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中见奇开生面——张文彦书画艺术撷萃

2022-05-10 16:22:1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搞艺术是和上帝对话”,意思是搞艺术的人必须有天赋,有悟性,有“偏至之才”。张文彦虽不是科班出身,却慧心颖悟,又肯钻研,岂有不成之理。

 
  张文彦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很艰苦。但幸运的是,他的教书先生是一位书法大家,学问、书艺很是了得,经常有很多人从省内外赶到那个藏在黄土褶皱里的小学校来求字、讨教学问。每每帮先生铺纸端砚的必定是张文彦。先生欧体写得很出彩,很注重孩子们的书法教育,写了大量的描红影格给学生。张文彦聪颖,理解力强,临摹很有成效,深得先生喜爱,常常“偏吃偏喝”,使张文彦的书写能力长进很快。大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年春节,一张方桌摆在院子或者村口,他就就像个“小先生”给村里乡亲们一天到晚地写对联、写福字;而学校寒假,村里组织春节文化活动,舞台上也从来不缺少他的身影。乡村的民俗文化深深地熏陶和培育着他快速生长着的文艺细胞。
 
  说到绘画,张文彦认为最早的启蒙应该是妈妈、姐姐和农村妇女刺绣的各种纹样,让他下意识地接受着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一有空儿,他就会描画起来,这些民间工艺的许多图型,他都能画的逼真传神。而真正对绘画的理解,是小学四年级暑假,镇文化馆帮美术老师整理书刊,老师作为酬劳赠送的一本连封面都没有的旧书,原来这是一本解放初出版的《芥子园画谱》这是他最早的美术教科书。他如获至宝!那时候不懂什么是临摹,只知道一定要很像原作的模样。他没有宣纸,就用母亲糊窗户的白纸蒙在上面去描,一页一页,一遍一遍地烂熟于心,直到描出来的图案线条、样态和书上完全一样,方才罢休。专心专意加上天生的认真执着,使他画啥像啥。多种艺术门类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启迪,相互借鉴,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艺术之神俘获,数十年“初心不改”。以至后来做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二十多年间,绘画依然是他见缝穿针的最大爱好,他的采访本上常常可以看到“图文并茂”的情景,文字是他与被采访者的谈话记录,而旁边的画,不是被采访者的肖像速写,便是新闻事件的环境描绘。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他写的的许多文章,其插图也出自他的手笔。他还画了许多漫画,时不时地登上中国青年报等报刊。
  深厚的“童子功”加上并非刻意追求却频繁“发表”的创作实践,使张文彦对书法和绘画涉猎越来越广,水粉、国画、连环画、广告设计、书刊封面、插图,他都是来者不拒,以至于有人问他,你是画什么画的,他说他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人家。
 
  “艺术是学习真诚的课堂”,他带着满腔对艺术的敬畏之情总是全身心地投入。由于这一份热爱让他总是能迎难而上,硬着头皮去钻去攻,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去攀去上,不经意间就收获了累累硕果:书画作品大量见诸报刊并获奖,剪纸作品还被介绍到国外。他无意于跻身职业书画家的行列,他一直说自己是一个票友,一枚高龄老学童,但却得到专家和界内人士极高的评价。
  谈到书法,他涉猎之广也是惊人的,但他他似乎对隶书情有独钟。汉·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尤其是“汉代三颂”(汉武都太守汉阿阳李翕西狭颂、郙阁颂、石门颂),研习揣摩更多。其方整峻丽、肃括宏深、沉古遒厚、法度严谨为他钟爱。汉石经碑的中规入矩、刚柔相济、欹斜相依、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更为他所心仪。他从张迁碑、夏承碑、礼器碑的点画匀称工稳,用笔方圆兼备,整饬而不刻板中,领悟那静穆里氤氲的生气,琢磨出在疏放逸宕的结构中所呈现的超迈高华的意趣和瑰伟。于是,他的隶书结构与意度皆备,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笔致古朴,平正中有奇逸之气。比如这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笔画细长均匀,结字平直宽博,行笔恣肆,风神澹泊,气象浑穆,朴茂古雅。而“胸中云梦波澜阔,眼底沧浪宇宙宽”则骨肉亭匀,方整峻丽,含韵于朴,寓巧于拙,笔画或大或小,皆能顺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尽显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态。势出自然,骨气深稳,开宕拙朴。行笔浑圆迟重,墨色丰腴饱满。整篇严整肃穆,神韵超绝。其他如“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晚凉。陂长留积水,川阔尽斜阳。”则结体方整,笔画圆劲,骨秀肌丰,布局平正疏朗,行文安详从容,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寓谨严于奇逸,“尚韵”“尚法”兼而有之,表现出高穆典雅的风神。与文字“懒照华发忧日月,闲翻白眼看鸡虫”相对应,这幅作品笔法多变,仪态雍容,端劲有致,奇趣横生。
 
  一个有底蕴的文化人站在一个饱含文化的地方,会与大地一起呼吸。“如果只是一味偷古人的尸骨,自己的字里无论如何也长不出活力充盈的血肉来。传承与弘扬,所重者智,所贵者胆,‘以三寸坎井,凿万丈深渊’,方可识得个中三昧,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这是张文彦的夫子自道,也是他能高视阔步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
 
  张文彦,陕西省旬邑县人,西安市文联原副主席、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书学院副院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