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让西部走的更快

2022-05-10 15:46:4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月6日,“东数西算”正式启动。国家规划的8个“算力枢纽节点”,有6个在西部。从蒙古高原到黄土高原,从天府之国到云贵高原,“东数西算”正在改变数字时代西部的经济版图。
  
  “东数西算”通过算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能筑牢经济健康发展的数字底座,更有助于弥合东西部数字鸿沟,推动西部发展的更快、更好。
  
  供给失衡呼唤“算力西移”
  
  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数据中心集群。这标志着“东数西算”全面启动
  
  数据中心是个“比特”企业,又是个“瓦特”企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又是能耗大户。这是数据行业的共识。比如,东部一线城市的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耗电量上亿度。
  
  记者采访发现,多地都在规划、建设数据中心,但数据中心在东部一线城市趋于饱和,而在中西部一些地区使用率低,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失序发展等问题。
  
  据统计,2015年以来,我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也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这些数据中心,更多地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每年的能耗超出地方指标。
  
  一些东部地区应用需求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已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有测算显示,相较于一些中东部地区,在贵阳市、贵安新区的每10万台服务器每天可节约45万元电费,一年可以节约1.65亿元。把“算力西移”,有助于解决东部地区供需失衡问题,更有助于推动西部快速发展。西部的一些城市,就及早嗅到这些发展商机。比如,贵阳市坚持高端化、绿色化、节约化主攻方向,锚定“中国机房”,打造“数字码头”。
  
  还有很多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存在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等瓶颈,无法有效承接东部需求。
  
  2月6日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就有因地制宜的科学布局。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用户规模较大、应用需求强烈的节点,重点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满足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
  
  对于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潜力较大的节点,重点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夯实网络等基础保障,积极承接全国范围内需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
  
  西部抢抓“西算”新机遇
  
  中经智库3月28日发布的智库报告《“东数西算”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数字动能》指出,“东数西算”给西部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助力西部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在“东数西算”工程影响下,西部地区数据中心规模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有助于当地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实现产业增加和效率提升。
  
  据本刊记者观察,近年来,“东数西算”在产业层面已有实践,通讯三大运营商、中国人民银行、华为、腾讯等在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早已布局了数据中心。
  
  甘肃庆阳较早就争取“东数西算”试点项目落地。
  
  2020年11月30日下午,金山云西北总部成立暨甘肃省“东数西算”试点项目启动签约仪式在北京市小米科技园举行。全国“东数西算”产业联盟头部企业·金山云落户庆阳,这标志着甘肃省“东数西算”首个试点项目在庆阳市启动。此前,国家信息中心工作组赴庆阳市实地调研,金山云派人两次到庆阳市调研核查和专业评估,认为庆阳具有承接“东数西算”项目的良好条件和显着优势。
  
  甘肃把“东数西算”作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强省的主要抓手和重要突破口,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突破5000亿元,成为西部“上云用数赋智”第一梯队省份。
  
  近年来,兰州新区也加快融入“东数西算”产业链体系,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打造区域智能计算中心。目前,甘肃先进计算中心建成运营,运算能力达到300万亿次每秒,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奠定了坚实的运算基础;建设中的一带一路·润泽(兰州)国际信息港项目以形成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国家级商用算力中心为目标,将打造国内一流的信息化基础工程。
  
  贵州也在筑巢引凤。去年5月24日,贵州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获批以来,贵州主动作为、积极争取、超前谋划、稳步推进,全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
  
  去年数博会期间,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与贵州省贵安新区管委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计划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建设南方能源数据中心。目前,正在打造一个绿色节能、共享开放、国际领先的超级能源数据中心,并在未来成为国家能源数据服务的重要枢纽。
  
  去年9月,广州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被“引来”贵州。在咏声动漫的带动下,成都舞之光影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等一些行业标杆企业纷纷落户贵州。
  
  更早与贵州签约的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中心、京东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落地建设,苹果iCloud(贵安)数据中心正式落成……贵州累计建设5G基站30738个,通信光缆超过140万公里,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95万G,大数据基础设施持续优化。
  
  宁夏中卫致力于打造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绿色数据中心集群,推动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运营,与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实现链路直达,成立互联网交换中心联盟,打造东西部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互补发展的新生态圈。
  
  国内数据中心产业一直有“南贵(贵州)北乌(乌兰察布)”之说,内蒙古是清洁能源大省,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大户,是全国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基地。近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以“中国北方数据中心”的黑马姿态横空出世,苹果、华为、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在此设立数据中心。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数据信息等产业已纳入国家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列入了国家“新基建”主要支持区域。乌兰察布和和林格尔,一起致力于打造“东数西算”的国家北方算力中心。
  
  东数西算,让西部发展更快
  
  从西部枢纽节点数字产业发展看,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先行先试,探索算力输出的应用场景,为东数西算数据资源发挥作用蓄力。
  
  3月7日,走在开园不到3个月的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内,一栋栋欧式建筑层叠连片映入眼帘,仿佛置身“欧式小镇”。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数据中心的传统印象。这个可容纳100万台服务器的华为全球最大云数据中心,将承载华为云和华为流程IT、消费者云等业务,并辐射重庆、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周边省份和地区。
  
  “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的开园不仅可以承载更多企业把自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优秀实践放到华为云中,也将对贵州参与到‘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形成有力支持。”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为云首席执行官张平安说。
  
  目前,贵州已经建成11个超大型数据中心,贵阳贵安已经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作为我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通过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构建“东数西算”新节点,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通过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贵州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贵州超过2.3万户企业实现上云,7461户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借“数”转型、乘“云”升级让不少传统企业焕发生机,推动贵州经济快速发展。
  
  内蒙古、甘肃、宁夏、贵州之外,西部经济重镇——成渝也是国家启动建设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
  
  据了解,成渝枢纽将充分发挥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提升数据供给质量,优化东西部间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直连网络,通过云网协同、云边协同等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
  
  成渝枢纽规划设立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和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其中,天府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为成都市双流区、郫都区、简阳市。重庆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为重庆市两江新区水土新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两个数据中心集群,通过优化算力布局,平衡好城市与城市周边的算力资源部署,实现与“东数西算”衔接。
  
  3月底,记者走进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水土新城的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其二期项目去年底完工。
  
  “我们预计可以实现年中投用,届时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二期共可容纳20万台服务器。”施工现场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安装、调试设备。二期项目采用了企业最新的第四代数据中心相关技术,以及先进的制冷和配电方案,帮助数据中心进一步高效节能,同时也将扩大重庆腾讯项目的建设规模,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该数据中心还能够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一体化”云服务,并以云服务的方式,向西南地区工业制造业提供高性能计算力和互联网科技能力,为西南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从宁夏中卫、甘肃庆阳到成渝、再到贵阳,从西北边塞到巴蜀大地、再到爽爽的贵阳,“东数西算”正在改变数字时代经济新版图。加大高耗能的数据中心在资源充裕的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数据中心产业链条在西部不断延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的不断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促进西部于东部融合、共同发展,助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