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新观察

2022-05-13 15:11:19 来源:西部决策网
  2022年,职业教育的规划发展继续在政府报告中被提及。“职教高考”“如何让职业教育挺起胸”“完善学士学位制度,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等内容成为两会期间热议的话题。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为全国产业链提供不同层次职业人才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一直是有着“包分配”优越感的职业教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之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工厂不再是“铁饭碗”,学历成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级化开始显现。进入普通高中就相当于拿到了大学“入场券”,有机会在高学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进入职业学校,即便高职,也几乎达到了学业的终点,直接阻碍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很显然,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成了无可奈何的托底选择。
  
  可是随着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尤为重视,而劳动力市场中的高级技能人才始终无法与需求相匹配。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职教20条”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的第一句话就是: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被 “正名”,并且,在实现人才多元化的理念下,职业教育的方向和意义愈发清晰。
  
  被“告急”的技能人才
  
  每年春节假期结束之后,作为中国制造业中心之一的珠三角诸多企业都面临着招工难的现状,举着牌子高薪招聘工人的现象已成为常态。这主要是外来工返乡过年所致的季节性人员短缺。但是近年来,“用工荒”出现了新动向,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求才若渴。有的企业以年薪50万元甚至百万元的待遇招聘高技能人才,一般技工开出的薪酬涨幅也高达30%左右。如此明显的薪资涨幅直接折射出劳动力市场专业技术人员的稀缺。
  
  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生产运营的智能程度大幅度提高,制造业中的操作性岗位将逐步被工业机器人所替代,而生产现场工艺技术指导、自动化设备管控等专业技能变得尤为重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在2021年人社部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近半数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相关。 “仪器仪表制造工”“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员”“多晶硅制取工”“通信工程技术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员”等职业十分欠缺,传统制造业所需的“机修钳工”“冲压工”“金属热处理工”等职业短缺程度也不断加大。
  
  与此相对的是,企业针对普工的需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在10%-20%,部分以自动化设备生产为主的企业针对普工的用工需求甚至下降30%-40%。
  
  2021年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末,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而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比例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技能劳动者的如此欠缺使得诸多产业的技能人才“告急”。
  
  对于成熟技术工的短缺,陕西泾渭工业园生产压力容器的德森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感受深刻。缺成熟技能工已成为常态,即便开出高薪,公司想要招到成熟氩弧焊工、压力容器工艺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一个生产压力容器的企业而言,虽然生产线已经实现机器自动焊接,但是许多部件仍需要专业成熟的氩弧焊工来完成。气瓶车间的高级焊工魏师傅就讲到:“气瓶的零部件焊接部位十分考验焊工的技术,一个新手焊工和成熟焊工焊接出来的精细度和质量有着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压力容器在探伤过程中的合格率。”并且,在生产现场质量管控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工艺员对生产工艺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压力容器的质量管控。
  
  除了高薪,德森公司在生产工艺小微创新项目上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奖励也足以证明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倾向。在一面挂满专利技术的墙上,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事实证明,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完成各项改革创新,推动企业产业的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2021年,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十四五”期间,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辉煌的工业化成果。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部门,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1990年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2.7%变为19.8%。也就是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且保持桂冠至今。但中国距离“制造强国”依然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亟需培养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来填补劳动力市场的欠缺,这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的“缺口”
  
  为什么专业技能人才的欠缺越来越凸显?除了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外,就是无法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职业教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量传统制造型企业面临着改制重组,为了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必须要把企业放入经济市场中,这就造成了九十年代的“下岗潮”,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国内整体就业压力增大。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指出5点扩招的理由: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企业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在2001年,录取人数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
  
  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缓解了当时因“下岗潮”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同时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但是由此以来,原本一批毕业于职业学校,可享受当时许多优待政策在国有制造型企业工作的劳动力进入了扩招的行列,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直以来当工人光荣的职业观发生了改变。快速的市场经济发展下,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都倾向于以自身为中心选择最简单高效的方式:看学历。这种将学历等同于能力的用人标准使学历成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人们开始普遍认为孩子一定要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只有接受了普通高等教育才能有机会在学业的道路上继续向上攀登,更为顺利地进入职场。职业教育变成了一种明显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薄弱教育。
  
  再还有中职教育,高职的招生逐渐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倾斜,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路径被限制,毕业之后18岁进入就业市场,只能干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工种,过早的脱离教育体系,低文凭、低技能,难以实现社会流动,也是众多家长的焦虑所在。     
  
