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从一粒种,到一片林

2022-05-10 16:12:4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1年3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张彦峰,带着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签约秦创原。42天后,他的新公司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西部云谷孵化落地。
  
  2022年3月31日,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工程机械企业,全球500强三一集团秦创原三一全球研发中心在西咸新区成立,这是继三一西安产业园系列项目落地后,三一集团在陕又一重大投资项目。
  
  一年来,秦创原总窗口新引进科技型企业431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20家,各类金融机构在总窗口设立分支机构65家,发行科技金融产品42款。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领下,2021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总数达到8397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首次认定191家瞪羚企业和98家潜在瞪羚企业……
  
  仅今年一季度,西咸新区通过“线上+线下”成功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860亿元以上。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行业500强企业3家。
  
  从一粒种,到一片林。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正在向“秦创原”聚集,“秦创原”也以向世界开放的形象,欢迎来自世界的科技要素、金融机构、人才资源、转化需求,在中国这片科创沃土聚集蝶变。
  
  秦创原让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3月21日,一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咸新区的主题海报,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向世界展示秦创原科技创新魅力,亦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发出真诚邀约。
  
  陕西,高校、科研院所林立,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在陕两院院士有72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科研成果、科研水平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蛟龙”潜海、“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等都有陕西贡献。如何将这些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成了全省上下谋划的一件大事。
  
  2021年初,陕西党政领导密集调研西咸新区、西部创新港,把“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创新型陕西的第一动力和最大潜力。正如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所说,“创新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把创新驱动这篇大文章做好。”
  
  “秦创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使命下,应运而生,一年来迅速成势。
  
  2021年3月30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西咸新区揭牌成立。作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转化“特区”,一年来,秦创原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健全服务要素,优化创新生态,已成为全省“两链”融合示范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区、创新创业首选区,西咸新区也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等。
  
  2021年,陕西全省研发投入强度保持西部第一,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达6.9万项,合同成交金额2343.44亿元。总窗口新引进科技型企业431家,12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8.6%,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投入强度增幅超过此前4年的总和;各类金融机构在总窗口设立分支机构65家,发行科技金融产品42款……这一切成绩,都与陕西举全省之力推进的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密切相关。
  
  一年来,西咸新区将“秦创原总窗口”作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全年引进科技型企业731家,春种基金完成出资承诺2.27亿元;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同比增长55.5%;244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科技厅评审;技术合同交易额106.88亿元,同比增长33.6%。
  
  一年来,新增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队伍32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0人,还组建科技经纪人队伍40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0支、近60人,以及新双创队伍7支,创业导师20人。新引入孵化器20家、专业服务机构48家、新型研发机构27个,65家单位通过秦创原提出人才、技术等方面需求227项,有85项通过“揭榜挂帅”成功匹配团队,在西咸新区落地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达95%。
  
  一年来,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总规模46亿元的10支基金;联合陕投设立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与陕国投等正在合作设立30亿元的“秦创投”信托基金,西投控股加速基金、清源基金等正在持续跟进,形成涵盖种子期到成长期的企业全链条全周期投资体系;长安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共发行42款科技金融产品,为30家企业投放贷款1.5亿元。
  
  此外,在西部科技创新港,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300多个科研基地和智库已经入驻,包括40余名院士在内的近3万名科技人才在这里尽情挥洒汗水追逐梦想。
  
  这一连串的数字,充分展示一年来秦创原总窗口发展的重要成果。通过一年的努力,陕西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升聚合力、辐射力,加速催生了一批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并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创新驱动加力加速,正在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融合机制让秦创原平台优势持续释放
  
  3月31日,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工程机械企业,全球500强三一集团,在西安沣东新城签署了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系列项目。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系列项目总投资65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约100亿元,主要包括三一西部智能制造中心、秦创原三一全球研发中心。该项目是继三一西安产业园系列项目落地西咸新区后,三一集团在陕又一重大投资项目。
  
  这是陕西省围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项目之一。今年一季度,秦创原总窗口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行业500强企业3家,总投资额达860.46亿元。
  
  一年来,伴随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源源不断地在秦创原聚集,包括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在内的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平台正在西咸新区平稳落地并快速崛起。
  
  “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咸新区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高效聚合,持续优化科创生态,为陕西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劲的新动能。”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杨仁华说。
  
  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创原秦汉科技创新区正在加快构筑生命科学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数字文化创新中心、军民融合创新中心与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四中心两基地”的创新产业布局已初现轮廓。
  
