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文化资源建设大西安新轴线和文化廊道

2022-05-10 15:01:3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西咸一体化是国家大关中城市群区域空间发展的战略构成和重要目标,也是打造大西安都市圈核心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带动功能的重要依托。西咸区域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以此为依托,打造既能体现大西安历史地位和城市价值、又能承载丰富的文旅产业和文化消费的轴线和廊道,是优化大西安形象与城市功能,促进西咸一体化和全省贯彻“双循环”政策的战略举措,必须站在全局协调发展的高度,进行系统性设计。
 
  城市文化资源整合和城市新轴线设计,是推进西咸一体化的题中要义
 
  西咸一体化的历史根据和发展趋势。西安与咸阳,同属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一水相隔,相互毗邻。从古都历史和文化联系看,古长安与古咸阳始终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中虽有主从交替、大小变化的过程,然而相互辅助,一体双核,整体规划是两座城市协同发展的基本关系。特别是在秦汉时期,渭水两岸分别成为秦汉帝国的都城所在,这都成为了今天陕西独具至高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资源。都城选址的变化没有影响秦皇汉武将渭水两岸统一规划,秦时在渭水之南修建了章台宫、兴乐宫、阿房宫为代表的宫殿苑囿;秦亡汉兴,汉承秦制,秦宫汉用,西汉王朝又在秦宫基础上修建了汉长安城,并将咸阳台塬地带作为西汉帝陵的主要分布区。从秦汉到现代,渭河持续向北部侵蚀切割达9华里之多,原来的渭北地带变成了渭南地带,这也使得西安和咸阳的一些重要文化遗存呈现为一种“难分难解”的状态。古丝绸之路,在汉代就是从长安城出发,过渭水横桥,然后在咸阳地面上向北向西通往大漠西域。从历史上看,西咸一体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根据。
 
  随着西安城市规模的扩大,现在基本形成了以三环围合的主城区。20多年来持续推进的西咸一体化,也使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西咸新区为主体的大西安核心区日渐成型。随着西咸新区管理体制的明确,大西安向西拓展的目标和路径则更为清晰,尤其西部地势平坦,河流密布,发展的回旋余地较大,加之我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设立以及与杨凌农业科技板块的有机融合,城西的发展已在全速推进中。
 
  西安建城史上的中轴布局传统及历史变迁。西安号称“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在西安周秦汉唐千余年的都城营建历史中,始终贯穿着中国特有的礼制传统和审美旨趣,并主要体现为——在城市规划和宫殿建设中对中轴线神圣性和对称布局的重视。这是属于中国大风水理论的范畴。这套礼制的思想根基,与法天象地、天人感应、四海皆臣、王者居中、对称为美、中庸中正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相联系,是中国特有、而西安又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系统。如果说,在西周沣邑和镐京的建城实践中,这些规划思想还处于探索的雏形阶段,那么到了秦朝先祖营建雍城之时,有关方正布局、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原则就已付诸实施。到了西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时期,更明确设计出了过中心宫殿,与名山大川、先祖陵寝相对应相联接的子午轴线。如汉长安城中的未央宫轴线和隋唐长安城中的朱雀路轴线。这些轴线向城外延伸,形成南指秦岭、北抵北山的城市轴线。这是一条彰显王者权威和等级序列,试图将有限事物与永恒存在联系在一起的神圣轴线。
 
  至明清时期,西安的地位已降为西北重镇而不复为国都,主城区规模缩小至隋唐长安城的八分之一。但仍保持着一条以钟楼为中心,过南北大街向外延伸的城市轴线。六百多年来,这条轴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两侧景观的叠加,已成为一条长达四十公里的西安城市老轴线。
 