  很显然,不论是经济环境,教育政策还是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使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以至于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比例不断攀升,因而年年也成了“最难就业季”,而中职、高职的毕业人数不断下降,众多企业年年招工难。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普高学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50%左右,2000年以后,普高学生占比逐渐提升,201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60%以上。人才结构性矛盾变得尤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缺口”亟需填补。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职教20条”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的第一句话就是: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首先为职业教育“正名”。
  
  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定: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对授予职业本科学生学士学位的意义做了全新阐释。
  
  由此可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在全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关乎整个社会的人才建设,职业教育的意义和方向也愈发清晰。
  
  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层次不高”“出口狭窄”等“天花板效应”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输入端”,从根本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的出台直接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并且走向更加多元化的目标。
  
  职业教育不但是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乃至大国工匠,同时也要实现教育的多元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资源平等的教育环境中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专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才是教育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心灵自由的本源。
  
  在全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领域中,芬兰一直走在最前列,这与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济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在芬兰人的观念中,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平起平坐的,大约45%的芬兰学生初中毕业后会选择职业教育,与选择普通高中的人数几乎相当。一项调查显示,在芬兰,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首先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职业向往,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当然,两条路径各自的出发点、培养方式、达成目标都不同
  
  芬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会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许多课程是与企业合作的,并且许多职业学校的地理位置都和该地的行业有关,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了解所学习的专业,也能够更便捷的参与到一些课程的实践活动中。
  
  芬兰在教育多元化的道路上,考虑到年轻人在选择学业上的不定性,将一些应用科技类大学与综合类大学合并,这样一来,如果中学时选了一条路,上了科技类大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喜欢,那么,在同一所大学里,可以更顺畅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论是学术还是技术是没有限制的。
  
  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业上的多条通道,以及在多条通道上的可转换性正是芬兰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如今已进入知识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职业的更新速率加快,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职业教育的水平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像芬兰这样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一样,以人为核心,打通学业的道路,培养技能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实践参与度,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正是我们职业教育努力的大方向。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科技处处长孟庆杰讲到,过去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用昨天的知识教授今天的孩子解决明天的问题”的困境,现在每个校企合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都有双方共同组建的“校企混编师资”项目研发团队和课程开发团队,在项目共同研发中,老师也能掌握企业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同时双方根据岗位能力模块,开发模块化活页式教材和实践操作手册,将企业最新的技术问题和成果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材。与此同时,把企业的工作带进学校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直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我们正在按照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的需求全力以赴打造“升级版”的职业教育,在完善升学道路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给予更好的成才平台
  
  除了职业教育的“升级”,许多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给予职校毕业的技能人员更好的成才平台。
  
  33岁的刘刚,是陕汽集团为数不多的青年“陕汽工匠”,这个称号是陕汽对技能人才最高的认定。他毕业于陕西汽车技术学校汽车装调专业,是汽车装配车间的汽车装调专业技师。入厂十几年以来,熟练掌握多个装配工序,熟知整车制动原理,擅长车辆故障排除。刘刚说:“公司十分重视一线工人的技能,各个车间的工艺优化一线员工参与度很大,并且让我们带头在生产实践中主动去想办法,这就激发了大家的主动性。日常工作中,我们就会去琢磨这个管路可以怎么改进,那个线束的捆扎可以怎优化。而且,对于生产一线提出非常好的改进项目,公司会成立项目组,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刘刚主持完成了汽车装配车间技术改进三项A级提案,自主编制作业标准20项。作为班长,在他的带领下管线班组实现80%在产车型下线零捆扎;车辆调试时间由240分钟/辆下降至120分钟/辆节省时间120分钟/辆,人均效率2辆已提升至3.5辆,甚至4辆;单车紧固带成本由128元/辆下降至96元/辆。这不仅对装配工艺进行了改进,也为企业降本增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显然。卓越的技能人才需要掌握专业的技术,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不断优化和创新。
  
  为了让这样的技能人才继续成长,陕汽给他们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学习的机会,以及参加全省,乃至全国各类技能大赛的机会。除了“陕汽工匠”的评比,还有“技术状元”“首席员工”等一些一线技术工参与度很高的评比活动。在这种重视技能人才的气氛氛围中,毕业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拥有与毕业于高等院校的技术员同等的学习实践平台和成长空间,并且享受丰厚的薪资待遇和“绿色”的晋升通道。
  
  企业给予技能人员更好的成才平台,让他们在工作中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继职业学校学习之后非常重要的过程。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一定是产业技术的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必定来自于生产的过程之中。正如发展经济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展经济学教授萨拉伊.马丁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个统计,在产业科技进步过程中,90%以上的创新来源于生产实践中的普通劳动者。
  
  当下,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技能人才缺失,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给予技能人才更好的成才空间,全社会形成敬畏技术、尊重工匠的文化更为重要。(文/冯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