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很多的菜市场,却独爱位于城墙根下的老菜场。究其原因并非因其有城墙赋予的独特历史地位,而是钟爱经过“换新装”而“华丽转身”的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这个名为老菜场,实际却并不“老”的街区兼具市井与时尚、传统与现代,散发出的魅力不言而喻。
老菜场里的吆喝声
老菜场的早晨是热闹的。一大早顺着信义巷走进菜市场,被各种吆喝声所吸引。只见市场两边被卖油条烙饼、活鸡活鸭、新鲜蔬菜等摊铺所占据,几乎走两步就是一个小摊,时不时地还伴有各种叫卖声,烟火气十足。
“我们祖孙三代都在这里,年过一年,日过一日,天天都是这样的事。凌晨两点给别的餐馆送菜,再零卖点,为的就是能多挣一点。”今年55岁的宿秀芹是这里的一个摊贩,常年在这里卖菜。
“年过五十站案边,讨价还价还乐观,屈指可数好几年,生意渐好挣上钱。”任新宇是老菜场的“红人”,平日里经常一边卖肉,一边还不忘学习,尤其爱写诗。据说他还参与过央视录制的《唐诗风云会》,能背诵4000多首诗词。在他的肉摊上,除了放着一条条切好的猪肉等待人来买外,还放着唐诗宋词和新华字典。记者了解到,任新宇怀揣对西安大城市的向往,角色从一个民办老师转换为卖肉经营户,经过年复一年辛苦的打拼,如今他的孩子已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自己也买了私家车,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城里人。
老菜场里有一间小小的旧书屋,只要路过就会不由自主地上前翻阅,《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以及各种小人书应有尽有,虽仅有几平方米,却是樊娟平夫妇苦心经营的成果,也承载着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
一路上烧鸡店、水果店、面条店等一眼望不到头,深入其中,你能感受到浓浓的市井气息。
“疫情过后,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因为到了那种地方你才会觉得踏踏实实的生活重新回来了。来到这里,感觉到生活的色彩流动,因为这里的水果是最新鲜的,鱼要鲜活的,藕要带泥的,面包就要刚烤出来的,觉得这样才叫活着,在这样的人间烟火里面,才真正有诗意。”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黎荔教授如是感慨……
老菜场的早晨是从吆喝声开始的,而距离它的结束却还为时过早。11时左右,提着大袋小袋的“买菜一族”满载而归,意味着这里的第一拨访客开始慢慢退场。
“屋顶天台”上的来客
第二拨访客基本从午后陆续到来,从年龄上看他们更趋年轻化。
漫步其中,彩虹屋顶、明黄色的大台阶、潮流与浪漫自由切换的屋顶天台等地,随处可见慕名前来打卡的年轻人。他们或是拍照留念,或是三三两两逛逛这里的潮店,或者喝着咖啡谈笑风生,好生惬意。
“古城是一个非常具有市井烟火气的地方,但是我们想给它融入一个年轻的创意氛围,于是将其定义为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通过采取‘微更新轻改造’的模式,使得这个地方既有烟火气又有艺术气息,把艺术氛围导入街区,这也是这里能够吸引众多年轻人来打卡的一个原因。”西安老菜场的创始人全建彪说道。
街区内,我们看到有许多年轻的创业者开设的工作室、书店、创意工坊、咖啡店、民宿等新兴商业业态琳琅满目,新鲜感十足。
“这边是一个艺术类的聚集区,是市井与现代新潮气息互相融合冲撞的地方,我想把这间工作室打造得更专业,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常丽君是老菜场调色实验室的店主,学设计出身的她,从小喜爱画画,一直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这个愿望在老菜场得以实现。在她的工作室内,有油画体验、石膏娃娃彩绘以及一些手工类的项目等,小小空间,却能实现大大梦想。
老菜场还有一些你想不到的店铺。一位店主在创意街区开了个“爬宠”店,简言之就是以爬行动物作为宠物的一种新时尚,让更多的人认识“爬宠”。店主说,开这样的店就是想把更多的理念推荐给年轻人,也给老菜场带来新鲜活力。
诸如此类的新潮店铺还有很多,未知便是新奇,闲来无事时来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也许能让你多见见“世面”、打开眼界。
到了夜晚,霓虹灯闪烁下的艺术街区又是另一番韵味。
老菜场特有的天台恰巧与西安古城墙相临,呈现出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场景,不由激起内心的一阵涟漪。天台音乐集市上,青年歌手边弹着吉他,边自我陶醉地演唱着歌曲,一旁的年轻人一边聆听,一边谈天说地,好不惬意;顺城巷下的咖啡酒吧星罗棋布,调性十足,关于生活的苦乐杂陈在这里可以尽情释放;老菜场的“未来者”更是“星外来客”。刚入建国门,一个呈太空舱造型的建筑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只见一架红色的螺旋桨时不时地缓缓旋转,机身呈白色,与古城墙的灰色形成鲜明对比,来到其身边,仿佛穿越了一般。后来得知这是老菜场市井文化街区特别打造的“未来者城市展厅”,是一个全新的标志物,未来与历史交融,彰显了精神艺术与市井烟火的交融与互动。
老菜场将音乐、绘画、展览等艺术形式回归到菜市场的市井气息里,无论是市集派对、音乐集市,还是复古舞会、联谊交友等,大量的线下活动不仅点燃了城市的生机,更延续了城市青年的新锐精神,成为城墙根下生活方式的再度更新。