  与城市的南北纵向轴线相对应,西安古城在棋盘型方正格局中还有东西横向的轴线,我们习惯称之为“廊道”或“景观带”。这种东西向的廊道主要是具有交通、经济商贸和旅游功能的城市世俗轴线。由于关中地区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环境,千百年来这里自然形成了沿河沿山的农耕文化长廊和水陆交通系统,再加上周秦汉唐各朝代自西向东的持续开发建设,关中道上实际孕育了炎黄文化走廊、帝国国都走廊、丝绸之路走廊、秦岭宗教生态走廊、渭水滨河走廊、渭北台塬帝陵走廊等相互并行的大廊道景观。
 
  城市轴线是一种既虚又实的历史传统,当它处于一种有关理念和原则的理论形态时,相对而言它就是一种虚的东西,但是当人们对其神圣性和传统价值予以认同时,就会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建设,从而形成城市中现实的功能模块和文化景观。
 
  呼之欲出的大西安新轴线和景观廊道。目前,在西咸两市持续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具备轴线和廊道潜质的地段已经开始显现,我们称之为“一轴两廊”:
 
  “一轴”是2016年以来西咸新区明确提出的、沿沣河东侧一线建设南北轴线的规划思路,该轴线规划全长20公里,目前已经在7.4公里的起步区内布置了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华侨城大型文旅综合体、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大型项目,轴线南段为昆明池、沣镐遗址、新发现的太平遗址以及诗经里小镇等,北部还有沣河金湾,这一段是周文化的主要赋存区。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呼之欲出的,具有现代新功能的大西安新轴线,对它的重视是适应城市规模拓展,功能外迁,强化与杨凌功能板块有机联系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为大西安填补周文化板块缺环的必要建设。
 
  东西向延伸的“两廊”是盘活文化资产存量,突出周秦汉唐主题,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结构性转化的开发建设地带。它们平行相伴、南北相聚3—5公里,北侧是横穿秦汉新城的的汉代帝陵遗址景观廊道,汉长陵、汉安陵、汉阳陵等9座帝陵一字排开,气势宏伟。同时,秦咸阳宫的冀阙宫廷,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区在这里也有重要分布。近年来,还有秦文明广场、大秦文明园、咸阳博物院新馆等文化载体陆续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东西向的兰池大道、南北向的秦汉大道建设开通,进一步串联这些离散的遗址遗存,使该区域具备了文旅产业丰富发展的良好基础。
 
  南侧是渭河滨水生态文化景观廊道,它的基础是我省“十三五”期间建成的800里沿渭全民健身长廊,其中大西安核心区内有渭河西安段生态景观区、咸阳湖一期、二期工程、西咸新区沣河入渭口景观等多处自然生态公园。渭河南北两岸堤顶路的规划宽度普遍在40米,堤坝内外两侧还有200至1500米不等的可活动区域,这为文旅产业发展和景观营造预留了充足的空间。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居民自发进行周末休闲活动的重要板块。
 
  这“一轴两廊”,是调动西安和咸阳战略性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是最具历史场所感的文旅产业潜力区域。
 
  文化轴线和景观廊道建设中存在的限制因素和问题。应该说,大西安西部的新轴线和文化廊道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设中已经显现了一定基础,之所以没有被上升为城市的自觉行动,主要是存在三个层面制约因素:一是在大西安向西拓展、西咸深度融合的思路和举措上,过去两市一区各有利益和诉求,发展的合力不足。二是虽然区域内的文化和景观资源都是城市的战略性资源,但这些资源既没有被进行组合性的创新转化,也没有被作为城市的文化资本进行活化开发,整体建设思路还未能从概念宣传走向内容创造。三是虽然大西安西部的交通建设已有了很大进展,但还没有形成便利的旅游路网,相关交通线路、景观建设、旅游产品也缺乏配套。
 
  大西安新轴线和文化廊道的特色景观及项目创意方向
 
  新轴线景观系列
 
  一是丰镐遗址与沣渭周文化主题景观表达。大西安新轴线所在区域,自西周以来就是先祖聚居、立都、建苑、游憩的首善之地。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期,它礼乐教化的治国理念,敬德保民的为政意识,重视农桑的发展策略,敦厚质朴的处世情怀,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周的文化进行发掘和传承传播,是西安弥补周文化缺环的必要行动。
 
