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国家新的粮果基地

2022-05-10 11:45:0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立春以来,行走陕北各地,田间地头处处皆是忙碌的身影,果农们正如火如荼地抓紧开展农业生产,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生动呈现。
 
  望长城内外,高标准农田星罗棋布;看峁梁塬畔,标准化果园集中连片。清明时节,行走陕北各地,一片花海牵手一片花海,一座大棚挨着一座大棚,曾经缺粮少果的陕北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粮果基地。
 
  从缺粮少果到遍地果香
 
  70多年前的陕北,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北部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一年四季风沙不断。“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这是长城沿线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南部地区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广种薄收。
 
  世世代代的陕北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1947年,一位名叫李新安的洛川青年,用毛驴驮回200余株苹果树苗,在洛川县阿寺村建起了6亩多苹果园,成为陕北苹果第一人。上世纪70-80年代,苹果产业在延安南部五县旱塬地区发展起来;2000年前后,苹果一路向北发展,“山地苹果”逐渐覆盖了陕北的峁梁塬畔。
 
  如今,“小苹果”承载着老百姓的致富梦,也打造出延安现代生态农业的样板。
 
  为进一步提升延安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延安市系统推进苹果产业前生产、后整理,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延安苹果”进入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三,400万亩苹果已成为延安市农业第一主导产业,近百万人从事相关工作,苹果树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幸福树”。
 
  近年来,延安市开始实施果业新优品种改良工程,有步骤地改良苹果品种,提高农民收入。据了解,宜川县政府近日出台了《万亩果业新优品种改良工程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从2022年到2026年,更新改良新优品种5万亩。预计2026年,全县苹果面积稳定在3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29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达到30亿元,人均果业收入达到3万元,优果率达到96%以上。
 
  除了苹果之外,延安市抓住特色农业转型发展,通过扩量、提质、增效等方式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在春节假期,延长县郭旗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的草莓大棚就吸引了许多延安居民。棚内果香四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油油的叶子下面点缀着一颗颗红色果实,游客体验着采摘的乐趣。
 
  草莓种植户呼延文杰在春节前后已经收入7万多元,他预计到5月份总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精细化的管理和良好的产品品质,使种植户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让曾经水果稀缺的陕北,四季果香。
 
  特别是近5年来,延安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应用,高质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市、区),孕育出一系列特色品牌。截至2021年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9.91万亩,粮食产量69.83万吨,蔬菜产量127.96万吨,瓜果产量17.24万吨,苹果产量400.53万吨,全市蔬菜瓜果连年稳定增长,苹果产量不断创新高,在农业基础稳固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现代农业高效绿色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榆林的农业一直处于“小生产、旧农民、旧体系”发展阶段,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也是粮食“净输入”市。据《榆林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记载,1999年全地区持续干旱,年降水量210.1-285.9毫米,同历年相比减少三至五成,造成农业大幅减产。即使至2000年榆林撤地设市,榆林当年的粮食总产量为70.89万吨。
 
  2002年是榆林的一个标志性年份。这一年,榆林的粮食产量再次回归百万吨,达到104.34万吨,上次是1996年的125.59万吨。直到2010年和2016年,粮食总产量才达到160万吨。
 
  本刊记者观察,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榆林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65.5万吨,跃居陕西省第一;2020年,粮食总产量253.80万吨。此后,每年榆林都把稳定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
 
  作为缺粮少果的榆林,也被称为“陕西第二粮仓”!实现了粮食由“净输入”到“净输出”的根本转变。
 
  记者从榆林、延安两市统计部门了解到:2021年,陕北地区(榆林、延安两市)粮食总产量293.55万吨,是1949年34.67万吨的8.5倍;苹果产量492.55万吨,是1949年453吨的1万多倍。
 
  陕北大地,如今已经是遍地果飘香,处处粮满仓。
 
  国家重点工程让陕北环境好起来
 
  陕北环境日益向好,得益于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实施,陕北人民北治沙、南治土,坚持不懈绿化造林,使漫漫黄沙变成了“绿洲”,延绵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榆林市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60%以上;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1959年,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沙漠考察队的基础上组建,并筹建了第一个治沙造林林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随后榆林陆续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
 
  到了1980年代,榆林推行承包造林,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等一批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他们以“誓让荒沙变绿洲”的决心,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
 
  70年的持续治沙造林,榆林沙化土地和流动沙地面积逐步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沙尘暴发生天数由2000年的24天变为目前不再发生,扬沙天气也由2000年的100天减少到现在的10天以下。榆林人民让毛乌素沙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让昔日“十耕九不收”的沙地变得美丽富饶、硕果累累。
 
