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国企,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2022-05-13 15:10:0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国有企业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经营主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陕西农垦集团、陕西粮农集团、陕西果业集团、陕西秦农集团、陕西供销企业集团等陕西涉农国有企业,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也定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陕西农垦集团:农业国家队“有示范”
  
  樱花盛开的季节,在陕西农垦集团华阴农场大樱桃种植基地,“陕西省奋斗人物”李宴斌正在樱桃棚里忙碌着。李宴斌负责管理205亩设施化大棚樱桃,运用破休眠技术,使得大棚樱桃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了20天,比露地樱桃提前上市40天。去年,这205亩大棚樱桃收入510万元,实现净利润200多万元。
  
  这是陕西农垦在现代果蔬产业的一个缩影。
  
  陕西农垦历史悠久。1941年,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120师359旅在大生产运动中,创建了第一个军垦农场——南泥湾农场。由此,陕西成为全国公认的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的发源地。
  
  陕西省农垦集团成立于2008年,是在原陕西省农垦局、陕西省农垦农工商总公司等的基础上历次整建制改革改制而成。公司下辖华阴农场、沙苑农场、朝邑农场、大荔农场、冯原牧场等五大农场,现有土地面积18.04万亩。
  
  国有农场兼备区域性、经济性、社会性特征,具有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优势,是促进和引领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陕西农垦集团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陆续通过出台政策与规划、实施重点项目、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探索国有农场的乡村振兴路径,旨在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者、带动者、供给者和服务者。
  
  以华阴农场为例,该农场总占地面积 3.2 万亩。目前是全国百家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现代农业示范场之一,也是农业部农垦改革专项试点任务承担单位。
  
  华阴农场在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大樱桃种植、蔬菜水果生产、商品鸵鸟养殖、草滩奶牛养殖、生态农业观光等产业初具规模,拥有独特的温泉地热资源,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华阴农场将农业生产、研发、加工和销售全环节与市民休闲游憩、文化体验、康养度假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农文旅产业融合,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整体形成华阴农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体系。“中国·农垦博览园”已于去年开工建设,定位为中国农垦转型发展新标杆、国家级特色农业旅游休闲目的地、田园颐养与乡村振兴示范区。
  
  置身华阴农场,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各类果蔬。一排排设施化的农业大棚,展现的是农场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一片片规模化的各类果蔬,丰硕的果子挂满枝头,呈现出丰收的希望。
  
  汲取着渭河富饶的水土资源,华阴农场正以奋进的姿态,全面优化升级千亩大樱桃基地、千亩葡萄基地、千亩甜柿子基地、千亩苗木基地,努力推进千亩设施果蔬大棚基地建设,为构建乡村振兴的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华阴农场的美景,在沙苑、朝邑、大荔、冯原等农场同样上演。据介绍,陕西农垦集团目前形成了以现代种业、现代乳业、现代果蔬业、现代农业旅游为主的四大产业格局。
  
  现代种业方面,拥有16个自主品种,年向社会供应优良种子500多万公斤,形成了立足陕西、辐射西北的种业推广区域。
  
  现代乳业方面,扎根农场腹地、存栏万头奶牛的中垦华山牧场年产奶5万余吨,年产30万吨的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以来,“华山牧”牌优质乳品进入市场,实现了草场、牧场、工厂、有机肥厂、市场的全产业链运营。
  
  现代果蔬业方面,聚焦全省“3+X”农业发展规划,建成15个千亩果蔬基地,绿色果蔬面积达到3万余亩,构筑形成了“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的现代特色果蔬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旅游方面,依托5个农牧场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初步形成了集农垦文化、地域特色、设施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基地。
  
  据陕西省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剑介绍,陕西农垦以发挥示范引领带动高质量农业发展为己任,农业生产从过去的单一农作物种植,发展到现代畜牧业、现代种业、特色果蔬产业等多领域扩展,有效促进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经营贸易、市场流通多个领域,延伸构建了全产业链体系,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承载起现代农业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的职能作用。
  
