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话《主角》

2022-04-30 16:58: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书里戏外的主角
 
  之前没有读过《主角》,但当看过话剧《主角》后,内心有一种强烈拜读的冲动。想分清楚到底是文学作品底蕴深厚、感人至深,还是话剧舞台艺术的展示形式更扣人心弦?结果不言而喻,两者是不能比较的,载体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效果更是各有千秋。
  邂逅这部剧是在2022年的4月8日,在观剧前的10分钟走进陕西大剧院的歌剧厅,却发现整个剧院内楼上楼下已座无虚席。整个大厅内人头攒动,大家都翘首企盼这部由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陕西人艺)倾情打造的作品《主角》的上演。
 
  这部作品是继改编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陕西人艺推出的又一力作,被誉为“茅奖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将百年来堪称时代立传的陕西文学优秀代表作品以精品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
  大幕拉开,好戏开演。
 
  该剧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了忆秦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放羊娃到烧火丫头,从戏曲配角成长为秦腔皇后的曲折经历,描绘了一幅芸芸众生在世经验的恢弘画卷,彰显了当代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全剧运用了53个场景、306套服装,300余个灯光、近千名观众的全情投入才得以完美呈现。借助一个秦腔演员的心路历程,呈现出来一位女性几十年里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所经历的无奈与不屈、坚守与奉献。整部剧将6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浓缩在三个多小时的舞台上,以舞台形式重塑文学作品的精品内涵,共同打造中国首部以文艺工作者为创作主线的史诗剧作,非常难能可贵。
 
  “有一部书在写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奋斗史,写艺人精益求精的精神,来讲述我们自己,讲述一个人通过奋斗成为主角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很可贵的。”本剧出品人、陕西人艺院长李宣介绍当时选择《主角》时的初衷。
 
  全剧精心创排历时三年,时间长达215分钟。215分钟,却迎来了观众远远多于215分钟的守候,获得的赞誉更是不言而喻。
  “这个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呈现出这样的成果,有这样的舞台艺术转换和光彩,没有想到,完全是别开生面的。全剧有奋斗感、挫折感、命运感,也有生命的成长感、辉煌感,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我看戏时几次落泪,思考很多。”原著作者陈彦在观完话剧《主角》后激动地说。
 
  “陕西人艺在文学中汲取选题,来建立剧目,扎根、植根于这片沃土,演老百姓的事,演的是人民生活。时代呼唤精品、呼唤好的演员、呼唤好的作品,话剧《主角》的精彩展示给这座城市的夜晚带来了光芒,让这座城市拥有了审美和温度。”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对本剧同样给予很高的赞誉。
 
  “从文学的案头阅读到舞台的剧场阅读,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转换,全局弥漫着一种凄楚、苍茫的色彩,一股伴随着秦腔艺人生命历史的强悍力量,是这些年第一部切入到戏曲肌理深处,展现了传统文化如黄土高原那股厚重的底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如此评价。
  光鲜背后的不为人知
 
  “主角”火了,除了受到业界知名人士的肯定外,现场观众的感言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观看省人艺的话剧《主角》感慨万千!围绕主角忆秦娥命运多舛的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精湛的演技,扣人心弦的剧情,何尝不是折射出人生的磨难与历练。”
 
  “招弟也罢,青娥也罢,秦娥也罢……走过了泥潭,那些过往的种种,那些轰然倒塌的瞬间,也终将成为历史再次重归。舞台上是形的主角,舞台下的是自己的主角。诠释了整个故事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还有舞美……”
 
  然而这一切的演绎背后却离不开每一位创作者的辛勤付出。
 
  “戏已经把我唱的肝肠寸断,苦不堪言了……”剧中的这句台词不禁让人泪目,亦让人分不清忆秦娥究竟是在戏里还是戏外。
 
  “谁让你演得主角,主角就是自己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那个人,因为你主控着舞台的一切。你要风里来得、雨里去得、眼里揉得进沙、心里插得住刀,你才能成事,成大事。”
 
