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演变,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国家矛盾冲突进一步抬高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陕西经济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期、转型升级承压期,并且疫情防控、产业链、粮食、能源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压力加大,经济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复杂。
陕西经济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频发严重影响陕西经济安全。2020年以来,陕西多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导致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企业停工停产,部分商场超市、旅游景区等停止营业,2020年-2021年生产总值年均仅增长4.3%,低于全国两年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尤其是2021年末至2022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西安封控1个月,3月份,疫情又多点扩散爆发,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汉中等多个市出现确诊病例,导致工业企业产能释放不足,一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值大幅下降,项目建设整体进展缓慢,家电、服装、汽车等重点领域消费降幅较大,占全省消费一半的西安市消费下降明显,中小企业生产较为困难,个体工商户生存面临严重挑战,城镇居民增收压力持续加大,严重影响经济安全运行。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严重影响陕西经济安全。现代化工方面,上游产业比重过大,下游产业弱小,上下游产业结构错配、抵御能源价格波动能力较弱,精细化工原料型、燃料型产业比重过高,高端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更少。汽车方面,产业整体规模偏小,销量占全国总量比重2%左右,本地化配套仅占40%左右,比亚迪、开沃等企业研发部不在陕西,影响企业发展及其产品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方面,技术落后更新慢、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低端。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CPU、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部分元器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突出,大多数都由国外企业控制,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国内相关企业一直被限制在中低端市场。
三是能源结构转型和季节性矛盾突出严重影响陕西经济安全。在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的影响下,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升级,尤其是2021年煤炭价格快速上涨,我国出现较大范围拉闸限电、有序用电,给经济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陕西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在于清洁低碳转型和季节性供需偏紧,一方面,我国煤炭消费量不断攀升,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传统能源产业和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撑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另一方面,电煤供应局部矛盾突出,电力夏季供应偏紧,天然气冬季供应紧张。此外,油气长输管道、电力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区相遇相交日益增多,管道占压和第三方破坏、损伤现象仍未根除,严重影响能源安全。
四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基础不稳严重影响陕西经济安全。当前,国际社会正经历50 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问题成为制约各国经济恢复的重要问题,陕西和全国一样,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2021年陕西频繁遭遇自然灾害,陕北遭遇十年不遇的春夏连旱、关中遭遇六十年来最强秋淋、陕南遭遇三轮严重汛情,抗灾减灾成为全年保障粮食安全的主题。2022年自然灾害不确定性增加,受干旱、冰雹、洪涝等恶劣自然灾害,以及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多发高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的基础还不稳固。同时,粮食产消缺口逐年加大,依靠自身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小麦、大米、食用油等对外依存度较大,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市场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影响。此外,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大部分养殖场普遍陷入亏损。
维护陕西经济安全的基本思路
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二者互为条件,彼此支撑。一方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才能为更高水平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物质保障和支持。维护陕西经济安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重视预期管理,既要以安全促发展,又要以发展保安全,把安全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以综合实力提升为安全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
二是统筹当前和长远。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决防止以高质量为由主观降低速度追求、把速度降低简单等同于高质量的倾向。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陕西经济安全,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重塑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统筹“六稳”和“六保”。“六稳”“六保”统一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六稳”是大局、是高线,“六保”是前提、是底线,无论是“稳”还是“保”,都体现了国家对当前形势的审慎态度;而从“稳”到“保”,更体现出了要坚持底线思维,保住经济基本盘,守住民生底线。维护陕西经济安全,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通过保居民就业实现稳就业,通过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实现稳投资、稳预期,通过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资、稳投资。
维护陕西经济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是找准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精准防控、科学施策,有力有序推进疫情处置,不断优化防控体系、防控策略,切实提升整体疫情防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跨周期政策设计和逆周期调节,紧盯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适时研究出台扩投资、稳工业、促消费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强化房地产、生态环保、保供稳价等领域风险预警和管控,对冲疫情不利影响,维护经济安全。
二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着力攻克“卡脖子”领域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发展下游高端精细化学品,推进炼油产业向化工领域延伸。依托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骨干企业,吸引动力电池、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等配套企业集聚,加强整车技术创新,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加快构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完整产业链,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持续扩大闪存芯片制造业产业规模。
三是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一方面,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做好节能减排,加强能耗强度管理,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大型风电、光伏、水电基地建设,规范有序发展氢能,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毫不动摇推进优煤、扩油、增气,持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先进煤电机组建设,扩大油气勘探投资,稳定油气产量,优化天然气、电力管网布局,有效应对迎峰度夏、度冬能源供应“卡脖子”问题,在保障陕西能源安全的同时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四是保障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安全是发展的基础,一旦粮食供应不足,不仅国家正常经济建设无法展开,整个社会还可能陷入动荡。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面积只增不减。坚持向科技要效益,狠抓种业科技攻关、集成技术推广和农业防灾减灾,确保粮食总量稳中有增。抓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优化储备粮仓储布局,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实施第二轮优质粮食工程,加快“陕西好粮油1+N”品牌建设,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兴粮兴储战略,开展粮食减损行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文/薛强 作者单位:陕西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