  陕西粮农集团:乡村振兴中的“新粮农”
  
  今年1月9日,陕西粮农集团联合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组建的秦丰种业股份公司正式揭牌。这是陕西粮农集团依托杨凌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承担陕西节水小麦、高蛋白小麦、高白玉米、油菜、魔芋、谷物等种子技术的攻关、选育和推广等任务,推进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布局。
  
  陕西粮农集团成立于2012年,是陕西在整合六户省属国有粮农企业基础上组建的省属国有大型粮农企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粮农一体化企业和全省首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今年是陕西粮农集团建企10周年。
  
  近年来,陕西粮农集团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围绕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使命,扭住人才振兴、科技驱动、资本破局等重大任务,从粮食收储贸易、米面油加工、市场流通和城市供应保障等方面,向农业、牧业、种业方面作以调整,参与陕西牧业发展,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专家进行合作,解决种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促进陕西种业发展。并结合自身产业,开展项目转化、对外合作等,以产业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陕西粮农集团旗下拥有“西瑞”“天山”“军星”“秦南北”等多个品牌,包含粮油类产品、农副产品、种业、牧业等各类产品的100余种。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2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50%,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位。
  
  2021年,依托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陕西粮农集团结合陕西农业、食品产业发展实际和企业自身创新发展需要,积极行动,陕西粮农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一方面立足企业,围绕粮农集团现有产业难点、堵点进行技术攻关,加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立足行业,采取股份合作、供应链接入、创投基金引导等方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孵化、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产业升级,在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当好主力军。
  
  据陕西粮农集团董事长刘利民介绍,“十四五”时期,陕西粮农将以“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引领产业发展”为使命,积极实施“1355”战略,即实现“再造一个新粮农”奋斗目标,加快构建“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资本运营”三大支撑平台,着力深化“产业协同、项目驱动、品牌引领、机制变革、对标一流”五大战略举措,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粮油储备、粮油食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与贸易、农业产业园区”五大产业板块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全国知名的农业和粮油食品产业投资集团,为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陕西果业集团:以果促农“稳收益”
  
  陕西是我国果业大省,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果业已经成为陕西的特色优势产业。以苹果、猕猴桃为代表的水果,已成为陕西对外宣传的名片。
  
  截至2021年底,陕西全年园林水果面积1754.55万亩,水果产量1896.46万吨,果业增加值达到660亿元。苹果仍是全省果业龙头,产量占全省园林水果总产比重65.5%。
  
  成立于2015年的陕西果业集团,紧紧围绕促进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大力开展支撑产业链发展的项目建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卓有成效。特别是集团紧扣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市、县的需求,建成了30万亩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2万平方米产销服务中心,启动建设了5个产业园、5个促销平台,在延安安塞、子长、延川、宜川、志丹,榆林清涧、绥德,宝鸡麟游、陇县,咸阳永寿,渭南澄县,汉中勉县、洋县,安康汉阴,商洛商南等市、县、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全面开展果业产业化建设,先后在全省58个市、县建设108个果业项目,带动3万多贫困人口脱贫、5万多农民致富,惠及人口300万人,彰显了国企责任,带动了产业发展,助推了脱贫攻坚,促进了乡村振兴。
  
  如2018年10月,陕果集团绥德公司与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签订协议,公司以每亩300元的租金流转村集体土地2000亩,租期25年。绥德公司每年向村上支付每亩180元租金,剩余120元作为村集体入股资金,每年享受分红。
  
  陕果集团在基地建设中结合“三变改革”,搭建扶贫平台,不仅使村民获得租金、劳务、分红收益,还能让村民在务工过程中学习管理技术,将来在集团帮扶下自己建果园,实现当下能“解渴”、长远能“造血”。
  