匠心留住“城市记忆”
在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寻找城市记忆也许是一种奢望。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打破常规,开启“城市更新”模式,唤醒人们记忆中的“西安味道”,“向往的生活”近在咫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街区的创始人及其团队的匠心营造。
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发起人 全建彪
全建彪是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发起人,在全身心倾注于城市更新研究步伐中的他,在2017年邂逅了老菜场。
这一天他与孩子在城墙上骑自行车,经过城墙最高点时发现城墙底下有一片区域像城中村一样破败,夜晚基本没人,仔细看下去,可谓是“空心化、灯下黑、脏乱差”。基于有着多年城改经验,全建彪心里认定这里可以改造。经实地考察,才知道这里原来是西安平绒厂,厂房大多保留了下来,外立面的墙壁和车间的高窗还在,内部被改造成了菜市场。工厂停产后变菜市场已有20年的历史,随即便开始与相关部门开始洽谈。
全建彪介绍,起初这里有蔬菜区、水果区、水产区三个片区,30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厂子楼上的空间都是闲置的,因此他们重点对楼上进行了改造,楼下的菜市场没有过分的包装改造,因为他知道,如果那样的话会失去原有的烟火气。
这个项目起初计划于2019年初开始改造,同年的国庆节营业。因城墙作为国家文物重点单位,改造过程需要多重批复手续,因此项目不得已一再延后,直到2020年的5月才复工。后来,因受用地许可、市政配套手续、疫情等多重繁杂因素的制约,老菜场的改造可谓一波三折。
说起街区创立的初衷,全建彪说,起初这里定位的时候因为这块的群体大多是老年人,本想着打造成为老年人服务的一个社区,却不想出乎意料的是年轻人让这个地方成为了热点,“主角”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此“失落的城墙下”不再寂寞,而是一跃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网红打卡地。
据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负责人上彦辉介绍,这里的定位为“文、商、旅、居”即文化、商业、旅游、居住融合发展。2018年的12月16日,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以一场“白菜大会”开启,邀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来参与。除了老菜场的原有居民外,还吸纳了很多年轻群体的加入。当天凡是参与者每人发一棵大白菜,竟发出去了800余棵,可见当时场面的热烈。
上彦辉还说,创立文化街区就是想让大家来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深入体验老菜场的“白与黑”(白天与黑夜),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逛而逛,老菜场早晨的吆喝声直至夜晚华灯初上的感觉还是值得去体验的。
为了让老菜场持续“保鲜”、更有内涵,整个街区的创作团队也煞费苦心、用心用情地去挖掘“菜市场”里的故事。他们从普通的群众中发现闪光点,老菜场卖肉大哥的诗词禀赋,常年守候旧书屋的樊娟平夫妇以及更多老菜场里潜藏的满腹理想抱负的年轻创业者等都成为他们眼中的“角”,通过一个个的打造,老菜场“红人”越来越多,“网红打卡地”的名号也不再是空穴来风。
以全建彪为代表的城市更新创造者们,他们倾尽全力将城市资源变废为宝,让每条街巷、某个物件、某块区域变得会“说话”、有故事,进而使得城市的内涵得以挖掘,属于城市中的夜更加璀璨明亮。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创造者来深耕城市更新,匠心留住更多的“城市记忆”,让属于城墙根下的故事得以永续传颂。
城市更新,老菜场在路上
老菜场“红了”,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吸引着八方来客。
人们在感受老菜场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将其进行传播。小红书、抖音、朋友圈等更多的社交平台上都有它的身影。
2021年,老菜场与幸福林带、易俗社一起,成为西安市上报国家住建部的三个更新示范项目之一;此外,2021年西安市夜间经济示范街区、2021年度“夜碑林”文旅之星等的光环也花落老菜场。但记者认为,作为城市更新的“新秀”,老菜场不能“骄傲”,它与老钢厂、大华1935、西影厂等更多项目一样,还需持续地深耕。
怎样避免同质化,如何让来访者不产生审美疲劳?多元化视角中如何保持“常新常绿”、老菜场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等都需要在行进中进一步挖掘。
一个老菜场“火”了,却不知还有多少个“老菜场”被隐匿在茫茫的城市间。在这里只能说城市更新的大幕刚刚开始,期待有更多的慧眼去发现城市中的“闪光点”,继而被发现、被改造……
夜静了,属于这个城市的灯光亮了起来,老菜场就在那灯火阑珊处。(文/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