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陕西把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力争用更少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支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陕西省的改革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建设用地亩均GDP由“十三五”末的18.8万元/亩提高到23.7万元/亩。
为了实现“亩均论英雄”改革目标,陕西各地都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用更少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支撑更高的经济增长。
走笔陕北:重点项目彰显亩均效益
去年8月13日,陕西省印发《关于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标志着陕西“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其实,追求“亩均效益”更早就在榆林、延安的招商引资项目中显现出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聚乙醇酸”项目、“延长石油榆神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和“远景西部产业基地”,都是亩均效益很高的项目。
阳春三月,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聚乙醇酸项目建设现场紧锣密鼓地施工。管廊纵横交织、反应炉高耸挺立,生产一线热火朝天。
这是世界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示范项目。
“煤炭制成合成气后,经过装置里一连串高效‘加工’,便可得到可降解性能较强聚乙醇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降解材料。通过该装置,煤炭在此实现高效清洁利用。”该企业甲醇事业部相关负责人陶龙介绍说。
这样的高技术含量项目,不仅是能化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延链、补链、强链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榆林在探寻低碳发展中积极支持与培育的对象。
同一时期,延长石油榆神“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现场机械声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吊车巨臂上下挥舞,1000多名施工人员冒着料峭的“倒春寒”,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施工作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在建煤基乙醇项目,延长石油榆神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总投资69.8亿元,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整体工程量的90%以上,其中土建完成了95%、安装完成了80%,计划今年5月底建成。
“该项目采用了煤制乙醇技术,以煤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乙醇产品,颠覆了依靠粮食发酵生产乙醇的传统工艺路线,摆脱了与民争粮的困境。同时,通过运用先进节水技术,废水全部回收利用,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利用。”陕西延长石油榆神能化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有智介绍,“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0.71亿元,年均利润11.26亿元,财政贡献5.67亿元”。
再看榆林市榆横工业园区的远景西部产业基地,映入眼帘的仍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工人们正在抢工期、抓进度,全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这是2021年5月,榆林市与远景科技集团签署的新能源项目。自去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预计到今年10月底一期项目工程全部建成。
据了解,远景西部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10亿元,项目包括建设年产2GW的智能风机装备制造厂和年产3GWh的储能电池装备制造厂,以及仓储物流中心、办公楼及能碳双控平台展厅等。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亩均产值约2500万元、亩均年税收100万元,带动就业300多人。
这些重点项目,只是榆林市“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的缩影。
这个“倒春寒”的3月底,在榆林市重点项目建设战场上,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今年榆林谋划安排了市级重点项目345个,总投资1.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36亿元,并通过完善细化一系列工作举措,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榆林市发改委副主任周文军表示,截至3月底,243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开复工141个、开复工率58%,完成投资87亿元。
早在2月7日春节收假第一天,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项目推进会暨2022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会后,对黄陵店头电厂、江潮机泵一体化智能制造、华能10万千瓦分散式风力发电、中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延安市的4个项目进行观摩。
走进延安新材料产业园,记者看到,延安“江潮机泵一体化智能制造工厂”的主体已经建成,工人们正在对外围配套设施进行紧张施工。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8亿元,于2021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1.2万平方米生产厂房主体建设及部分生产设备的定制工作。
这是宝塔区2021年招商引资的“专精特新”企业,是一家集水泵、电机、智能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企业。“项目主要建设高效机泵一体化智能设备和不锈钢离心泵配件等产品生产线。产品生产线主要生产水泵叶轮,并进行水泵电机的组装工作。我们采取智能自动化生产制造方式,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紧密激光全焊接技术,确保叶轮的高强度和高效率,打造无人智能工厂。”项目负责人王开颜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后预计产值达3亿元,亩均产值600万元,亩均税收32万元,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于2021年4月在延安高新区落地的“中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由中车株洲所规划建设,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风机轮毂生产线是该项目的其中一条生产线,年产风机轮毂达500台。
风机轮毂是风电设备关键部件,延安市风电项目数量多、规模大,对风机轮毂的需求量大。该项目落地后,在利用延安风光资源优势、加强延安高新区主导产业基础、延长新能源产业链条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
2021年,延安扎实稳步推进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机器轰鸣贯穿春冬、纵横南北。2022年,延安计划安排市级重点项目320个,总投资25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74亿元,这些项目,个个彰显较高的亩均效益。
近看关中,延链补链提升亩均效益
隆基股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棒和硅片制造商,它在关中地区的每一个项目的开工和建设,都时刻吸引着公众关注的目光。隆基股份众多的项目,带动了陕西光伏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不断延伸。