  郝家桥村支部书记刘振喜算了一笔帐:除过村民得到的土地租金,仅2019年村民在基地务工总收入12.8万元,再加上入股分红,村民一块土地获得了三份收益,贫困户当年就能脱贫。
  
  2021年,陕果集团全力转战乡村振兴,全力推进30万亩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管理、22万吨果库经营运转、10个产销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和500个陕果集市店规范运营。全年实现净利润53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2%;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6%;基地挂果面积2.8万亩,自有产品销售收入1.13亿元。陕果集市品牌连锁店平台、陕果产销服务平台、陕果电商平台、陕果大数据平台、陕果品牌推介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陕西果业集团董事长高建国表示,陕西果业集团将以果业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示范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建立长期稳定收入来源渠道。通过承包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与农民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利用陕果外贸、陕果电商、陕果集市等销售平台,与脱贫地区建立长期供销关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陕西秦农银行:金融支撑“有秦农”
  
  3月31日,沙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在秦农银行雁塔支行成功落地,这不仅是雁塔区首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绿色涉农贷款,也是秦农银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创新和突破,意味着秦农银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与雁塔区政府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责任和担当。
  
  秦农银行本姓“农”,因农而生、为农而立。秦农银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聚焦陕西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致富,深耕乡村,做强县域,努力打造县域领军银行。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秦农银行进一步强化自身固有优势,提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主流银行”,率先成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部门,对支农产品、服务方式、业务流程等加以完善和创新,在加强网点布局的同时,启动并着力实施农村网点提升改造工程,旨在塑造“乡村振兴实施进程中有金融需求就找秦农”的良好口碑。
  
  据了解,秦农银行在探索扎实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坚持“广”覆盖、“新”突破等准则,旨在提高支农金融服务覆盖面,支持农村新主题、新业态发展,加快“种养殖惠易贷”“助农贷”等特色产品推广,加大对优质省市涉农企业的授信支持。
  
  比如,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布局,秦农银行推出了“石榴贷”“冷库贷”“西瓜贷”等助农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底,秦农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50亿元,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此外,秦农银行持续下沉金融服务触角,营业网点470余个,数量为全市金融机构之最,在确保“一乡一镇一网点”的基础上,还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便利店等轻型服务网点,提高偏远山区金融服务便利性和可得性。同时,加大偏远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员工薪酬与待遇,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正如陕西秦农银行董事长李彬在阎良区关山镇康桥村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调研时所说,“支持三农,服务城乡”是秦农银行的发展本源,今后秦农银行将一如既往的加强与涉农企业的深度合作,持续提供普惠金融贷款服务,实现银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不断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坚定性。
  
  农发行陕西分行:央企助陕“有动能”
  
  截至3月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分行累放贷款70.97亿元,助力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守护大国粮仓。保障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资金供应,累放粮油贷款6.86亿元、支持收储粮油11.01亿斤,有力有效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放贷款1.59亿元,助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大“瓶颈”。
  
  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先锋主力模范作用。围绕56个脱贫县和2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累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贷款11.43亿元,累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贷款6.15亿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助推农业现代化。围绕陕西省“3+X”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支持力度,累放各类产业贷款10.59亿元,助力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服务乡村建设行动,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围绕全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发展、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累放各类基础设施贷款41.92亿元,助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支持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累放贷款3.87亿元;开立进口信用证1.91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1.33亿美元,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围绕陕西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巩固秦岭整治成果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部署,累放绿色信贷贷款37.77亿元,助力推动陕西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全面转型。
  
  在履职发展中,陕西省分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作用,坚持以服务102项重大项目为重点,纳入项目储备库重点项目512个,拟申请贷款金额1910.81亿元,为陕西省分行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如今,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开放合作的深化、经营主体的转变,传统农业发展遇到了诸如主导产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业项目融资难等制约。涉农企业,特别是涉农国有企业,就要发挥好“领头羊”“急先锋”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靶向流动和有效配置,当好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