  新轴线南部的沣镐遗址,是西安都城史的开端。近70年来的持续考古显示,从周迁都至此直至灭亡,沣邑和镐京作为西周政治中心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今天在花园村、客省庄、马王村一带,仍可见近18平方公里的遗址遗存。尤其是镐京遗址区内先后发现的14座大型夯土建筑和铸铜、制骨、制陶作坊遗址,证明了周王朝宫室、宗庙和贵族采邑的存在。下一步,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可以依托沣镐遗址及相关的文献记载,围绕周的历史贡献,建设系列性的专题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标识出遗址区域的历史地位,打造周的文化形象。其二,“诗经里”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开题,还可以进一步沿沣河两岸扩大规模,把周文化中诗意的、祥和的、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今天的文化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一大批更富趣味性、参与性的系列项目。其三,依托昆明池遗址,建设上林苑文化博物馆,并积极开展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滨水游娱活动等。其四,最新考古发现的太平遗址,位于昆明池遗址东北部,是西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夏商时期遗址,也是我省首次发现的两重环壕、20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文化遗址。太平遗址具备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下一步,应为太平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预留充足空间,结合昆明池遗址区域的保护利用工程,依托最新考古成果,打造展示西安早期都城文明史的重要板块,丰富新轴线区域自夏商到隋唐古都文化兴盛发展的大形象。
 
  二是周秦汉唐地面文化标识系列。大西安新轴线上有8公里的核心建设区,这个区域整体分地面地下两部分。其中地面绿地宽度80米,地下有三层空间。在地面空间,首先要为大西安塑造明确的城市文化符号,打造周秦汉唐四大盛世文化体验中心。设想用现代轻型材料,构筑具有标识性和可逆性的建筑物,分别以“礼乐教化”“四海归一”“丝路驼队”“上元灯市”作为周秦汉唐的户外雕塑主题。雕塑采取镂空图案的形式,既是朝代标识,又是文化体验中心的背景艺术品。文化体验中心(馆)内,可考虑选取周秦汉唐特有的汉字字体、生活器皿、文化娱乐、特色餐饮、服装服饰为展陈、体验内容。同时通过数字虚拟技术营造不同时代的节令和生活场景,使四大文化体验中心成为集参观、休闲、体验、购物、研学、美食为一体的浸入式主题文化空间。
 
  三是成语故事和环境小品系列。成语和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又是人们最易记忆和传播的文化亮点。陕西和关中平原是成语和典故产生的重要区域,其类别多样,内容丰富,如表现人杰地灵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府之国;表现谋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约法三章;与名人相关的,玉树临风、一见如故;表现贤良德行的,桐叶封弟、明镜高悬;与学习有关的,聚精会神、朝闻夕改;与感情故事有关的,天作之合、破镜重圆等等。这些成语故事群众喜闻乐见,可以在地面绿地空间中,用线刻、浮雕、圆雕、漫画等多种形式的景观小品进行展现。
 
  四是数字化技术与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现代表达展示。轴线的地下三层为区域文化表达提供了更充裕的空间,这里可以用数字街区的方式表现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主题,分段展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精彩片段。街区内采用实景装置+数字街景的表现手法,让身处其中的人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可以乐观预期,起步区建成后,轴线还可以进一步做更长的延伸,增加更多的景观,形成更为充实的城市文化展示体验区。
 
  历史及生态文化廊道系列
 
  一是滨渭生态和文化风情走廊的文旅业态构想。建议进一步利用渭河南北两侧堤岸的堤顶路、护坡、内外侧湿地绿地空间,增加服务设施,植入多元文旅业态。在堤顶路两侧绿带增加轻型、生态可移动式服务站点,同时可用集装箱、拖车、房车等移动设施进行补充。还可以在有条件地段利用护坡区域建设杆栏式建筑。这些空间将成为黄河文化、渭河民俗文化、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等文化内容的展示场所,在空间设计、主题装修、参与体验活动上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形成呼应。
 