备受关注的“隆基绿能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即将建成投产。该项目总投资额122亿元,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并在全球首次采用N型结构单晶光伏电池生产工艺技术,显着提高发电效率并降低产品效能衰减,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使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项目预计达产后年营业收入120亿元,带动就业约4000人。
类似隆基股份这样的“亩均英雄”项目,今年西安市又安排了89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高达2.5万亿元。本刊记者归纳发现,这些项目总体呈现产业占比高、科技含量足、项目质量好、亩均效益高的特点。
比如:产业项目中,有三星二期二阶段增产扩能项目、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产扩能项目、顺丰西北地区总部及电商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将带动西安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势。
科创项目中,有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拓尔微电子产业基地、艾力特光电微波数据集成产品产业化项目、西安美畅制造基地等,将推动西安产业向高端迈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
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三星半导体)主要从事高端存储芯片的生产、研发、销售,是一家集半导体生产和半导体封装测试于一个园区的综合性半导体生产企业。
作为陕西目前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从落户陕西至今已开展了两期项目的多轮投资建设。一期项目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2014年5月建成投产,投资总额由建厂时计划的70亿美元增加到实际完成投资108.7亿美元(其中闪存芯片项目投资100亿美元,封装测试项目投资8.7亿美元)。
2017年8月30日,西安三星半导体投资70亿美元在西安高新区建设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项目,新建一条闪存生产线。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该企业的闪存芯片产能占全世界芯片产能的比重超过10%。
2019年12月,该公司决定再投资80亿美元,拟对二期项目进行扩建,实现增产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二期项目已于2021年全面建成投产。西安三星半导体不断投资新的扩建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陕西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上更加重要。
3月21日,在陕汽重卡扩能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对机器人生产设备进行调试。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总工程量90%以上,具备进入通电调试阶段的条件。
陕汽重卡扩能项目位于经开区泾渭新城,占地1000亩,由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智能的全新重卡制造基地。项目总体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
西安把汽车产业作为6大支柱产业,坚持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全力支持陕重汽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陕汽重卡扩能项目的建成,对陕西进一步壮大汽车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关中五市,亩均效益很高的重点项目不胜枚举,遍地都是。
遥望陕南,既要亩均效益,更要永葆生态底色
2月23日,汉中市1兆瓦光储项目在108国道五丁关隧道处开建。该项目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占地16亩,安装功率为540瓦单晶硅光伏组件1854块,总装机容量为1兆瓦,配置储能设备,预留充电桩接口。总投资1078万元,设计年发电量120万度,设计寿命周期25年,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410吨。项目虽不大,亩均效益却不低,更彰显陕南发展的生态底色。
汉中市今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85个,总投资4480.5亿元,年度投资1100.5亿元。重点项目中制造业项目109个,总投资863.9亿元,处处追求亩均效益。
2022年,是安康市确定的“深化产业项目建设年”。
3月6日,在位于安康市汉滨区的安康新伟泰毛绒玩具厂内,一排排生产线上摆放着“冰墩墩”“雪容融”的生产原料。模具压制出不同尺寸的布料,针车车间工人用缝纫机将布料缝制起来。一道道工序完成后,新鲜出炉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就进入统一包装发货环节。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引发抢购热潮,出现“一墩难求”情况,该玩具厂抢抓订单,赶制产品。“2月25日,我收到‘冰墩墩’和‘雪容融’特许生产厂商的代加工订单,包括3万只‘冰墩墩’和5.7万只‘雪容融’。”安康新伟泰毛绒玩具厂生产部经理何承旺说,“连日来我们一直在抓紧赶制成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除了生产“冰墩墩”和“雪容融”外,安康还生产了种类繁多的毛绒玩具。近年来,安康市瞄准毛绒玩具产业“腾笼换鸟”机遇,推动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1000多家,吸纳就业3.16万人就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生产能力,每天有80万只毛绒玩具从安康发往国内外。
毛绒玩具产业是投资小、无污染,亩均效益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秦巴山区。
近年来,安康市以产业项目建设引领实体经济振兴,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热潮,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围绕五大富硒特色产业,聚焦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绿色工业,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新兴产业,持续在园区承载、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循环发展、品牌建设上聚焦聚力,推动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今年,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323个,总投资2108亿元,年度投资590亿元。这一批全局性、战略性、亩均效益高的项目建设,引领安康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对于商洛来说,“亩均论英雄”的项目也不少。2017年,总投资4.98亿元的比亚迪年产3.6亿平方米新型电池隔膜纸项目开始生产;2018年,碧桂园高端地产项目落地开工;2019年,商洛万达广场开业运营,商洛发电厂并网发电;2021年,总投资50亿元的比亚迪单晶硅光伏产业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华为集团、京东集团、中国三峡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商洛。
特别是山阳电子信息产业园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佳德同创、品佳科创、九杰仪表、雷博光电、三秦触控等13家电子信息类企业入驻园区,建成了智能穿戴、智能水表、LED光电、半导体照明器件、触控显示、玻璃盖板等各类生产线80条……个个项目“亩均论英雄”,彰显亩均效益高。
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环保刚性约束,陕南三市坚持走“园区承载、资源集约、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子,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追求亩均高效益的同时,绿色发展永葆生态底色。(文/记者 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