  剧中秦八娃的这句台词可谓振聋发聩、一语中的,道出了“主角”的不易,而话剧《主角》亦不易。
 
  《主角》的出品人、陕西人艺院长李宣介绍,自2019年9月开始剧本创作以来,为了更好地将《主角》立上话剧舞台,创作团队先后组织召开11次研讨会,对剧本进行9次修改提升。主创团队更是精益求精,剧组主创人员前期多次赴西安、三原、泾阳等地深入生活,听秦腔、看戏台、开展座谈会,在采风过程中感受陈彦先生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深切感受原著精神内核和剧中人物经历。
  其中在演员忆秦娥的角色选取上更是煞费苦心。剧院共储备了6位“忆秦娥”,每一位演员都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戏曲基本功训练。踩胯、撕腿、劈叉……对于话剧演员来说,戏曲基本功训练无异于“上刑”。面对这样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演员们稳扎稳打,苦练基本功,最后从6位当中选出了“忆秦娥”“楚嘉禾”“胡彩香”角色的三位演员。一年的历练才能知道你究竟能否胜任,可见当“角”的不易。
 
  最终选中的忆秦娥扮演者叫刘李优优,是一位95后的女演员,曾参演过话剧《白鹿原》中的白灵、《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等,是陕西本土培养出来的人才,其艺术功底、舞台经验是经得起考验的。
 
  演员确定了,却不知本部话剧还面临更大的问题需要挑战。
 
  李宣介绍,这个戏最难表现的地方有二:第一是用话剧的方式去讲秦腔剧团的故事;第二,用话剧演员去演秦腔的角儿。这对演员来讲太有挑战性了。
 
  正如作家陈彦在作品中所写,“角儿,也就是主角。其实是那种在文艺团体吃苦最多的人。能成为舞台主角者,无非是三种人:一是确有盖世艺术天分,‘锥处囊中’,锋利无比,其锐自出者;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练就‘惊天艺’,方为‘人上人’者;三是寻情钻眼、拐弯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峥嵘者。若三样全占,为之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这里我们谈到的演员们还距离“角”很远,但他们已经驰骋在属于艺术的大道上,终日行走在练就“惊天艺”的道路上。
 
  将秦腔文化传承到底
 
  透过话剧《主角》,我们更能感受到秦腔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者了解到,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让演员们更好进入作品并塑造秦腔演员,剧组请来了专门的戏曲老师,为全剧组演员进行了近三年的戏曲基本功训练,通过练习“四功五法”,了解戏曲艺术,也从中感受秦腔人的不易和艰辛。
 
  其中“主角”忆秦娥的年龄跨度很大,心路历程也十分复杂,第一次肩挑一个如此重要并且高难度的角色,刘李优优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磨砺,而创作这部戏的过程也让她深刻体会到,要成为主角必须付出巨大努力和汗水。
 
  此外,剧中特别对四个存字辈的老艺人在秦腔文化传承的过程进行了勾画,他们饱含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其进行传承,展现了传统文化如黄土般厚重。
 
  “人聚了,戏开了,几多把式唱来了。人去了,戏散了,悲欢离合都齐了。上场了,下场了,大幕开了又关了。”整部剧从舞台艺术、唱词唱调、场景设置、木偶穿插等等辅助下构筑起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潜移默化中将秦腔文化进行传承。
  “看完突然想看一场真正的秦腔,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是无法理解个中滋味的。众生皆苦,无人能外,哪怕你是最耀眼的主角”“不疯不魔不成角,陕西人艺精彩演绎《主角》,秦人秦声秦之魂。”……这是观众看完《主角》后的真实感受,秦腔已真实驻扎在了秦人的内心里。
 
  “话剧《主角》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向观众展现着可信、可爱、可敬、可亲的中国形象。该剧具备了经典潜质的,也是话剧民族化的新探索和新成就。”著名戏曲评论家宋宝珍评论说。
 
  的确,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特别的《主角》,它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其中特有的语言、特有的语境,纵有效仿,却无可替代。(文/记者张静  摄影/陈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