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饭碗多装“陕西粮”——陕西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查

2022-05-10 11:47:4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开春以来的三四月间,记者在疫情好转的间隙,前往西安、渭南、咸阳等地乡间采风。一路走来,满眼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广袤的乡村大地一片振兴气象。
 
  3月,正是春回大地的好时节,在田间地头,大叔大娘们弓着身子,挥动着铁铲修整农田;不远处一辆辆拖拉机,带着“突突突”的轰鸣声,将一粒粒化肥送入田地;放眼远眺,绿盈盈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好似在喜鹊的鸣叫声中、在水的润泽下向上而生,尽情绽放……
 
  4月,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行行、一排排纵横交错的田垄在大地上列队,紧随起垄机后的点种机,顺着这一整齐的队列,将一粒粒豆子、玉米种子埋于其中。春风拂过,暖阳哺育,一点一点破土而出,为这个春天、为这一年增添了美好与希望。
 
  在美丽的春天,在万物复苏的季节,这幅田间春耕图美如画、景似诗。
 
  就让我们在这一幅图景中,去深入了解陕西在农业“稳增收”“吨粮田”目标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探析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真章。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是国之本,民之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这意味着,守住耕地红线,不仅数量上不能减少,质量上也要进一步提升。
 
  今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粮食产量240亿斤以上,加快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五年行动和盐碱地改造利用,新增高标准农田300万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陕西力量”。
 
  多年来,陕西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守住耕地红线,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万亩“吨粮田”,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这“十八连丰”的背后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三秦沃土给予陕西人民的馈赠,是陕西将耕地视为根本且持之以恒“保姆式”管护的收获,是新良种、高科技、高标准赋予的农田质量提升的见证;更是近4000万三秦儿女辛勤精耕细作的回报……
 
  如今的陕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东西两府,西咸两地,是陕西最大的粮仓;陕北延榆两市,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新增良田300万亩,已成为陕西的新粮仓;陕南三市,郁郁葱葱,梯田林立,朱鹮飞掠稻谷枝头,有机特色农业成为陕西的新名片。
 
  农田高标准,农业高质量。如今,陕西正以“亩均效益”的标尺、“田长制”的保护、“吨粮田”的目标,向两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奋进,努力让中国饭碗多装“陕西粮”。
 
  高标准良田,让千万亩“吨粮田”成为现实
 
  2021年,陕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1270.4万吨,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又如何继续保持稳产增收?答案只有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从2021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陕西全省上下的约束性任务。
 
  根据去年底,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统计局联合发布公报数据显示,陕西现有耕地4401.51万亩,这些耕地有81%分布在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榆林市、渭南市、咸阳市、宝鸡市等4个设区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64.03%左右。虽然耕地面积较2014年第二次国土调查面积有所减少,但亩均产量却在逐年增加。
 
  从2011年开始,全国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十年间,陕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11万亩。2019年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统一实施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间,陕西共新建高标准农田710万亩,2022年陕西计划再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届时陕西的高标准农田将突破2000万亩。
 
  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翟军海介绍,近三年来,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累计投资70多亿元,共建成田间渠系近1.2万公里、管道输水0.7万公里、小型水源工程5.6万处、生产道路7673公里,节约(复垦)耕地近2000亩。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耕地地力普遍提高0.5个等级以上,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粮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曾几何时,温饱问题是困扰陕西发展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陕西每年粮食缺口达1.5亿公斤。为改变这一局面,陕西决定在渭北旱塬开辟“第二粮仓”。全国劳动模范、原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李立科临危受命,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研究。他提出了“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方案,使小麦亩产由一百多斤提高到四、五百斤,这一技术在渭北旱原的20多个县被广泛推广,此举使陕西一年增产小麦8亿多公斤,用科技手段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的粮食缺口难题。
 
  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198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首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24万吨,彻底摆脱了吃粮靠调进的历史。1998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突破1300万吨大关,达到1303万吨,较1978年提高62.9%;202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270.4万吨,连续十二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条件下,科技助推粮食单产水平提升,为保障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与1978年相比,粮食面积减少了32.7%,总产却提高了53.3%,单产年均增长2%以上。
 
  这一切成绩源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如今,陕西聚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种植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自给率,并以再建设千万亩高标准农田目标,以“亩均效益”的标尺建设千万亩“吨粮田”的核心产粮区,守稳陕西粮食安全。
 
  正如陕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矿玲所说,陕西将全面落实“两藏”战略,突出优势产区,聚焦高产高效,按照“强基础、重科技、聚合力、规模化”的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打造高产稳产“吨粮田”。用3年时间,在关中灌区、榆林北部可灌溉区集中打造280万亩核心示范区,倾力打造720万亩辐射带动区;在其他粮食主产区,通过综合施策、深入挖潜,发展1800万亩粮食产能提升区,筑牢千万吨粮食产量的“压舱石”,确保“十四五”期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力争到“十四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300万吨左右。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陕西粮食生产在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全速前进。“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稳定的粮食生产,成为三秦大地快速发展的坚强基石。
 
  “七大模式”,让每一块土地都发挥效益
 
  陕西地域南北狭长,从北到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纵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受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各地在项目设计、施工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为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根据从北到南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了7种分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主推模式,采取科学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果,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
 