  在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只见一台台运转中的机床不停发出嗡嗡声。该研究院是在秦创原平台上,由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安交通大学与秦川机床集团共同打造的创新研发平台,以齿轮磨床性能提升为突破口。这里主要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能力建设等工作,同时还为孵化新型项目公司储备核心技术。
  
  “企业有需求、有资金,高校有人才、有研究,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能带来新的突破。”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赵万华说,要实现新的突破,就要构建新的利益机制,形成可持续的链条。具体而言,由教授及其团队占股80%、当地创促中心占股20%成立研究院,再由研究院占股30%、秦川机床集团占股70%成立陕西秦川高端齿轮装备有限公司。
  
  据介绍,秦创原·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已签约,是集研究院、装备公司、实验平台、中试基地等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该平台将充分发挥秦川集团作为陕西省数控机床产业链“链主”带头作用,通过打造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构建高档数控机床集团化产业集群。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土生土长的西安企业,一直专注于光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于2021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兴胜说,搞硬科技最重要的是人才,陕西出台了许多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公司正积极参与秦创原,与平台上的企业加强互动,促进研发资源共享。他认为,秦创原是一个平台,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有助于大家更好互动、促进创新。
  
  “这个材料就如同橡皮泥一样,在揉搓过程中可以将它无限延伸、拉长。但是如果受到外力冲击,它又会变得十分坚固,特别‘抗揍’。”这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张彦峰团队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纳米智能吸能材料作为西部科技创新港获得的春种基金001号项目,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仅仅用时4个月,就实现了“纸上科研”到“市场新宠”的成果转化。
  
  “我们赶上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好时机。”拓锐考公司总经理李辉说。在西咸新区的软硬件资源大力支持下,凭借高性能、低成本的优势,纳米智能吸能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运动防护、摩托车骑行服、军警防护服等领域。
  
  不只是拓锐考公司,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迅速落地成势,一大批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西咸新区拔节生长,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选择就地落地转化,仅西安交通大学今年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就已有上百个。
  
  陕西明确秦创原的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当地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各市都可参与其中,并致力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有助使创新资源成为发展优势,让科创企业和科创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王静认为,秦创原肩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使命,将带动陕西从科教强省迈向科技强省,助力追赶超越。
  
  “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咸新区推进企业、双创载体与高等院校共建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杨仁华表示。
  
  根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当地自主创新能力将明显增强,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将不断壮大,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创新生态环境将持续优化,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1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秦创原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3月22日,一篇《资源聚集、政策利好——陕西西咸新区打造中国西部科创高地》的长篇通讯,被全球40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转发,让世界聚焦中国陕西,倾听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上正在发生的科创故事。
  
  面向2022,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不少于20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左右,新建20个省级研发平台、30个创新创业载体,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00亿元;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200家。
  
  这是2022年陕西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目标。陕西希望通过秦创原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努力构建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作为政府搭建的平台,秦创原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是其实现成效的关键。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介绍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按照“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要求,加力加速推进工作。在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发挥“春种”基金等作用,精准挖掘、对接、培育一批高质量科创项目;并精心遴选近几年有望上市的33家企业,通过项目、平台、人才等给予重点支持,加速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进程。在发挥人才主力作用方面,引进培养一批企业亟需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科技经纪人”“新双创”和“科学家+工程师”这三支队伍建设。
  
  2021年以来,西咸新区发布了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等系列优惠政策,启动建设金湾科创区、科创生态岛等科创载体93个,持续打造人才聚拢、资金聚纳、服务聚集、要素聚合、发展聚变的总引擎、大平台。去年8月成立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线上线下服务的联结点与承接实体。在该中心,设置有商事服务、政策服务、科技政务、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共5大类18个服务窗口,实现商事服务一体化、技术要素共享、政策咨询兑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创新活动等核心业务功能,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务。
  
  2022年,陕西将聚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实施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建5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实施重点产业链项目、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围绕种子和耕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攻克小麦、玉米、奶牛等农业种源等关键核心难题;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行动,培育建设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构建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并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孝表示,深化专业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当地建立了企业服务需求库,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服务。特别是打造“秦创原小程序”科技型企业服务总入口,确保新引进科技型企业通过小程序享受全流程服务。
  
  在发展目标上,陕西省会西安也提出了秦创原“一总两带”建设总格局,即以西咸新区为总窗口,向东南横跨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的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向东北横跨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表示,西安将坚持把秦创原建设作为两链融合的关键环节,作为推动西咸一体化的创新示范,努力打造全域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新生态。
  
  今后,陕西将继续以秦创原总窗口,在“三器”示范区建设、优化创新生态、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建设科创空间载体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持续探索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