  米脂县高西沟村也是陕北生态治理的另一个缩影。数十年来,该村四任班子三代人,先后治理40座山峁、21道沟岔,建成耕地4553亩、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摸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
 
  “以林固土、以草养牧、以牧肥田,我们要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告诉记者,通过发展山地苹果、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6.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9万元。
 
  近年来,榆林市在黄河沿岸建成170万亩红枣基地,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粮食总产量居陕西全省第一,实现了从“塞上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的逆转。
 
  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1999年起,延安市推行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舍饲养畜等“退耕还林”工程措施,推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在延安南泥湾,退耕还林“先锋”侯秀珍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她亲手栽下的树苗如今都已长成参天大树。
 
  在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张莲莲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亩,种植树木20余万株,曾经的荒山秃岭变得满目青翠。
 
  延安成百上千的侯秀珍、张莲莲们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把革命战争年代的“兄妹开荒”精神转化为“兄妹造林”的绿色实践,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攻克”了一座座裸露的山头。
 
  从2000年的“半黄半绿”到2009年的“一片碧绿”,再到如今的“大片深绿”,绿色在陕北版图上逐渐加深。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是乡亲们的绿水青山,也是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以前山上根本没有什么树,到处是黄土坡,一下雨就哗哗流泥水。”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至今印象深刻,“村里水土流失严重,‘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
 
  经过20年的努力,南沟村实施退耕还林面积29127.8亩,通过综合治理,流域内林草覆盖率达92%。
 
  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五年中,延安市深入实施陕北高原大绿化,累计造林390.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07%,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
 
  生态陕北与粮果陕北
 
  曾经,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严重,一度成为荒凉与贫瘠的代名词。
 
  从黄沙飞舞到绿波荡漾,从荒山秃梁到层峦叠翠。如今,绿色已然成为广袤的陕北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1998年7月,榆林迎来改变命运的新机遇,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报告。随后,榆林逐渐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富裕起来的榆林,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北部支援南部”的总体思路,全力推动北部转型发展、南部绿色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随着榆林日益富裕,在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陕西将大力挖掘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北的粮食生产潜力,建设陕西第二粮仓。
 
  榆林粮食的丰产高产及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全市大力推广科学种植、实施农业科技化等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在“4+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领域,榆林市制订出台了马铃薯、蔬菜、山地苹果、羊子、玉米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2021年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58.5万亩,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量预计可达325万吨;建成万亩集中连片蔬菜示范基地4个,新建设施面积3000亩,定边沃野农业速冻蔬菜加工生产线建成投运。新增果品基地3.77万亩,创建高质高效示范园13个,培育果品加工企业7家,年消耗鲜果能力12万吨,建成冷运公司12家,果品冷气贮能达到11.2万吨。建成万只规模养殖场2个、千只规模养殖场28个,新增湖羊基础母羊25万只,预计全年羊子饲养量达980万只;榆阳区百万只肉羊屠宰项目建成投产,横山羊肉获评首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农业品牌。
 
  榆林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聚力加强农业生产建设。2021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4万亩、复耕复垦撂荒地55万亩、推广良种102万亩、推广高效节水灌溉18万亩。精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全年拨付补贴资金7.45亿元,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2022年,榆林还将继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购置新舟60高性能人工增雨飞机(单次增雨量可达37.2万吨),有效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同时,榆林还一直致力于“藏粮于技”战略的稳步推进。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动了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工作,主要农作物主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示范推广率达92%,有机肥施用推广率达72%,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5%,下达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8450万元,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0%,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
 
  今年,榆林市将抓住关键,精准发力,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92万亩、总产246万吨以上;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蔬菜四个百亿级产业规模稳定在945万只、230万亩、116万亩、60万亩。榆林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有机融合,实施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60万亩、杂粮良种推广80万亩,推广玉米、马铃薯、果树与大豆套种9.8万亩。落实全省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抓好榆阳、靖边、定边3个示范县建设。
 
  富裕起来的延安,也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农业高质量发展,投入粮食生产、丰产。
 
  去年以来,延安市农业农村部门紧盯“良田、良种、良机、良技”粮食产能提升四大关键点,新建高标准农田37.92万亩,复耕复垦撂荒地55万亩,推广良种102万亩,完成农机深松整地98万亩、玉米增密度142万亩、玉米倍增计划10万亩,应用以地膜覆盖、抗旱保墒、水肥一体、节水补灌为核心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300万亩,建成高标准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8.5万亩,打造4个万亩、7个千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的同时,提高粮食单产,生产粮食70万吨,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
 
  如今,延安誉为陕西苹果第一大市,榆林成为“陕西第二粮仓”。陕北已经走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农业发展怪圈,已经走向越绿越富、越富越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之路。(文/张义学)
返回顶部