合保税区为例,《成都规划》明确要推动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加快双向投资管理、金融开放创新;加快德阳、眉山、资阳、温江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加强综保区发展现状评估,引导各综保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积极申建国际空港综保区。
 
  以“双雄”并起姿态雄踞于西部的西安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将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构建西部大开发新发展格局。(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