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这些年的发展证明,一个有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落地的地方,动能才能不断积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民生才能持续改善,吸引力才能越来越强,形象才能越来越好。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2022年已经过去快三分之一。几个月来,糟糕的新冠肺炎疫情总是除不了根,不停地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停地干扰企业的生产节奏。就是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不怕难,不怕事的三秦儿女,在与疫情的缠斗中,顽强阻击,合围歼之,确保了全省的发展稳定大局,确保了39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新冠疫情再狡猾、再顽固,也抵挡不住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威武脚步。在这个非常之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果敢将2022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吹响稳中求进的“集结号”。
我们注意到,从春寒料峭到杨柳依依的季节里,从关中平原到塞上陕北再到大美陕南,许许多多省市重点项目现场热火朝天、如火如荼,能往前赶往前赶,能往前干往前干,是每一个人不言的心声。
今年,陕西省重点项目的布局,着眼大格局、大手笔,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提质增效补短板,打造面向未来的新陕西。
据了解,2022年,陕西在建新建重点项目620个,总投资1.9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29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21个,同比增长6.3%,创5年新高,令人亮眼的是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就有45个。
全省各市只争朝夕,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如雨后春笋,破土发芽,节节增高,不妨列举在目。
2022年市级重点项目:
西安897个,总投资2.5万亿元;
榆林345个,总投资1.5万亿元;
宝鸡661个,总投资3253亿元;
铜川202个,总投资425亿元;
咸阳468个,总投资4327亿元;
渭南483个,总投资3900亿元;
延安320个,总投资2553亿元;
汉中385个,总投资4480亿元;
安康323个,总投资2108亿元;
商洛212个,总投资1758亿元;
杨凌10个,总投资43亿元。
全省各市和杨凌示范区重点项目高达4316个,总投资高达5.9463万亿元。
看着这些如逐浪排天,春雷涌动的一个个重点项目突兀眼前,怎不令人心潮澎湃,联翩浮想。如果这一个个重点项目都能如期建成,对陕西该是怎样的贡献?!
重点项目从来不是集群式的,是按市场规律和要素而布之。仔细研究,在眼前这个庞大的数字群中,每一个重点项目都分布在三秦大地美丽的山水之间。每一个重点项目从创意,到立项,再到投资施工,都来之不易,对这些犹如璀璨明珠的一个个重点项目,需要精心擦拭,精准“灌滴”。
精准“灌滴”到“根系”上。精准是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精准理念,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动能,体现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现在,从省上到市上,重点项目可以说是一大把,每个重点项目都有领导和部门领抓或包抓,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一种务实的作风。但是,当重点项目真正遇到资金、用工、纷争等具体困难时,是不是能做到像给缺水的果树一样,精准“灌滴”,让“救命水”润浸到“根系”上,而不是打开水闸,一浇而过,水过地干。这既是对我们态度的检验,也是对重点项目是否爱惜到骨子里的考量。正如俗语所言:“话要发自心里,水要浇在根上。”
精准“灌滴”体现在“吃透”上。要做到有的放矢,“灌滴”精准,就要像解剖麻雀一样,把自己负责包抓包联的重点项目解剖明白,不能光想着项目建成后给本地带来的产值、利税,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一无所知。只有把重点项目来龙去脉摸清楚,“吃透”了,才能犹如主人般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心甘情愿为项目建设出力流汗,游刃有余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精准“灌滴”也是一把“刻度尺”。重点项目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业调整的“催化剂”,结构转型的“方向盘”。陕西这些年的发展证明,一个有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落地的地方,动能才能不断积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民生才能持续改善,吸引力才能越来越强,形象才能越来越好。反之,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死气沉沉鲜见活力。面对一个个重点项目如期而至,在喜出望外之际,更应该精心呵护,全力以赴助之帮之。不仅要做到精准“灌滴”,更要对“灌滴”效果进行严格考核,要有一把“刻度尺”,量量准度、量量湿度、量量深度,只“重实效”,不“重痕迹”,让每一个重点项目在精准“灌滴”中茁壮成长。(文/李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