  在陕北地形地貌相对平缓的梁峁丘陵区,这里属典型雨养农业区和农牧交错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主推“一户一田——软体水窖——节水补灌——种养循环”建设模式,通过引入新型软体集雨水窖技术,结合大数据和智能化,在田间铺设滴灌带等田间设施,因地制宜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解决了农业生产关键生育期补充灌溉问题,让旱塬地有了“智能甘霖”。
 
  在陕北无定河、榆溪河等川道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但长期以来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较严重,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低下,撂荒严重。在这一区域,陕西主推“田块合并——土壤改良——水旱轮作——集体经营”建设模式,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为抓手,打破土地细碎化制约,小田并大田。同时,通过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客土等措施改良盐碱化土壤,采取水旱轮作,以水压盐,同时解决排水排盐问题。
 
  在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这里土壤偏砂,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在这一区域主推“盐碱治理——客土改良——灌排结合”建设模式,通过客土改良盐碱化土壤,实施灌溉排水工程解决排水排盐问题,将旱田变为水浇地,实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让撂荒地成了“高标田”。
 
  在关中平原农业区,这里被称为“关中粮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粮产丰富,是陕西省的重要粮仓。但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很多地方的井灌系统年久失修,渠灌系统也亟待修缮和提升,难以充分保障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的灌溉用水需求。在这一区域重点是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采用渠井配套完善的方式,应用新式井及暗管输水技术,主推“渠井双保险——节水灌溉——高效生产”建设模式,让“关中粮仓”有了“双保险”。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中灌区建立起了完善的渠井灌溉双系统,在粮食生产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播、玉米增密度等技术,打造了“小麦-玉米”轮作“吨半田”粮食生产模式,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
 
  在渭北旱塬区,这里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灌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区,但是多数地区受干旱缺水胁迫,基本灌溉设施欠缺或不完善,光热土肥资源的生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实现。为解决补充水源及完善灌溉设施问题,在充分利用过去已建成的水库等农用水源基础上,通过主推“引水蓄水-埋设暗管-补充灌溉”建设模式,基本解决该区域干旱年份作物生产灌溉用水需求,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提高当地农民群众收入。
 
  在陕南秦巴山区,这里以山地为主,重峦叠嶂,农田主要分布于群山夹峙的狭长河谷地带,农业生产一般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单个流域内人均耕地面积极为有限,多散布在河道两岸相对宽阔平坦的地段。针对这一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主推“拦蓄灌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整流域建设模式。该区域以整流域为单元,在干流两侧建设防洪工程以保护农田,在支流上建设小型自流灌溉工程用于农田灌溉,同时对土壤进行改良以提升肥力,让秦巴山区成为陕西山地特色农业区。
 
  在陕南平坝地区,这里地势平缓,水源充沛,光照不足,粮食生产实行稻油轮作或稻麦轮作体系。虽然生产条件优越,但因灌溉设施不完善,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一半,作物产量潜力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因此,这一区域以方田化建设为目标,主推“灌排结合——道路通达——生态防护”建设模式,以科学布设渠、路、树和小型水源工程,实现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打造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沃的高标准农田,着力发展有机和绿色农业生产,建设粮油核心产区和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既是一个老命题、也是一个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确保粮食产量只增不减,就要针对陕西传统种粮观念、生产技术、组织形式、经营模式进行全方位变革。”孙矿玲表示,要进一步探索粮食生产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着力构建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陕西方案”。
 
  探索新路,让粮食生产能力只增不减
 
  据悉,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去年启动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今后将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安全产业带为重点区域,优先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区域建成高标准农田。大致目标是: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要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50%左右;到2030年,高标准农田要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60%左右。
 
  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陕西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良田越来会越多,产量也会稳步提高。”孙矿玲表示,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要以增强科技投入为支撑,推广增产增效集成技术,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努力打造千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亩产过吨的高标准农田。
 
  此外,围绕规模化粮食生产,陕西坚持龙头企业引领,多种模式推进,集中连片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稳产提升举措,全力推动项目布局、良田建设、技术集成“三位一体”,推广玉米增密度、小麦宽幅沟播“两大关键技术”,并通过实施企业自营、合作经营、托管经营“三类模式”,不断探索“国有企业骨干引领、专业化组织跟进服务、种粮大户深度参与”的经营体系,为规模化、集约化探索“陕西路径”。
 
  翟军海介绍,围绕“两藏”战略,今后陕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区域、粮食规模化经营核心示范区为重点,坚持高标准农田质量和数量双轮驱动,加快建设一批“吨半田”“吨粮田”高产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2021年4月9日,承载着解决耕地质量问题,推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重大使命的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的成立,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需求端、市场端、资源端打通通道,毫无疑问成为落实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最优选择”。
 
  今年3月23日,陕西省政府审议并原则同意《陕西省全面实施耕地保护“田长制”的意见》,这是陕西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路长制、链长制之后的又一项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实现耕地保护由“一家管”到“大家管”的转变,以“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如今,在这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的落实落地下,陕西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良田产量只增不减,农业科技让粮食质量只增不减,老百姓种粮的信心只增不减……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陕西高标准良田正在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着“陕西力量”。(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