  二是帝陵及宫殿遗址现代专题博物馆走廊构想。其一,积极推动秦咸阳宫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展示,提升秦咸阳宫博物馆的参与体验功能,通过意向性的景观塑造咸阳宫依塬就势,象天法地的宏伟气势。其二,沿汉代帝陵一带,按照旅游公路标准完善周边路网,形成环帝陵的游憩休闲网络。依托长陵、安陵、平陵等,打造体现不同汉代文化主题的小型博物馆,如汉代军事博物馆、汉代丝绸之路动植物博物馆、长陵邑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旅游、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开发汉代特色餐饮。围绕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重要历史人物和五陵塬的历史故事,拍摄纪录片、短视频,联合网络游戏,通过植入汉代场景、文物、事件等元素,促进汉代文化的普及宣传。
 
  三是跨渭河秦汉都城及丝路文化衔接板块构想。渭河上的古桥梁和古驿站遗址是长安与咸阳密切关系的重要佐证,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和百年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依托。秦时就有横桥跨越渭河南北,汉时增建东渭桥和西渭桥方便通行,原来的横桥就变成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第一桥——中渭桥,成为北出长安西行丝路的重要通道。唐代时,京兆咸阳县境内设有渭城驿、温泉驿,“渭城朝雨挹轻尘”说的便是诗人王维在渭城驿送别友人元二的事情,可见这里也是唐代西出丝绸之路的主要送行之地。随着近年汉长安城厨城门桥群和洛城门桥遗址的发现、以及汉长安城北渭河古船的出土,秦汉时期两座古都的文化关系日渐清晰,丝绸之路的起点标识也已经非常明确。应加快推进汉长安城古桥遗址博物馆,尽快启动唐丝绸之路驿站博物馆以及丝绸之路第一桥标识的建设工作,与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形成联合线路,丰富古丝绸之路的文化标识系统。
 
  关中几条轴线和廊道的功能耦合
 
  从大西安的整体发展情况和要求来看,建议打造的新轴线和廊道既是结合战略性资源进行的选择,也与已经形成的城市景观格局有明确的互补。从环线格局来看,“一轴二带”与“三河一山”绿道是相伴而行的,它打通了西安西部和北部的旅游通道,丰富了大西安的文旅休闲业态,实现了南接环山路黄金旅游带、东连浐灞湿地生态旅游区域的整体性目标,使大西安都市环线旅游形成了一个闭环,塑造了最佳的1—2日大都市周末游线路。从东西向看,北部两条廊道不仅为渭河生态文化、秦汉都城文化、汉代帝陵文化的表达提供了连续的空间载体,下一步还可以向东延伸,与大西安东北部新石器时期遗址的保护利用构成联系。大西安新轴线建设则不但弥补了周文化的缺环,又能使东西向廊道上周秦汉唐的遗址和景点有机连接,使古都的文脉完整呈现。
 
  大西安新轴线和文化廊道的政策建议
 
  一是将大西安新轴线和文化廊道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建议在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尽快启动大西安新轴线和文化廊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定期组织召开两市一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规划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处理好省市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政府意志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以及线上线下的同步开发关系。
 
  二是明确建设责任,保证景观品质。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要强化轴线和廊道建设的分工协同工作。西咸新区作为“一轴两廊”的重点建设区域,西咸新区管委会应重点把握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工作,要特别注重建筑风格与文化主题的和谐,按照建筑样态、产业业态和环境生态的协调统一的原则编制景观规划。
 
  三是组建专题智库,提供经费支持。组建省级层面专家智库系统,整合外部力量,加强前瞻性研究。省市层面应分别为特色项目、重大项目的策划设计提供经费支持。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姚引良  白阿莹
 
  课题组组长:李骊明
 
  课题组成员:秦天行  余小方  刘云辉  段建军
 
  熊中元  张  宁  雷  蕾  陈宇宏 郑代汉
 
  课题组执笔:雷  蕾  李骊明  余小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